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新聞媒體永遠是反應最快的,台灣海峽之戰的失敗,對參戰的五國來,當然是巨大的災難,但對新聞媒體來卻是一大利好消息,因此這可以發掘出無數新聞熱點話題,提高銷量。
英國【泰晤士報】以【這是東方的‘特拉法加海戰’,但這一次英國不再是勝利的一方】為題,發表評論文章,以陳痛的語調宣稱,大英帝國皇家海軍200年的光榮在這一刻被徹底毀滅,這也給競爭者看到,英國海軍也是可以擊敗的,因此可以想到,在未來英國將會麵臨著更多的挑戰。
法國【巴黎日報】則以【海上滑鐵盧之敗】為題,報導了遠征軍艦隊的敗仗,並發表評論認,台灣海峽之戰的失敗意味著這場遠東戰爭以華東政府的全麵勝利而告終,原來是為了遏製俄國擴張而發動的戰爭,卻造就了一個比俄國更為強大的對手,英法兩國的亞洲利益將會受到巨大的衝擊。
當然這兩家報紙還算客氣,隻是就戰爭本身發聲或評論,但其他的報紙可就沒有那麼客氣了,火力全開,有的指責政府不該輕易的卷入這場戰爭;有的抨擊政客,將無辜的本國軍人送上戰場;還有的則責怪軍隊無能;當然政治反對派也借機發難,嚴厲的批評政府的行為,並要求政府首腦辭職,內閣下台,為這次戰敗負責。
除了英法兩國之外,荷蘭媒體也同樣熱鬧,不過目標主要是集中在政府身上,【阿姆斯特丹報】就發表評論文章,認為盡管在3年以前,華東政府曾以武力爪哇護僑,並迫使巴達維亞殖民當局簽下了對華人讓出大量政治經濟利益的【爪哇條約】,但這3年來巴達維亞的經濟高速發展,稅務收入以年10%以上的速度上升,證明當初簽定的【爪哇條約】並非絕對不利,巴達維亞殖民當局此前的政策有錯誤。荷蘭政府就應該認真的評估【爪哇條約】的利弊,而不是輕率的做出參與遠征軍的決定。
而俄國的媒體對台灣海峽之戰則是盡力的淡化,不過俄國沙皇尼古拉二世則花錢在英法德意奧等國的主要媒體上發表聲明,宣稱新的“**危機”己經到來,這將是對歐洲文明,價值觀、宗教信仰等的嚴重威脅,這將是一場文化與種族之間的戰爭,並呼所有歐洲國家應放下一切的爭端與矛值,共同攜手對付華東政府,扞衛歐洲的自由文明,信仰與家園。
雖然尼古拉二世的聲明引發了少數極端民族主義者和白人至上主義者的共鳴,但歐洲的主要國家的政府卻對此都顯得興趣缺缺,應者寥寥,因為政客們都明白,尼古拉二世的聲明表麵上是冠冕堂皇,但其實夾帶著自己的私貨,無非就是還想拉其他國家為俄國背書。
參加遠征軍的5國當中,隻有日本對台灣海峽之戰的消息進行了****,因為在能登半島之戰失敗以後,日本己經基本無力趕走侵占本土的人民軍,因此遠征軍艦隊己經成為日本政府、國民的心理支柱,但誰都沒有想到遠征軍竟然輸了,而且還是輸得這麼慘,幾乎全軍覆沒。這個消息一但傳出去了還撩嗎?整個社會必將陷入混亂之中,還是先封鎖住為好。
但這樣重大的消息,是不可能長期封鎖的,因為在此之前,日本的新聞媒體就是著重報導遠征軍艦隊的消息,但遠征軍艦隊己是不可能到達日本了,但日本最多隻能拖一個月,如果在一個月以後,遠征軍艦隊還沒有到達日本,就必然會引發民眾的疑惑。因此日本內閣也連續討論,應該怎麼應對當前的局勢。
不過到了這個時候,誰都沒有什麼好辦法,遠征軍艦隊己經輸了,而日本自己又沒有能力,這時誰還能想出好辦法來,到是有人提出,和華東政府講和,賠款就賠款吧,畢竟可以結束戰爭,現在的局麵是拖得越久,對日本越是不利。
其實日本的官員們都知道,這時和華東政府講和,確實是最正確的做法,但問題是誰來承擔這個責任,10年以前清廷的李鴻章是什麼下場,日本的政客們可都是知道的,沒有人願意做日本的李鴻章,結果這個議題隻能不了了之。而唯一的結果就是加強和英法兩國協商,畢竟他們也逃不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