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另外,這個時候中國的海關全部都被外國人把持,當然,外國人管理中國海關,並非完全一無事外,一來外國有豐富的近現代海關的管理經驗,這一點確實比清廷強得多;二來由於外國人在中國的地位超然,因此海關並沒有受到清廷官場的腐朽陋習影響,辦事效率遠高於清廷的其他機構,因此外國人管理中國海關之後,每年可以給清廷帶來3000萬兩白銀左右的海關收入,大約占清廷財政收入的三分之一,成為清廷財政收入的重要一部份。
&nb但外國人管理中國海關的後果同樣嚴重,造成中國海關的稅率製定不能自主,對國外的商品收稅極低,平均關稅隻有5%,而且國外商品在交納了關稅之後,進入中國內地流通,不用在交納其他任何稅務。這不僅大大降底了政府的財政收入,而且造成外國商品以價格優勢大量衝斥中國的市場,而不利於保護民族工商業的發展。因此穿越者們也必須要重新製定海關和稅收的稅率。
&nb當然,稅率並不是定得越高越好,因為現在津的經濟,絕大部份都是由外國的商人、企業支撐,如果稅率定得過高,容易引發外國資產大量從津撤離,這對津的經濟可是相當大的打擊,因此怎樣的稅率才算是合理,這個尺度要捏拿好,還需要認真的研究。
&nb而臨時執行委員會也要求財政部不僅要盡快組建這個部門的架構,而且還要盡快拿出執行方案來討論。
&nb最後一個決議是計劃建立的屬於穿越集團的實體產業。
&nb現在的穿越集團還不能完全算是一個標準意義上的國家或政府組織,而更像是一個半官半商的結合體。就像目前穿越集團建立的唯一一個實體產業製衣廠,完全是采用的計劃供應製度,而不是商業運行模式。也就是由穿越集團向製衣廠下達任務計劃,並且拔給必要的資金,而製衣廠隻負責組織生產,然後將產品按時的交給穿越集團,不用考慮收入、利潤,而且除了購買原材料、工俱,發給員工工資、維持運行費用以外,不存在任何商品交易。
&nb這種運行模式,連計劃經濟都算不上,因為隻有計劃,根本沒有任何經濟行為。當然,在穿越集團目前的情況,這種高度計劃的運行體製還是可行的,一來是製衣廠本身就是為穿越集團服務的;二來是製衣廠現在的生產能力也隻能供應穿越集團的需求,沒有餘力生產便多的產品做為商品流通。
&nb不過從長遠來,目前穿越集團不僅有大量的各種物資需求,而且還需要更多的實體產業,僅有一個製衣廠是遠遠不夠的,另外也不可能一直使用計劃供應製度,至少也要使用計劃經濟體製,而最終還是要回歸到以市場為主導的商業運營模式上來,
&nb而各部門提議的實體產業也是五花八門,各種各樣都有,而經過了五名常務委員綜合各方麵的意見之後,決定第一批建立的實體產業是印刷廠、玻璃廠、木工廠、水泥廠、磚瓦廠、製鐵廠和船舶修理廠。而一些呼聲較高的實體產業,如:冶金廠、鋼鐵廠、化工廠、造船廠等,則都被否決掉了。
&nb津地區缺乏足夠的礦產資源,並不適合建立發展大型重工業項目,而印刷廠、玻璃廠、木工廠、水泥廠、磚瓦廠要麼是生產民用產品,要麼是基礎建設的配套工廠,其實這些工廠現在津都有,但一來是產量太,還不夠滿足穿越集團的需求;二來是這些工廠生產的產品都是津地區需要的物資,技術水平並不高、規模也可大可,前期的投入也不高。可以先規模投產,然後慢慢擴大,非常適合目前穿越集團的情況。
&nb製鐵廠是這些實業中技術含量較高的,不過製鐵廠的主要職能是製造日用的鐵製產品,如鐵鍋、鏟孑、捕、剪子以及各種農俱用品等。對資源的要求要高一些,因為製造這些物品需要大量的鐵。
&nb而在前麵的戰鬥中,穿越集團繳獲了大量的武器,其中還有大量的廢槍廢炮,當然現在都成了廢鐵,加起來超過了1000噸。而就算是這些廢鐵再回爐另造,也不能再用來製造槍炮武器,但製造曰常的鐵製日常用品,還是不錯的。可以節約大量的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