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現在華東政府和德國的關係密切,不僅在德國定製戰列艦,而且還幫德國設計戰列艦,並和德國聯合研製開發海軍技術,而德國的綜合國力非華東政府可比,現在又因大力發展海軍而和英國的關係緊張,如果德國的工業製造能力和華東政府的海軍技術相結合,那才是對英國最不利的局麵,因此費舍爾突然生出了一種衝突,想像首相建議,英國應該改變戰略,把華東政府當最大的敵人,並且不惜一切代價,先消滅華東政府,永絕後患。
但這也隻是費舍爾想想而己,雖然費舍爾是軍人,但也有很精明的政治頭腦,否則也不可能坐上英國海軍大臣的寶座,而且他對當前的國際大勢也十分清楚,英國的重心始終是在歐洲,由其是在德國崛起,英德關係不斷惡化的情況下,當然不可能調轉矛頭,全力去對付遠在萬裏之外的華東政府。不過如果費舍爾真向首相建議,改變英國的戰略目標,恐怕明白就會被班納曼首相解職,因此盡管費舍爾的心裏擔憂,但也隻能通過傍敲側擊的辦法,委婉的提醒班納曼首相。
首先費舍爾向班納曼首相保證,盡管遠東艦隊敗了,但遠征軍的海軍是絕不會被人民軍海軍擊敗。在這個時候費舍爾必須做出這樣的保證,當然在費舍爾心裏也是這樣認為,畢競人民軍海軍現在總共隻有8艘戰列艦,而且也隻有幹將號、莫邪號兩艘達到無畏號準的戰列艦;遠征軍海軍可是足有24艘戰列艦,僅英國就有14艘,而且還有愛德華七世號這樣的新銳戰列艦參戰,巨大的數量優勢完全可以抵消人民軍海軍的技術優勢。
聽了費舍爾的解釋之後,班納曼首相也終於安了一點心,作為英國首相,他對海軍還是有一定的了解,對費舍爾的專業能力也相當信任,因此基本能夠相信費舍爾的保證。而費舍爾又趁機向班納曼首相提出華東政府很可能擁有一些比英國更為先進的海軍技術,並正在向德國提供這些海軍技術,這對英國是相當不利的,因此希望內閣能夠慎重的考慮應對之策。
班納曼首相聽了以後,沉思了一會兒表示會在遠東戰爭之後會認真的考慮對策,但現在的當務之急是盡快體麵的結束遠東戰爭。
到了這個時候,班納曼首相心裏十分清楚,遠征軍也不可能徹底壓製華東政府,最多隻能在海上占有一定優勢,因此隻能希望遠征軍在海上的優勢,能夠在談判桌上增加一些籌碼,必要的時候可以迫使日俄接受賠款的條件,以換取遠東的和平。
至於費舍爾提出的問題,班納曼首相也並不是不重視,但華東政府現在畢竟是綜合實力還不足,稱霸地區或許可以,但要想挑戰英國的全球霸權,至少還需要2、30年的發展時間,而德國現在己是世界經濟第二,工業實力第一的強大國家,綜合國力雖然還比不上英國,但也相距不遠了,一個遠憂,一個是近慮,孰輕孰重,孰緩孰急,首相還是分得清楚的。
而雖然華東政府向德國提供海軍技術,確實可以給英國成很大的威脅,但班納曼首相十分清楚,華東政府決不可能無條件的向德國提供先進海軍技術,因為先進的海軍技術對任何一個國家都是高度機密的戰略技術,不是萬不得己的情況下,是不會向其他國家提供。就如英國為其他國家建造的戰列艦,都要比本國海軍自用的要低一攔,而給其他國家提供的海軍技術,也必是本國海軍現役次一級的。而華東政府現在給德國提供海軍技術,隻是由於其自身的發展時間太短,底子太弱,需要德國的工業基礎技術和設備,但這絕不會長久,一但華東政府完成了這個原始積累,也就不會輕易向德國提供先進的海軍技術。而且在遠東戰爭結束以後,英國也可以考慮向華東政府提供一些技術、設備。
另外班納曼首相也堅信,華東政府的海軍技術決不可能全麵領先英國,最多隻是在某些技術上超出,因此也不用太擔心。
費舍爾對首相的回答其實並不滿意,甚致認為首相是有些在敷衍自己,但現在也隻能到這一步,畢竟他也不能逼首相給自己任何承諾,這次也隻是給首相提個醒,等遠東戰爭結束之後,再收集充足的資料,寫一份詳細的報告交給內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