隨後穿越者發動山東戰役,連續攻克了威海、青島,袁世凱也吃驚非,這夥海外華冉真是敢幹啊,這不是**裸的打英、徳兩國的臉嗎?而英、徳兩國恐怕也絕不會善罷甘休,必會出兵報複,這雙方一打起來,勝負可真難料。本來海外華人、英、徳兩國和袁世凱都沒有什麼關係,但他們真要打起來,戰場就是在山東地區,那麼自己這個山東巡撫可就麻煩大了。
但了幾,英、德兩國似乎並無動靜,而且從上海那邊得到的信息是,各國似乎為增兵清國的事情談崩了,正打算和海外華人進行談牛袁世凱也不禁再次震驚,他當然不會認為是各國發了善心,才沒有增兵與海外華人交戰,而是海外華饒實力讓各國覺得沒有勝利的把握,這才決定與海外華饒談牛
而這一次袁世凱的心情就要複雜多了,因為海外華人己經踏入到山東地區,這可是袁世凱的地區,袁世凱自然也不敢向傍觀者一樣無動於衷。而且袁世凱也隱隱感覺到,如今在中國這片棋局上,又將多了一個實力棋手,而這種變化對大清來,是福還是禍,連袁世凱也看不明白。
不過有一點袁世凱十分清楚,就是無論是海外華人還是洋人,都不是自己能夠得罪的勢力,而現在海外華人己在山東登陸,進入到自己的轄區,那麼自己也將麵臨怎樣和海外華人打交道的問題。
袁世凱是1899年12月出任山東巡撫,而在任職其間,他與英、德二國的關係相處不錯,因為在山東巡撫之前袁世凱就十分清楚,自己並沒有以武力對付英、德二國的資本,而借助義和團來對付英、德二國更是異想開,因此袁世凱主張“先自經理,不資以可藉之口,不予以可乘之隙,當可漸就相安,藉保我自有之權” 的策略。 由其是對德國,袁世凱更提出了四點詳細計劃:一慎選守令;二講求約章;三分駐巡兵;四遴員駐膠。主要強調應使用行政技巧和國際條約,來約束德國在山東的行為,努力爭取維護中國的主權。
於是袁世凱出任山東巡撫之後,一方麵積極鎮壓義和團,維護山東地區的穩定;另一方麵也與德國方麵反複協商,終於在1900年3月21日與徳國簽定【中德膠澳交涉章程暨德華礦務章程】,其中包括膠澳章程十一款,礦務章程二十款,以及鐵路章程二十 八款;內容主要包含有:一、確保中國在膠澳地區的治權;二、確定中國的主權;三、雙方同意中國派遣一位交涉官,德國指定一官員在青島,共同會商辦理各項事宜;四、事先詢問中國官紳的意見。五、顧及人民的權益。
這一份【章程】可以看做是對【中德膠澳租界條約】中一些含糊條款的明確明和補充,雖然保證了徳國在山東租借地的利益,以及修建鐵路、開礦的權利,但也明確規定,租借地以外的鐵路與礦區,均在中國的司法管轄權之下,這算是為清廷爭取到了不少的權益與尊嚴,從一定程度上也製約了徳國勢力在山東的發展。
從總體來看,袁世凱出任山東巡撫一年的時間,一方麵積極鎮壓義和團,保證了山東地區的穩定,不讓外國勢力有借口介入山東地區;另一方麵又保持與英、德二國較好的關係,同時還為中國爭取到了一定的主權,算是做到了麵麵俱到,四方維持,也充份體現了袁世凱頗強的執行能力。
但現在袁世凱麵對的不再是英、德二國,而是海外華人,怎樣和海外華人打交道,袁世凱的心裏也沒有數,畢竟這夥人出現太過突然,袁世凱對海外華饒情況一點都不了解,自然對怎樣和海外華人聯絡溝通,也就無從而知了。因此袁世凱一麵向上海方麵打聽海外華饒情況,一麵又嚴令山東各地的地方官們嚴禁和海外華人起衝突。當然這隻是口頭傳令,並沒有用山東巡撫衙門的正式行文。
這也是袁世凱的聰明之處,因為沒有正式行文,以後出了事也就不會受人以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