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法兩國都在中國經營了數十年,對中國經濟有巨大的影響力,而清廷畢竟還是目前中國的合法政府,盡管這時己衰敗之極,但250餘年的餘威也不容忽視,因此向華東政府供應物資的商人,有一部份是迫於英法兩國、清廷的雙重壓力,停止或減少了對華東政府的物資供應;還有一部份商人則是由於英法兩國參戰,不看好華東政府,於是紛紛和華東政府進行切割,不僅中斷的與華東政府之間的商業來往,更有甚者收了華東政府的訂金,卻扣住貨物不發;隻有少部份人堅持和華東政府保持商貿來往,而英法兩國又采用抬價、搶購等方式,加大了華東政府的物資輸入的難度和成本。
結果華東政府的物資輸入頓時呈斷崖式下降,在最低的時候,不足正常情況下的3成,好在是華東政府之前還有大量的積累,而且這時日俄兩國均己元氣大傷,也無力發動大規模戰爭,因此物資也了一些,而華東政府又抓住時機,連續打出了收複沈陽,攻克滿洲裏,登陸日本等勝利,而且在日本釆用掠奪式收搶物資、人口,固然是在給日本施壓,但也有相當程度是緩解自身己供求困難。
不過有一些商人見華東政府連續取得勝利,另一方麵也是迫於輿論的壓力,又有些回心轉意,在暗中向華東政府少量輸出物資,於是華東政府的物資輸入也在緩慢的回升,到台灣海峽之戰前,物資輸入的速度免強回複到以前的5成左右。
但這時物資的輸入己遠遠落後於物資的消耗,因此現在華東政府的貯備物資總計隻夠使用4-5個月左右,當然在台灣海峽之戰後,想必會有更多的商人重新恢複對華東政府的物資供應,到是可以樂觀估計,華東政府物資的消耗應是可以堅持8-9個月的時間,然後就會出現物資短缺了。
另外就是戰爭對華東政府的經濟民生、社會發展的打擊也是相當巨大的,現在華東政府內,除了軍工之外,幾乎其他所有產業的投資、生產、經營己全部停止,而且民間的生活物資己在按計劃分配,所有娛樂行業基本全部停業,整個社會幾乎完全停滯了下來。
但這種情況不能維持長久,華東政府估計最多隻能確保穩定半年,而如果這種情況維持一年,華東政府的統治,就會出現不穩定的局麵,因幢前的局麵,華東政府雖然在軍事上取得了極輝煌的勝利,但卻並非穩操勝券的。在舊時空裏的日俄戰爭,盡管日本取得了軍事上的勝利,但在最後談判時,也不得不放棄賠款的要求,就是由於俄國還耗得起,但當時日本的國力、經濟己不能支持將戰爭繼續下去,隻能妥協以求徹底結束戰爭。而華東政府最理想的結果是在半年內正式結束戰爭,獲得賠款,而最多隻能堅持一年,那時既使得不到賠款,也要結束戰爭了。
不過如果得不到戰爭賠款,華東政府就將會背負上沉重的債務負擔,必然會嚴重影響日後的發展,雖然從戰爭中獲得了大量土地以及戰略利益,但也不能抵消債務,隻能算是一場慘勝。在舊時空裏,日本雖取得了日俄戰爭的勝利,但由於沒能從俄國獲得戰爭賠款,結果從此背負上沉重的債務負擔,結果一直等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獲得大量的戰爭定單,才還清了債務。因此對華東政府來,戰爭賠款是誌在必得的。
當然華東政府現在麵臨的局麵要比舊時空裏的日本好得多,畢競現在華東政府還能支撐個1年半載,而日俄兩國的消耗要遠比舊時空大得,國內經濟基本崩潰,現在是全靠英法的輸血才能支撐下去,一但輸血停止,日俄兩國就會立刻休克;英法兩國到是國力雄厚,但無奈本土離中國太遠,而兩國在亞洲地區又有大量的經濟政治,地緣戰略利益,但在台灣海峽之戰,英法兩國幾乎都無力保護自己在遠東的利益,同時英法兩國還要給日俄輸血,不能讓日俄崩盤,因此英法兩國其實也並不輕鬆;至於荷蘭,本身國力弱力,可以忽略不計。
由此也可以看出,在戰場之外的博奕中,華東政府實際還是有很大的勝算,隻是其中的操作,需要認真、詳細的計劃, 也並不遜色於打一場真正的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