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最後一個原因就是,俄國雇傭軍團這時己經完成了編製,共計編成了4個軍22個團。當然編製到軍一級隻是為調動指揮方便,並由軍級指揮官都是由人民軍的軍官負責指揮,因此雇傭軍團的實際作戰單位是團級,而團級指揮官均是由俄國齲任,不過雇傭軍團沒有火力支援部隊,每個團的人數不到2000人,整個俄國雇傭軍團共計約4.2萬人。
雇傭軍團的武器十分簡單,每名士兵隻配一支m1891莫辛納甘步槍,30發子彈,一把刺刀,營團級軍官可以配一支96式手槍,20發子彈,一套鋪蓋和軍裝,當然軍裝還是俄軍的軍服,除此之後,需要其他武器,如機槍,手**,或是增加子彈等等,則需要在戰場上獲得工分以後兌換。
不過有些出乎羅嶽意料的是,絕大部份俄兵居然對這樣簡單的裝備覺得十分滿意,原來俄軍的管理十分混亂,而且普通士兵在俄軍中的地位很底,甚致被軍官們視為灰色牲口,因此普通士兵的裝備差不,在很多時候都還不能配齊,需要靠士兵自己想辦法補全。俄兵早就習慣了使用簡單裝備作戰,在雇傭軍團成立之初,不少俄兵甚至認為人民軍不會發給他們武器,讓他們到戰場上去自己想辦法。而人民軍發給他們的武器裝備其實和俄軍時差不了多少,但若是考慮到俄軍的裝配還會缺斤少兩,而人民軍發給的裝配卻是貨真價實,反到是人民軍的裝配要更好一些。
而且雇傭兵基本都是有實戰經驗的軍人,因此編製完成之後,隻用稍加以訓幾就具備上戰場的能力了。不過既然是雇傭兵,也就不能像俘虜那樣嚴加管束,絕對限製他們的自由,總要給他們一些活動的空間。但這幾萬精力旺盛,性格粗暴的俄兵駐紮在上海地區,確實是一個巨大的隱患,如果鬧出點什麼事情來那可就麻煩了,因此越快將他們投入到戰場越好。
正是基於這些因素,羅嶽才決定立刻出戰,而不能等增加部隊到達,以免日久生變。
登陸日本作戰艦隊是分兩路從上海出發,一路由懷化艦領隊,包括戰列艦遠洋號、了洋號、裝甲巡洋艦開海號、拓海號以及第5巡洋艦分隊、第2驅逐艦分隊組成,這一支艦隊的任務是轟擊日本的沿海城市,並監視日本的剩餘艦隊,吸引日本的注意力,為登陸作戰製造出一個更利的條件。
而另一路則是襄陽艦領隊,帶領著4艘鎮遠級鐵甲艦、裝甲巡洋艦進海號、鮑海號,第4驅逐艦分隊,8艘登陸艦、8艘運兵艦,而登陸部隊包括海軍陸戰隊第1師、第1、2團,雇傭兵第1軍,任務是在能登半島登陸。
登陸日本作戰艦隊還有第6巡洋艦分隊暫時留在上海,這是為後續投入日本作戰的軍隊提供護航。
羅嶽登上襄陽艦,親自指揮登陸作戰,由於4艘鎮遠級鐵甲艦的航速太慢,隻能以10-11節的航速行進,也拖累了整個艦隊的速度,要到達能登半島需要3-4的時間,而且登陸艦隊要比炮擊艦隊晚一出發,因此在登陸艦隊到達能登半島時,炮擊艦隊將會有2-3的時間展開攻擊。
炮擊艦隊是由懷化艦的副艦長***指揮,離開上海之後,首先到達日本九洲島的長崎附近,對長崎進行炮擊,不過長崎是日本海軍的駐地,守備自然十分嚴密,岸基炮台拚命向人民軍海軍開火還擊,因此人民軍的艦隊也不敢逼迫太近。
1個時之後,人民軍見長崎的守備嚴密,因此也沒有久戰,離開長崎海域,轉向東行,先對與長崎隔海相望的下島進行轟擊,下島的守備顯然不及長崎,頓時被人民軍打得全無還手之力;隨後艦隊沿九洲島的東南海岸線進行,沿途轟擊了薩摩、鹿兒島、串間、日南、宮崎等10個城市,有的城市守備較嚴,受到的損失到是要一些,但有的城市守備空虛,結果就遭到了沉重的打擊。畢競日本的海岸線太長,不可能將全部海岸線都打造得固若金湯,隻能重點防守大城盛重要城市,其他城市就隻能放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