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個特點,是英國海軍無法做到,而第三個特點,菲利普斯於心自問,如果這一戰換了自已來指揮,也不可能做到這樣精確的控製,而人民軍海軍卻做到了這全部3點,這也明華東政府至少有相當一部份海軍技術己超過了英國。如果遠征軍冒然的和人民軍海軍作戰,肯定是會吃大虧的。
隨後菲利普斯和歐文等人又對這一戰進行了重新推演,經過了數次推演之後,得出結論,在換用戰鬥力更強偽威嚴級戰列艦,也必須要8艘才有可能擊敗這支人民軍艦隊,因為人民軍海軍的射程比英國海軍遠,因此在交戰之初,英國海軍必須要承受對方的打擊將距離拉近,至少要付出損失兩艘戰列艦的代價;盡管隨後英國仍有6對5的微優勢,但人民軍海軍的命中率更高,而且在主炮數上以28門對24門勝出,好在是威嚴級戰列艦的防禦力比老人星級戰列艦更強,最終勝負也難以預料,如果英國海軍要想穩嬴,則需要10艘威嚴級戰列艦,或是8艘最強的愛德華七世級戰列艦。
現在遠征軍英國有3支戰列艦分隊,第一支由5艘威嚴級戰列艦組成;第二支由4艘鄧肯級戰列艦組成;第三支由3艘可畏級戰列艦,2艘愛德華七世級戰列艦組成,其中可畏級是威嚴級的改進升級版,戰鬥力更強,但鄧肯級是可畏級的簡化版,戰鬥力要弱於威嚴級。因此這3支戰列艦分隊的任何一支,顯然都不是那支撤僑艦隊的對手,至於法國、荷蘭、俄國海軍,就更是不如了。而且考慮到人民軍海軍至少還有2-3艘戰列艦,還可以組成一支更為強大的艦隊。
雖然從整體上看,遠征軍海軍的實力仍然遠在人民軍海軍之上,但人民軍是在家門口作戰,以逸待勞,又熟悉海域環境,完全有咬遠征軍海軍一口的能力。
於是菲利普斯也決定,將遠征軍海軍中的英國戰列艦進行重新整編,將3支戰列艦分隊合並成2支,由5艘威嚴級戰列艦、3艘可畏級戰列艦組成第1戰列艦分隊;由4艘鄧肯級戰列艦、2艘愛德華七世級戰列艦組成第2戰列艦分隊;同時法國的5艘戰列艦與荷蘭、俄國的5艘戰列艦編成一組,這樣遠征軍海軍可以編組出3支可以與人民軍海軍一戰的艦隊,這樣也就可以從容的布置。
艦隊的重新編組到還好辦,但戰術就需要大改了,原來菲利普斯是打算一到遠東,首先集中艦隊主力,封鎖華東政府的海岸線,然後尋求登陸作戰的機會,海陸兩線合擊,一舉擊敗華東政府。但現在華東政府的海軍實力遠超出先前的預估,封鎖華東政府的海岸線的計劃未必輕易完成,畢竟華東政府隻需要集中兵力突破其中一點。而原來計劃的登陸作戰主力是日軍,日本政府也承諾派出6-8個師,加上遠征軍的5萬軍隊,再加上俄軍在北方牽製,足可以在陸上給華東政府造成較大的威脅。但現在日本都己經自顧不瑕,而俄軍更是退出了中國境內,都幫不了遠征軍,隻靠遠征軍的5萬陸軍登陸,那不就是給華東政府人頭去嗎?
原來的計劃是肯定不能實施了,於是菲利普斯又和陸軍司令官,法國的博尚陸軍上將進行協商,最終決定在到達東亞海域之後,遠征軍將一分為二,法荷俄三國的軍艦,以及遠征軍陸軍停泊在台灣高雄港,英國海軍則進駐日本長崎左世保。
這樣雖然有分散力量之嫌,但兩支艦隊均有與華東政府海軍對抗的實力,盡管不能完全封鎖華東政府的海岸線,但也能形成對華東政府的南北挾製之勢,並互相策應配合,可以極大的限製華東政府的海上活動能力。
而且遠征軍陸軍進駐台灣,也可以等待機會,在中國大陸登陸。而英國海軍則進駐日本之後,可以先協助日本解決登陸日本的人民軍,並打通日本到朝鮮半島的航線,這樣日本也就可以騰出手來,支援遠征軍的登陸作戰。不過這樣一來,戰爭的時間就會拉長,至少要持續半年以上,甚致是一年時間。
但現在的局麵,遠征軍要想速勝己經是不能的事情了,隻能采取這樣穩紮穩打的穩妥戰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