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 軍事發燒友〔上〕(2 / 2)

&nb“在同時期,日本在英國訂購的9700噸的淺間級裝甲巡洋艦,是這個時代最典型的裝甲巡洋艦,裝備4門203毫米主炮和14門152毫米副炮,航速21.5節。這兩型軍艦相比,俾斯麥伯爵號在主炮、主裝甲帶都要強過淺間級,但和這個時代的戰列艦主炮一般為305毫米,主裝甲帶最低限巴在230亳米以上,仍然顯得不足,而迅速又比淺間級慢近了三節多,比戰列艦又快不了多少,這個時代的戰列艦航速通常是17-18節。也就是,如果俾斯麥伯爵號作為巡洋艦,去執行破襲和偵察任務,它的速度顯得太慢;如果作為戰列艦進行主力艦隊作戰,它的火力、裝甲又略顯單薄,結果陷入了一種不上不下的尷尬境地,造成這樣的原因還是由於德國設計軍艦的經驗不足,在建造俾斯麥伯爵號之前,並沒有搞明白裝甲巡洋艦的核心概念,對俾斯麥伯爵號的定位也比較模糊。因此這一型艦隻建造了一艘,但為後來的裝甲巡洋艦積累了經驗。”

&nb聽黃哲完之後,其他人也不禁對他有些刮目相看了,看來這子確實有不少料,作為一名軍事愛好者,不僅知道俾斯麥伯爵號裝甲巡洋艦的詳細參數,而且可以將它的優劣和設計理念分柝得這麼清楚,確實是不容易。

&nb黃哲喝了幾口水,道:“下麵再徳國艦隊的幾艘戰列艦,勃蘭登堡號、伍爾斯號、大選帝候號,它們都屬於是勃蘭登堡級戰列艦。”

&nb著他又打開了幾張軍艦的圖片,道:“勃蘭登堡級戰列艦全長115.7米,寬19.5米,吃水7.8米,標準排水量噸;航速16節,續航力4500海裏,武器配備為3座280毫米口徑雙聯裝主炮,6門105毫米口徑單裝炮,8門88毫米單裝炮,12座37毫米機關炮,6具450毫米水上魚雷發射管;裝甲帶水線處400毫米,甲板60毫米,司令塔300毫米;艦員568人(旗艦有司令部要員63人)。該型艦是德國建造的第一型萬噸級的戰列艦,也是公認德國的第一型前無畏艦,共計建造了四艘,首艦勃蘭登堡號在1893年11月19日服役,其他三艘除了這次來華的大選帝侯號、伍爾斯號之外,還有一艘是威森堡號,這三艘艦都是在1894年完工的。”

&nb“勃蘭登堡級戰列艦的幹舷,具有明顯的向內傾斜的特征,這是這個時代戰列艦的一種標準艦型。裝甲采用簾時克虜伯公司生產的新型裝甲,雖然非是表麵硬化的滲碳裝甲,但防禦能力顯著提高。雖然這個時代的戰列艦主炮口徑一般為305毫米,德國采用280毫米口徑火炮的口徑要一些。但這源自於當時德國海軍預想的交戰環境,早年橫跨北海與波羅的海的基爾運河限製諒國戰艦的排水量;而且北海氣候視野長年不佳,波羅的海範圍狹,在這種水域的交戰距離比較近,因此火炮射速相對口徑與射程的重要性要高得多。”

&nb“不過勃蘭登堡級戰列艦的火炮是采用雙聯裝三座,三座炮塔全部沿艦體縱向中心線配置,這在當時是十分少有的設計方式,而炮塔是釆用的露台旋炮,亦稱露炮塔樣式,其主要特征是炮台不動而炮動,炮台用裝甲圍成,高度僅以保護火炮炮架為限,火炮安裝在固定的炮台裏麵,在射擊時轉動火炮,早期的露炮台上部是完全敞開的,但炮兵容易被碎片擊傷,因此勃蘭登堡級戰列艦在炮塔上還裝有一個炮罩,度達到120至50毫米,不僅能防炮彈爆炸產生的彈片,也能抵擋一定口徑炮彈的直接命鄭這個設計實際是釆用了徳國為清廷建造的定遠、鎮遠兩艦的炮塔設計方式。”

&nb“總體來看,勃蘭登堡級戰列艦是一級設計不算成功的戰列艦。還帶有源自中央炮塔戰艦的岸防鐵甲艦的遺風,而且幹舷較低,不適合遠洋作戰,另然雖然裝配了六門主炮,比一般的戰列艦要多出兩門,但艦體前後部首尾主炮為40倍口徑,而艦體中部主炮為35倍口徑,因此不能使用同一的火控單元射擊,隻能在設計勃蘭登堡級戰列艦時,徳國隻是單純的想增加單艦的火力,而沒有考慮統一火控單元射擊。按照舊時空的曆史,現在徳國己經建造了五艘凱撒?腓特烈三世級戰列艦,並且正在建造新一型的維切爾斯巴赫級戰列艦,因此勃蘭登堡級戰列艦己經退出諒國海軍的主力行粒這次被派到中國來,應該是讓該型艦發揮餘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