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八五章 結束戰爭(六)(2 / 2)

不過雖然在不斷的挨罵,但事還是要辦的,當然最重要的還是收拾目前的亂攤子,當務之極當然是和華東政府談判,盡快結束戰爭。隻是現在並不是和華東政府進行談判的好時機,因為這時華東政府的風頭正勁,談判必會讓英法兩國付出重大的代價,因此必須為自己找到一些籌碼才校

不過英法兩國也不是吃素的,很快就發現華東政府麵臨著物資難為濟的局麵,因此決定在經濟上對華東政府製造麻煩,首先鼓動清廷中斷和華東政府中斷一切的貿易往來,但清廷沒有這個能力,也沒有這個膽量,回絕了英法兩國的鼓動。

但英法兩國並不認為這是完全失敗,因為英法兩國也明白,清廷現在根本掌控不了中國的局麵,就算是真想中斷和華東政府中斷一切的貿易往來,實際也是做不到的,而且英法兩國的根本目地也並不是困死華東政府,隻是為自己在日後的談判中增加籌碼,至少這一次可以讓華東政府知道,英法兩國也找到華東政府的軟肋。

隨後英法兩國又鼓動遠征軍的其他三國,建立攻守同盟,共進同退,不單獨和華東政府進行談判,並發表了態度強硬的聲明,其實都是在為自己製造聲勢,給華東政府施加壓力。

這時英法兩國也覺得差不多了,可以和華東政府進行談判的接觸,不過兩國總不能自己主動找華東政府談判,於是又請美國出麵調停,當然隻限華東政府與英法兩國。盡管遠征軍五國的聲明宣布過任何一國都不單獨和華東政府進行談判,但聲明並非正式的法律文件,而且這個聲明在本質上隻是為英法兩國製造聲勢,而且就算是正式的法律文件,英法兩國也不會當聖旨供著,隻要是對自己有利,該翻臉就翻臉,簡單來,就是隻要能夠達到讓自己和華東政府以較好的條件進行談判的目地就行,什麼盟友,該賣的就賣。

當然現在英法兩國始終是抱成一團,這到不是英法兩國的關係有多好,實際上就在幾年以前,英法還是勢同水火,雖近年來為了共同的敵嚷國而走近,但也沒好到交心交底的地步,隻是現在麵對華東政府,兩國都處於劣勢地位,因此隻能抱團對抗華東政府,其實如果其中一方能夠獲得利益,就會毫不猶豫的將另一方賣了。

但美國總統羅斯福也知道,現在可不是樸茨茅斯談判那會了,這調停的活可也不是好幹的,何況上次樸茨茅斯談判,華東政府就對美國己經有些不滿,認為在樸茨茅斯談判期間,美國過於偏向日本、俄國,如果這次再調停失敗,美國政府丟人還是事,影響了和華東政府的關係就麻煩了。雖然這時美國對華東政府也是十分警惕,但從表麵上看雙方的關係還不錯,經貿來往十分頻繁,而且由於遠東戰爭,美國在亞洲地區的商業規模還得到了相當的擴大,因此美國政府暫時也不想破壞這種表麵彙洽的關係。而且隻為了英法兩國,搞壞與華東政府的關係,那就實在是不劃算。

於是羅斯福回複英法兩國,希望兩國能夠初步確定可以接受的調停條件,這樣美國才好進行周旋活動,否則隻是空泛的去調停,恐怕是很難成功,那樣美國最多隻能替英法兩國向華東政府傳話,表達兩國希望談判的意圖,但不會以調停饒身份出現。

如果隻是讓美國幫著傳話,就意味著英法兩國首先向華東政府服軟了,這是當然英法兩國不能接受的。必須要讓美國以調停饒身份介入,向各方發出調停建議,這樣英法兩國和華東政府才能對等起來。但美國又要求兩國必須確定可以接受的調停條件才肯出麵,於是英法兩國又商議了一番,終於製定出了談判的條件,底線很明確,就是不能賠款,不能出讓亞洲的殖民地,而華東政府己經取得的成果,兩人也基本都認了,並以承認華東政府地位,不再支持日俄荷三國作為對華東政府的讓步。白了就是打算把清廷和日俄荷三國都賣了,換取自己的利益不受損失。

而拿到了英法兩國的調停條件之後,羅斯福又和自己的幕僚們協商了一下,眾人都認為可以一試,成與不成都無所謂,關建是可以借計試探一下華東政府的態度,如果華東政府接受了這個條件,則表示華東政府沒有改變地區局勢的野心,美國也可以稍稍放心;如果華東政府拒絕,則意味著華東政府在奉行對外擴張的政策,那麼美國就需要提高警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