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建議,應該馬上再派出一支艦隊,到印度洋護航,但經過英國的評估,認為護航的難度太大,首先是護航艦隊的規模難以確定,艦隊的規模了,難以達到護航的效果,而如果艦隊的規模過大,那麼歐洲方向的防務怎厶辦雖然英國皇家海軍的規模龐大,但台灣海峽一戰,共計損失了14艘戰列艦,再加上納土納群島海戰,這個數字更是要上升到19艘,己超過了皇家海軍戰列艦數量的13強,對皇家海軍來,雖然不算是元氣大傷,但也是重大損失,也不容再有失了。
而且就算是再組織一支不遜於遠征軍規模的艦隊,又能如何遠征軍不是己經全軍覆沒了嗎皇家海軍是承受不起再來一次台灣海峽之戰的損失了。
關建是到現在為止,英國海軍部都不明白這一仗到底是怎麼輸的,雖然通過電報從戰場上逃脫的軍艦將士了解一些情況,但一來是逃脫的軍艦數量太少,而且基本是驅逐艦,對戰場的整體所知有限,發回英國的報告也不清楚,因此要了解這場海戰的全部情況,隻有等到戰爭結束,恢複和平,華東將俘虜釋放,才能夠全麵的了解情況。而在目前的局勢下,盲目的再組織一支艦隊到遠東參戰,並不是理智的選擇。
當然英國內閣也專程為此向海軍部進行谘詢。其實台灣海峽之戰的失利,海軍大臣費舍爾和海軍部也同樣承受巨大的壓力,畢競這是英國海軍曆史上最嚴重的失敗,在剛收到失敗消息的那幾,議會裏發起了一股要求費舍爾辭職的,而在英國海軍部的門口聚集了10餘萬英國民眾,向海軍部大樓投擲石塊、雞蛋等。
但費舍爾畢竟是個有責任感的人,他知道在這個時候不易再對華東發動戰爭,如果這時再組織一支艦隊去遠東地區,孤注一擲,僥幸打幾個勝仗,也許可以保住自己的任途,但這樣的做法實在太冒險了,因此對內閣的谘詢,費舍爾隻表示,如果內閣下令再出動艦隊,自己會服從內閣的決議,但不能保證勝利。於是內閣也徹底放棄了再動用武力的打算,轉而認真開始考慮,是否應該接受支付賠款的條件和華東談牛
而就在這時,法國通知英國,準備和華東談判,這也堅定了內閣的決心,做為國際的老牌玩家,英國人十分清楚,如果在失敗已成定局,而己方有多名同盟者的情況,越早與勝利者舉行談判,損失越;而越是落到後麵,損失越大,因為那時勝利者的壓力減,自然要價更高。
現在荷蘭己經首先和華東單獨談判,並且基本談完,而法國也抗不住了,如果法國再和華東談判成功,那麼留給英國的可不是什麼好局麵,而如果和法國一起與華東談判,至少還有一個可以幫忙分擔壓力的同伴,隻是要與華東談判,必須先服國會,因此英國才請法國再等一。
於是英國立刻在國會中進行討論,而經過了激烈的辯論之後,國會投票,終於以多數票通過,同意英國以支付賠款的條件和華東談牛英國立刻通告法國,而法國對這個結果也十分支持,畢竟多了一個同伴,當然是好事,起碼可以一起砍價,少賠一點。
英法兩國統一了意見之後,立刻展開了行動,兩國當然不會主動向華東發出談判的要求,還是要找一個中間人來調停,荷蘭就是找德國充當這個調停人,但英法兩國現在都與國的矛盾極深,正為摩納哥危機而互相敵視,自然不可能找德國當這個調停人,白白送出一個人情,因此最終還是找上了美國。
算起來這己經是美國第三次充當調停的角『色』,前兩次都沒能成功,由其是第一次美國是懷著很大的期望,希望借這次調停提升自己的國際地位,還在普茨茅斯舉行了會談,結果還是不歡而散;第二次更是隻試探了一下就結束了;不過這次英法兩國都同意接受賠款的條件,這也解決流停的最大障礙,因此美國總統羅斯也再次接受流停的任務,向華東發出了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