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四麵八方都是旗幟的海洋,這個彩色的海洋隨著低沉的怒吼聲劇烈地起伏,如同巨大的風暴來臨時洶湧的海浪。空中刹那間昏暗下來,因為酷熱的空被飛揚起來的塵土所遮蓋。在數不清的身穿各色衣服的義和團眾前麵,是身穿白色或紅色衣飾的領頭人。他們在槍彈麵前沒有規避動作,甚至連腰都沒有彎下,反而高昂著頭,仿佛熱切的希望在這個應該躲避子彈的時刻,身體能夠顯得更為醒目。”
&nb“而在他們的身後,人人都學著他們的樣子,甚致更為誇張,所有的人都在扭動身體,像極了某種部落祭祀的舞蹈。口中發出古怪的聲音,節奏時而明顯,時而混亂不堪,由低沉到高昂,最後成為一片尖銳的喊劍一排人在槍彈的射擊中倒下,尖銳的聲音僅僅隻是停頓了一瞬間,但更尖銳的聲音隨即又響了起來,後麵的人以更為凶猛的姿態前進。這些中國的農民如同落葉一樣的倒下,但他們依舊在衝鋒,不能想像世界上還有比他們更加勇敢的人。‘這不是在戰鬥,肯定是某種儀式,是這個民族在某種危機的時刻,進行的殉葬般的儀式。’一個聯軍軍官在後來和我聊的時候道,我告訴他,‘這不是儀式,這就是中國的農民,這種情況在中國曆史上已經發生過很多次了。’”
&nb因此聽完了沃爾科夫的講之後,大津佑樹的第一反應就是:這是中國的老百姓幹的。
&nb――――――――分割線―――――――――分割線――――――――
&nb注1:乙末戰役之後,日本官方公布的傷亡數字為:攻台日軍有515人負傷,戰死約有164人,因水土不服而過世者達4,642人。 軍夫有7,000人死亡的損失。罹病住院者計有26,094人。不過這個數字顯然不合理,一是陣亡與病亡的比例太過懸殊,二是陣亡人數與戰事進行的時間不匹配。但無論怎樣,日本在乙末戰爭中的損失都要大於甲午戰爭。
&nb北白川宮能久親王(1847.4.1—1895.11.5)日本皇族,將領,伏見宮邦家親王第九子,孝明皇養子,生於京都,曾赴普魯士留學,曾任中將近衛師團長。日本官方公文稱:攻下台南後一周,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因感染瘧疾,於11月4日返抵東京後(橫須賀上陸),隔日病死於自宅。
&nb據台灣文史研究者黃榮洛考證: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在新竹牛埔山即已中彈身亡。當時其弟伏見宮貞愛親王剛好率兵至台支援,日軍於是隱瞞北白川宮死訊,以其弟伏見宮作為替身南下。貞愛親王在彰化、虎尾、嘉義又迭遇險境終受重傷,日方為了保密,繼續將其以能久親王的身分在台南由擔架抬上船,讓台南目擊民眾以為能久親王重病回國,而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在名議歸國之後既宣告死亡。
&nb後來日本在台官員在北白川宮能久親王死亡之地牛埔山立了禦露營紀念碑,和別處的紀念碑不同,除了列上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的全銜外,背麵有相當長的碑文,最後一句是:“下馬而顧望,必見江山之蒼涼”,紀念碑造型則如同墓地一般。
&nb之後,包括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妃島津富子與長男竹田宮恒久王等人曾多次到牛埔山祭拜能久親王,日本皇太子裕仁親王(後來的昭和皇)來台時,還特派侍從到新竹神社祭拜。從日本皇族對牛埔山紀念碑的重視,可見其中有特殊的地方。
&nb另外,當時台灣各地都傳出北白川宮能久親王死於該地起義軍之手,例如:新竹、苗栗、大甲、彰化、雲林、大林、義竹、鹽水、佳裏、善化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