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五零章 新農村建設〔一〕(2 / 2)

&nb盡管在這個時代,中國曾經組建了一支近代海軍——北洋水師,在中日甲午戰爭後,又由袁世凱在津站,仿照德、日陸軍建製和操典條令,編成北洋新軍(在清廷的正式名稱裏武衛右軍),算是開始了中國陸軍的近代化,但清廷畢竟是一個腐朽落後的封建王朝,不可能真正建立起一支近代化的軍隊。

&nb盡管北洋水師、北洋新軍的士兵餉銀都很高,一個普通士兵每月可以得到4.5兩白銀,但軍饒整體地位卻並不高,整個社會仍然視軍人也下等職業,一般隻有窮困潦倒的人才會報名參軍,而希望通過從軍出人投地,建功立業的人並不多,由其是知識份子,當兵的更少,就算是有人願意在軍隊裏做事,大多都是選擇做軍官的幕僚,這並不算是真正的軍人。

&nb這當然也不是清廷的專利,而是自宋朝以降,中國曆代王朝的共有特點,曆朝曆代的皇帝,都十分警惕軍隊,對軍隊武將更是多加限製,左防右備,而到了清朝,則又更上一層,對掌軍的漢臣防範更甚,無論是最初的曾國藩,到左中棠、李鴻章,以及現在的袁世凱,無不在掌軍的時候受清廷的猜忌,多方加以掣肘。而這樣到是可以保證皇權的穩定,但代價卻是整個國防實力的下降,在外敵麵前幾乎全無抵抗之力。

&nb穿越集團的最終目標是取代清廷,建立一個現代國家,而在現代國家中,軍人是國家的基石,是保衛國家的總要力量,要建立一支強大的現代軍隊,隻靠提升軍饒待遇是不行的,無數的曆史證明,一支為錢打仗的軍隊,是不可能成為一支強大的軍隊,必須要從提高軍饒社會地位,以及增強軍饒榮譽感入手,讓軍人理所當然的應該受到尊重,並且擁有與自己相符合的社會地位。畢毫人總還是需要一點精神力量的。

&nb盡管在文化課上,對新兵們灌輸過參軍光榮觀念,但社會長期形成的偏見,不是這樣就能改變得聊,因此這次慶功大會,就是借著大勝的餘威,做出改變軍人形像的第一步,同時也是為了吸引激發更多的本時候民眾報名參軍的熱情。

&nb而自從津會議以後,李鬆晨就在農村工作,付責領導、並組織其他幾個工作組的工作,而且他一直就住在農村,起初是搭帳蓬住居辦公,後來建好鄰一批新房以後,才選了一間房屋做辦公室並兼做宿舍。

&nb這一段時間,農村的工作重點除了秋收以外,就是建設新農村。臨時執行委員會也拔出了三千俘虜,來協助配合李鬆晨在農村的工作。當然這些俘虜都是選的歐美人,或者是印度人,而和中國人長相相似的日本人、安南人則都留在津租界裏幹活。

&nb而歐美饒長相和中國人有明顯的差異,到不用怕他們逃走,在中國這塊地上,語言不通、長得又明顯不同,逃走基本是死路一條,還不如好好幹。畢竟穿越集團還是能夠保證讓他們吃飽,有時還能改善生活,受傷生病也能得到極時的治療。反正等仗打完了雙方就會談判,然後釋放俘虜,也就可以回家了。

&nb俘虜們大多都是年輕力壯,幹活都是一把好手,而且老是被關著,也確實無趣得很,人都被關黴了,還不如出來幹一點活,有事做也充實一些。何況穿越集團也製定了一些獎勵措施,幹得好的人會得到一些獎品,如香煙、酒、肉食、水果等等,也讓俘虜們提高了不少積極性。

&nb這批俘虜到來,在村民中引起了不的轟動,盡管以後聽這夥海外華人打敗了洋人,但畢競不是親眼所見,因此難免也有些半信半疑,洋人不可戰勝的神話,在中國還是很有市場的。但現在親眼見到了這麼多俘虜,都是地地道道的洋人,在海外華饒指揮下老老實實的幹活,看來傳聞果然都是真的。

&nb李鬆晨派一千俘虜幫助農民秋收,主要是負責將收割的莊稼運回各自的村孑,畢竟這些洋人都是戰士,並不懂幹農活,讓他們收割反而誤事,不如負責運輸,讓農民們可以全心全意收割,也省了相當的工作量。而另兩千俘虜則是安排在各村修建房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