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分割線―――――――――分割線――――――――
&nb接到了指揮部的命令之後,潛伏在蘆北口部隊立刻行動起來,本來他們己經在蘆北口等了一一夜的時間,等得都有些焦急,而現在終於得到了命令,全軍頓時精神大振,指揮官邱亞輝立刻下令,直升機起飛,全軍出擊,連同兩輛猛士車,一起向津城進發。
&nb津城的城牆是在1404年間(明朝永樂二年)修建的,東西長約一千六百米,南北長約一千米,形如算盤,所以人稱“算盤城”。 城高約十一米,共設立四個城門,分別以鎮東、安西、定南、拱北命名。城的四角設有四個角樓,城周圍分別設立了七座環城炮台。城內設東、西、南、北四條呈十字交叉的大街,將津城切分為均等的四個部分,並在十字街的交叉處建有鍾鼓樓,為了不影響交通,鍾鼓樓的基座為十字穿心結構。
&nb清朝建立之後,仍然保留了津城的城牆,但這時津在政治、經濟、交通、文化等諸方麵都繁榮起來,逐漸成為我國北方僅次於北京的一個繁盛的城市,而津城的地域狹,己經容納不了那麼多的人口,因此逐漸向城外擴展,也就形成舊時空裏津的老城區。
&nb而在舊時空裏,八國聯軍占領了津之後,於1900年11月26日,以“基於軍事目的和衛生的原因,拆除津城牆”, 並在後來的【辛醜條約】中加入了今後永不再津修建城牆的條款,而在舊城牆的基址上修成了一條環城馬路,也就是後世津的東、南、西、北馬路,從而方便了津的交通,為爾後城市的發展繁榮創造了條件。
&nb津的租界區並不在津城內,而是在津城外以南,沿海河的西岸分布,在八國聯軍侵華以前,英、法、美、日、德五國己在津擁有自己的租界區,而八國聯軍占領了津之後,俄國、意大利、奧匈帝國、比利時四國趁機也在津占據地盤,建立自己的租界區。形成了北起津城廂東南,西至牆子河一線(今南京路),南抵孫莊,東達京山鐵路一帶的廣大租界地區,占地麵積遠遠超過了津城。
&nb對於穿越軍隊來,津租界當然是要收回來的,不過現在首先還是攻下津城,因為津城內而且又有城牆保護,而穿越軍隊的人數不多,占領了津城之後可以據城而守。而租界區不僅地域廣擴,也沒有城牆守衛,就算是攻下來也很難守住。不如先攻下津城,取得立足之地,然後再等主力部隊趕到之後再進攻租界。
&nb進攻津的方案,邱亞輝可是做足了功課,選擇的突破目標是津西門,因為西門距離租界區最遠,也有足夠的空間布置阻擊陣地,阻止租界的援軍。
&nb付責主攻津城的,是羅嶽帶領的一排,而邱亞輝派自己連的一排在海光寺一帶設置陣地,阻擋租界的援軍,二排、三排付責後續的進攻。
&nb分配好了任務之後,羅嶽立刻帶領著全排的戰士,向津城發動了進攻。因為這時己是晚上十一時左右,月黑風高,而且守衛津的日軍幾乎己經傾剿出動,去進攻大沽口,這時留守在城裏的僅僅隻有兩百多名日兵。
&nb八國聯軍攻占了津之後,各國指揮官經過多番協商,達成妥協,即由當時出兵最多的俄、英、日三國各派一名軍官為臨時政府委員,權力同等。組成了暫行管理津郡城廂內外地方事務都統衙門,後更名津地區臨時政府,
&nb付責管理聯軍占領津期間的事務。三名臨時政府委員是:曾任俄國駐華使館陸軍參讚的沃加克上校,在山東威海充任過教官的英**人鮑爾上校,日本軍部的“中國通”青木宣純大佐。福島安正帶領日軍出發之後,青木宣純隨軍出征,津城的守衛事務就甴另外兩人付責。
&nb雖然大沽口失守,也讓剩下的二名臨時政府委員感覺到十分意外,但也並沒有太放在心上,認為這隻是一個例外,可能是義和團的餘部又在鬧事,隻要八國聯軍回軍,就可以立刻奪回大沽口,更何況還有德國艦隊也快來了,因此福島安正帶領日軍離開津之後,二人都非常放心,根本沒有想到戰爭會蔓延到津城來,一點準備都沒有,守城的士兵自然也是十分鬆懈,連穿越軍隊逼近到津城邊都沒有查覺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