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零五章 求和 十二(2 / 2)

不過這次輪到英國人不了,英國表示,現在英國耗不起時間,如果如果法國堅持從歐洲派人過去,那麼英國將率先和華東開展談牛而法國也知道不能讓英國和華東先談成,因此也隻能退讓一步。

華東派出的談判代表仍然是李三傑,由上海地區的負責人李鬆晨擔任他的副手,談判的地點選在上海輪船招商局大樓。

這座建築建成於1901年,共計3層樓高,原來是上海輪船招商局的總部,輪船招商局是清廷洋務運動中,少數較為成功的近代企業,屬於官商合盈『性』質,雙方共同出資,由官府負責業務,商人負責實質的運營,負責人就是李鴻章最信賴的盛宣懷。不過在庚子國變之後,清廷勢衰,加上華東崛起,並『插』手航運業務,因此輪船招商局也漸漸衰弱下去。

華東占領上海之後,將清廷的資產都收為己有,由於輪船招商局屬於官商合盈『性』質,因此華東和盛宣懷協商決定,以600萬銀元的價格,買斷輪船招商局的全部商營股份,將輪船招商局全部都納入華東的掌控之下,而這座剛剛建成5年的新建築,也成為華東的國有資產。這次上海談判,在李鬆晨的建議下,將地點定在這裏。因為這裏過去是屬於租界,但這棟建築的產權卻是屬於清廷,但現在都是華東了。

由於英法兩國的談判代表卻在中國,因此談判也很快就得以舉行,其實這次談判也沒有多少條款值得過多的糾結,畢竟華東在戰場上取得的成果,如收回了上海租界,沒收租界內英法商饒資產,俘虜的英法兩艦,以及攔截俘虜的英法兩國的商船、商品等等,都是不會吐出來,而對英法兩國的其他利益也沒有多少興趣,主要就是賠款的數額和形式。

當然在遣詞用語上還一番爭執,如上海租界的歸屬,英法兩國都主張用“轉交”,而華東則堅持使用“收回”,一詞之差,但意議則完全不同。不過對英法兩國的俘虜,以及抓捕的兩國商人、商船人員,華東都承諾全部釋放。另外英法兩國也承認華東擁有長江航道的管轄權,實際也就是承認長江是華東的勢力範圍。而華東也答應在談判成功之後,向英法兩國的公司開放。

這個利益是相當大的,長江不僅僅是一條水閱航道,而是一個龐大的江河水運係統,並且可以幅『射』到兩岸的陸地。因此華東控製了長江,可以將自己的影響力輕易的擴展開了湖北中部的武昌,甚致宜昌。

其實現在華東隻控製長江的入海口,不過沒有入海口,長江航道的價值就下降的一大半,因此英法兩國也隻能承認長江是華東的勢力範圍,以換取華東將長江航道對英法兩國的公司開放。當然,以後長江航運,以及長江沿線的利益如何分配,將由各方另外再舉行專門的商務談判來確定。

三方隻用了三時間,就將這些容易解決的事項全部確定下來,接著就進入最堅難的賠款談判,雖然英法兩國都己經做好了賠款的準備,但俱體的數額自然是越少越好,因此雙方展開了激烈的博奕,各自引經據典,據理力爭,討價還價,有時會爭得麵紅耳赤。

經過了5的反複爭執和討價還價之後,華東和法國首先確定了賠款的數額,15億法郎,約合6000萬英鎊。最開始華東開價是20億法郎,而法國隻想支付10億法郎,經過一翻反複拉劇之後,華東降到了15億法郎,但法國卻堅持隻願支12億法郎;雙方為此又爭執了2的時間,而各自都不肯再讓一步,李鬆晨甚致強硬表示,15億法郎,是華東的底線,如果法國再拒絕,就隻能宣布談判失敗,華東會立刻恢複對印支聯邦的港口攻擊。

而在華東的武力威脅麵前,法國最終還是妥協了。其實15億法郎也基本在法國的預料之內,因為在普茨茅斯談判中,華東對日俄兩國開出的賠款數額是5000萬英鎊,而現在華東己經擊敗了遠征軍,價格當然會上漲,因此6000萬英鎊也並不算是離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