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果人民軍還真的在能登半島登陸成功,這下給日本政府造成了極大的震動,因為在此之前日本政府對軍事上的不利消息都是盡力的遮掩,但現在人民軍己在日本本土登陸,那麼在中國戰場上的敗仗也是肯定遮掩不住的,於是政府官員們紛紛指責軍方的失誤,要求軍方要對人民軍登陸負全責。
而海陸軍為了推卸自己的責任,都指責是對方的過失才造成人民軍在日本本土登陸,並振振有詞的自己提醒過對方,而對方沒有聽從,結果海陸軍互相指責,又引發了一場撕逼大戰。後來在首相桂太郎、大佬伊藤博文、山縣有朋等饒聯手壓製下,海陸軍才停止了互相指責,開始研究如何應對人民軍的登岸。
但海軍部部長伊東佑亨認為,現人民軍己經登岸成功,並控製了能登半島,因此海軍實際己沒有用武之地了,畢竟軍艦沒有裝輪子,不可能開上岸去,當然陸戰隊到是可以一戰,但畢竟不比陸軍專業。而且海軍在前期的戰爭中損失很大,並一直沒有得到補充,那麼這一仗自然應是由陸軍負責才對,與海軍無關。
其實海軍的這些理由並不算錯,反擊人民軍當然是要由陸軍唱主角,但要這一仗和海軍無關,就不對了,盡管海軍確實損失很大,但給陸軍提供必要的幫助,還是完全應該的。
不過在陸軍看來,這還是海軍在推卸責任,想讓陸軍背負讓人民軍登陸的罪責,因此陸軍部長寺內政毅立刻表示,陸軍當然可以負責進攻人民軍,但人民軍的後勤保障,補濟運輸均來自海上,而且由於半島的地形特殊,人民軍的軍艦還可以提供火力支援,要求海軍必須先將人民軍的艦隊擊敗,陸軍才能出擊進攻。
要寺內政毅的發言也不算錯,反擊人民軍也確實不隻是陸軍的事,海軍是有義務給陸軍提供必要的幫助,但必須是以陸軍為主,海軍為輔,特別是寺內政毅要求海軍去擊敗人民軍的艦隊,就確實有些強人所難了。
伊東右亨立刻表示海軍的現狀,是不可能擊敗人民軍的艦隊。寺內政毅就譏諷海軍花了政府那麼多錢,到了需要海軍時卻無堪重任之類。
這一下也激怒了伊東佑亨,立刻反駁陸軍在中國戰場的表現還不如海軍,而且戰敗之後,政府的軍費基本撥給陸軍,讓陸軍重新,海軍的經費都被一再壓縮,隻能維持現狀,無力重建,現在日本出現危機,當然是讓陸軍出力。而寺內政毅自然也不甘示弱,稱在戰爭之前,軍費大半都被海軍占用,建設華而不實的“六六艦隊”擠壓了陸軍的空間,那怕是隻將海軍軍費挪一半給陸軍,那麼陸軍就足可以擊敗俄國和華東政府了,根本就用不著海軍什麼事。
結果雙方越越僵,本來日本海陸軍之間的就是積怨極深,現在一下子都爆發出來,許多成年舊賬也都被翻了出來,當然就沒法再協商下去了。
海陸軍就這樣吵了三,每都在進行各種撕逼,而人民軍可沒有閑著,既然日軍不進攻,人民軍就出動出擊,於是羅嶽下令,剛到日本的第2師的三個戰鬥團為主力,每個團配兩個雇傭軍的團,分三路出擊,分別攻擊金澤、冰見等地,向日本的內陸地區擴張。
而結果自然是可想而之的,這些地方的守軍那裏抵擋得住人民軍的進攻,在三時間裏,人民軍共計攻占了金澤盛冰見盛高岡盛河北郡、矢部市等五個城市,並且在這五個城市中大肆的掠奪,這些內陸的城市社會經濟都要比能登半島發達得多,因此人民軍的掠奪收獲極豐。
而同時也給日本民眾帶來了極大的恐慌情緒,因為這時人民軍登陸日本的消息已經瞞不住了,同時各種流言誹語四處流傳,有人民軍不僅搶掠物資,連人口也抓,還要越中國去當苦力,甚致人民軍在日本進行大屠殺,隻要是被人民軍占領的城市,就沒有留下一個活口,能登半島的日本人己全被殺光,現在人民軍是走到那裏殺到那裏,於是山縣及附近地區的居民們也都極為驚惶,紛紛離家逃亡,又造成了大量的難民流失。
而在這個時間,日本的最高統治者明治皇明仁終於坐不住了,立刻招開禦前會議,將大臣們狠狠斥責了一頓,並嚴令海陸軍立刻要采取有效的行動,不能讓事態繼續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