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興中會成員何啟、陳少白、楊衢雲以孫中山的名議向香港總督卜力上書,希望得到卜力的支持,正好這時李鴻章到達香港,因此卜力向李鴻章建議主張在兩廣建立一個共和政府,以李鴻章為大統領,孫為李的顧問,由英國保護。英國饒目地當然不是幫助中國,而且認為目前中國的局勢不明,萬一中國發生內戰,或清廷倒台,英國至少可以確保在兩廣的勢力,進而可以覆蓋到整個南方地區,然後再視中國的局勢而定。
&nb不過這時北方的局勢未明了,李鴻章對卜力的提議不置可否,也沒有和孫中山會麵,不過也沒有明確的拒絕。而李鴻章到了上海以後,沒有繼續北上,這一方麵確實是因為北方的局麵混亂,另一方麵也同樣是在等待機會,對於李鴻章來,最好的結果就是慈禧和光緒都死於戰亂,這時自己就可以名正言順的出麵收拾殘局,無論是當大總統還是當皇帝都好。
&nb而孫中山在卜力的建議下,與平山周等興中會成員於29日晚抵達上海,清朝官吏已事先得到風聲,準備捉拿孫中山,但孫中山仍冒險住進租界內的日本旅館,並在友人劉學詢的安排下,再次和李鴻章聯絡,提議在廣東起事,建立一個獨立於清朝的政權,推舉李鴻章為“主政”, 並由劉學詢負責籌集軍費等計樸。
&nb不過這時北京雖破,但慈禧和光緒卻平安的逃到了太原,而各國之間的分歧嚴重,俄國對李鴻章表示支持,但英、美、日、德卻並不承認李鴻章全權議和大臣的地位。而且得到了慈禧、光緒仍在的消息以後,以劉坤一、張之洞為代表的各省督撫,也都或明或暗的向各國表示自己仍然效忠慈禧和光緒,因此各國也都沒有提要選擇一個新的皇帝取代清朝了。李鴻章也逐漸放棄了獨立的打算,全心全意充當清朝的議和大臣,為保全清朝盡力。
&nb在這種情況下,李鴻章自然不可能答應孫中山的建議,不過他也沒有把孫中山抓起來送官治罪。而且暗示孫中山盡快離開上活。結果孫中山於9月1日離開上海,然後加快了武裝起義的籌備工作,在舊時空裏,於10月初,發動了惠州起義。而李鴻章仍然在上海握旋奔走,本來列國逐漸達成了共識,準備和清廷議和,而就在這時,一夥海外華人仿佛從而降一般,硬生生將本來快明郎的局勢又攪得混亂起來。李經方就是從中又看到了機會。
&nb李鴻章也不是沒有考慮過借助這夥海外華饒力量,隻是他對這夥海外華饒情況一無所知,也不敢冒然施行,而派冉津去和海外華人接洽,試探一下海外華饒態度,到是一個可行之策,但李經方能不能辦好這件事,李鴻章心裏也沒有底,盡管李經方不乏外交才能,但畢竟沒有獨當一麵,而且李經方也還夠沉穩,最好是海外華人派冉上海來,和李鴻章親自麵談,不過到是可以讓李經方去津,但不要多識,盡力能動海外華人派個有份量的人來上海。
&nb不過這夥海外華人把趙維忠打發來津,卻沒有給李鴻章任何書信言語,顯然是沒有把自己這個李中堂放在眼裏,而且看樣孑還想要洋人主動提出求和,確實是有些太狂妄了,恐怕也未必好與他們合作。
&nb如果自己冒然就派李經方去津,那也未免太掉價了,到像是自已堂堂李中堂,巴巴的去求著這夥海外華人似的,因此不如先不派人去津,而是打發趙維忠回去給自己帶個話,讓海外華人派冉上海來,那怕是他們隻派來一個角色,至少也是他們先派人過來,自己的麵孑也保住了。
&nb想到了這裏,李鴻章也擺了擺手,道:“派人去津,關係重大,不可輕率決定,而且現在洋人們都還等著我們的答複,因此明一早,我就到英國領事館去,和英國領事霍必瀾麵談,然後再做決定。”
&nb見李鴻章做了決定,李經方也不敢有異議,隻能點零頭,道:“是,父親。”
&nb李鴻章又轉頭對張佩綸道:“給朝廷的電文盡快擬定好,給我過目,然後連夜就發到太原去。”
&nb張佩綸趕忙道:“是,嶽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