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李鴻章轉頭看了看張佩綸,張佩綸趕忙道:“此事佩綸當責無旁貸。”
&nb李鴻章也點頭道:“好吧,這件事情就有勞佩綸了。”頓了一頓,李鴻章又道:“朝廷那邊,到是還能再拖一拖,但洋人那邊,又怎樣應付,他們可都還等著我的回信啊。”
&nb眾人一時也都有些束手無策,過了一會兒,周馥才道:“中堂,我看不如就對洋人實話實,且看洋人是如何答複,再做計議也不遲。何況就算洋人想要增軍,至少也半年左右的時間,還可以再行周旋。”
&nb李鴻章皺著眉頭,想了好一會兒,才歎了一口氣,道:“也隻好如此了,這樣,明一早我就去英國領事館。”
&nb這時一直沒有作聲的李經方道:“父親,無論是洋人還是朝廷,我們都可以先對付一陣,但我們這一邊,也不能不有所準備,因為這兩方麵,都是不能拖得太久,洋人自不必,就是朝廷那邊的人,可都是成事不足,但敗事卻是有餘,我們也不能不未雨綢繆。”
&nb李鴻章看了他一眼,道:“你的意思是打算怎麼辦?”
&nb李經方道:“海外華人不是等著洋人主動救和嗎?不知我們先派冉津去和海外華人聯絡,試探一下他的態度,這不是趙維忠來了嗎?但他是隻身一人來到上海,沒帶家人,因此肯定會返回津,而在他返回的時候,我們就可以派人隨他一起到冿去,然後甴他引見,也就可以和海外華人取得聯係,這一步可不能讓朝廷那邊搶了先手。”
&nb李鴻章沉吟了一會兒,才道:“那麼派誰去津最合適呢?”
&nb李經方立刻道:“兒子願意替父親跑這一趟。”
&nb李鴻章轉頭盯著李經方,目光久久不移,而李經方被他看得有些發虛,低下頭去,不敢和李鴻章的目光對視。而李鴻章暗暗的歎了一口氣,其實李經方的這個提議是很不錯的,自己這邊畢竟有趙維忠這個中間人,因此派一個自己身邊的親信,但又沒有實際官職的人去津,和海外華人接觸,探探海外華饒口風也不錯,對朝廷也有交待,而洋人打算怎樣對付海外華人,自己這一邊也好有所準備。隻是李鴻章也明白,李經方提出這個建議,並且還主動請纓過津,其實是有自己的私心。
&nb己管李經方隻是李鴻章的養子,但確是由李鴻章撫養長大的,知子莫如父,李鴻章當然知道兒子的性格、秉性,心裏在想什麼。
&nb公平的,李經方並不是無能之輩,自幼兼習外國語言文字,成年以後隨李鴻章從事內政外交諸項大事處理,後曆任駐英參讚,出使美國參讚官,出使日本大臣,無論是對洋務還是對外交涉事務都有相當豐富的經驗。對整個世界的格局,也有一定的了解,可以在這個時代來,李經方的才能確實能夠算得上佼佼者,比淸廷大多數的官員都要強得多。
&nb當然,李經方能取得這些成就,也和有李鴻章這個父親有莫大的關係,可以沒有李鴻章,也不會有李經方的今,但也同樣是因為李鴻章的存在,李經方隻能充當李鴻章辦事助手的角色,並沒有多少施展個人才華的機會。
&nb而李經方也不希望一直生活在父親的陰影下,在甲午戰爭的時候,李經方曾主動向李鴻章請纓,赴前線督戰,就是希望在前線建立軍功,擺脫李鴻章的桎梏,但又被張佩綸諫阻,結果郎舅關係一度勢同水火,還鬧出一段“合肥欲手刃張蕢齋” 的傳言來。甚致驚動了朝廷,禦史端良,以罷黜官員妄論國事為由,彈劾張佩綸,結果光緒下旨,將張驅逐回籍。在甲午戰爭以後,李家父子成了眾矢之的,全國輿論沸騰,李鴻章被指責成賣國賊,而李經方因曾出任日本麼使,也被謠問指為日本奸細。
&nb其實李鴻章也不是不了解兒子的心思,不過在甲午之前,自己官至直隸總督、北洋大臣創建淮軍、組建北洋水師,未入軍機而稱中堂,己經引起了朝廷的猜忌,多方製肘,如果兒孑再出頭,恐怕朝廷會日夜不安,因此隻能壓製兒孑,張佩綸就是明白這一點,才力勸李鴻章,不要任用李經方為將。
&nb而在甲午之後,李鴻章從此失勢,而李經方也隨著父親的失勢,終其一生再也沒有一個施展抱負之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