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世界戲劇藝術3-4
意大利戲劇:寫實與傳奇
在很長一段曆史時期,由於封建割據,意大利的社會曆史處於倒退趨勢,在藝術上則停滯不前。就戲劇狀況而言,18世紀上半期,許多表演活動都消歇下去,隻有歌劇和即興喜劇統領著意大利舞台。
一些有識之士看到了意大利戲劇發展的緩慢狀態,決心要進行戲劇改革,以圖追上時代的發展步伐。比如,意大利的啟蒙主義者哥爾多尼,看到了陳腐的即興喜劇已不足以反映社會現實,並且尤其不能滿足新興的資產階級的欣賞需要,因此,就著手進行即興喜劇的改革工作。但他麵臨著很多困難,這些困難既來源於社會傳統勢力,也來源於戲劇同人的藝術偏見。在這一時期,就藝術成就而言,可以與哥爾多尼相提並論的戈齊,在藝術見解上與之絕無調和的餘地。兩個人各自堅持自己的一套戲劇原則,形成相互抵觸之勢。有趣的是,公正的曆史在這一階段中,還是注定要把這兩個不共戴天的人並列在一起。由此看來,曆史並不在乎個人之間的是非恩怨,它隻關心人類共同的文化價值。
一、哥爾多尼及其喜劇
卡爾洛·哥爾多尼(1707~1793)是意大利著名的喜劇家,出生於威尼斯一個富有家庭,在他年幼時,家中經常舉行宴會和戲劇演出,這使他從小受到藝術熏陶。據說,他9歲時就曾寫過一個劇本,14歲時擅自離開學校,加入流浪劇團,到意大利各地巡回演出。後來,他進入大學學習法律,因寫詩諷刺貴族婦女,惹起麻煩而被校方開除。他一度做過律師,但因對戲劇感興趣,而改做編劇,從此開始漂泊不定的戲劇生涯。在他進行喜劇改革受到戈齊等人攻擊的時候,曾經有一個時期,他被迫定居法國達30年之久,此間,他做過國王路易十六的妹妹的意大利語教師,享受王室俸祿,在異國他鄉繼續自己的戲劇事業。但在法國大革命之後,他的俸祿被取消。當人們鑒於他的戲劇成就,而決定恢複他的俸祿時,這位戲劇家已在這個決定實行的前一天,在貧病交加中不幸去世。哥爾多尼的戲劇創作數量很多,據說他一生寫了267個劇本,代表作有《女店主》《一仆二主》《老頑固》等。
哥爾多尼的喜劇成就不僅表現在劇本創作上,也表現在喜劇改革上。在他之前,意大利的即興喜劇已經發展到了爛熟的地步,這種喜劇沒有劇本,演員帶著假麵做即興表演,劇中的角色是定型化的。哥爾多尼覺得有必要提升即興喜劇的藝術品格,因此他要把這種喜劇變成英國式的風俗喜劇,為此,他要廢除假麵,改變演員亂編台詞的習慣,提高劇本的文學地位,並使喜劇人物個有鮮明的個性。
《一仆二主》(1745)是哥爾多尼喜劇改革時期的過渡性產物。劇作在一定程度上還保留著即興喜劇的特點,如在最初的演出中,這個劇還沒有完整的劇本,而隻有劇情大綱,後來雖然寫成了劇本,但劇中人的名字仍然沿襲了即興喜劇中固定不變的角色的名字,如商人叫“潘塔隆內(或譯作巴達龍納)”,有學問的人叫“博士”男仆叫“特魯法兒金諾”等。但與即興喜劇不同的是,這些劇中人,已經顯示了生動,活潑的個性。
《一仆二主》的故事發生在意大利的威尼斯城,城裏有位叫巴達龍納的商人,曾經將自己的女兒許配給都靈城的青年費捷裏柯,但是女兒克拉裏切卻不滿意這門婚事,私下裏她與博士的兒子往來密切。後來聽說這個未婚夫在與人決鬥中死去,商人便順水推舟,應允了女兒與博士的兒子的婚事。
然而,正當這對年輕人舉行婚禮之際,一個名叫特魯法兒金諾的仆人跑來說,他的主人費捷裏柯來了。商人見女兒原來的未婚夫未死,便要毀掉眼前的婚約。實際上,來人並非費捷裏柯,而是他的妹妹彼阿特裏切。原來,在反對妹妹的戀愛並與未來的 妹夫決鬥時,費捷裏柯已被殺死,其妹妹為了尋找潛逃的戀人弗羅林多,並向商人討還欠債,就假冒哥哥的名義出行。
再說仆人特魯法兒金諾,他為了拿兩份薪水,吃雙份夥食。竟然違背當時意大利的法律,充當了兩個主人的仆人。他的這兩個主人,恰恰就是那一對相互牽掛的戀人彼阿特裏切和弗羅林多。他們二人在旅館中的住處,雖隻一牆之隔,但卻不通音信。仆人特魯法兒金諾在一仆二主的情況下,時常被搞得手忙腳亂,正如他在劇中的台詞:“一仆二主——事情可不好辦,不是我誇口,把他們弄得團團轉。憑著我的機智和勇敢,遇見困難,我也不為難!東邊西邊我都出現,命運之神由我來掌管。”他一會兒把此主人的信給了彼主人,一會兒有把彼主人的東西塞給了此主人,在陰錯陽差中,兩個主人都發現了自己所愛之人的消息,向仆人詢問,他就亂編故事,皆說錯放的東西是原來主人的遺物。對方已死的消息,弄得這對戀人傷心痛苦,並各自想要徇情。而當他倆衝出屋外時,竟意外地發現了對方,於是破涕為笑。當這對戀人向仆人詢問緣故時,他就胡扯說是對方的仆人出的錯。
這對相逢的戀人來到商人家中,向他說明真相,這使商人的女兒與博士的兒子再續姻緣。弗羅林多還答應了特魯法兒金諾的請求,替他向商人家的女仆求婚。商人對此顯得有些為難,他說,他已答應將家中女仆嫁與彼阿特裏切的仆人,特魯法兒金諾聞聽此言開懷大笑,他說,沒什麼可爭的,這兩個人都是他的主人,他是一仆二主。於是三對有情人共度愛河,喜結良緣。
中央戲劇學院演出的《女店主》劇照 《一仆二主》的喜劇效果,是在哥爾多尼編織的誤會和巧合中產生的,男仆特魯法兒金諾是個詼諧風趣的人物,他既是劇中的關鍵性角色,也是喜劇性矛盾的製造者。在 舞台上,他八麵玲瓏,善於周旋,比他的主人更具才智。這個人物與即興喜劇中那個出盡洋相,靠自嘲、自損、自殺博人一哂的小醜形象有很大不同,他是啟蒙主義者眼中充滿自信和活力的勞動者。
《女店主》(1753)是哥爾多尼喜劇的又一代表作,也是意大利啟蒙主義時期喜劇所取得的成就的標誌。劇中,女主人公米蘭多琳娜是一家旅店的主人,她的店裏住進來三位客人:一位是破落的侯爵,盡管他已窮得丁當響,可是還是要裝出一副尊貴的樣子,以此炫耀自己的家世;一位是暴發戶商人,這個自信有錢便能買來一切的人,剛剛用金錢買了個伯爵的頭銜,這無疑使他的虛榮心愈加膨脹;另一位是傲慢無禮的騎士,他居然宣稱女人是禍水,並公開表示蔑視愛情。這些人湊在一起,使小小的旅店。簡直變成了五光十色的威尼斯社會的縮影。
女店主米蘭多琳娜是一個頗有魅力的女人,她精明幹練,又熱情爽朗;和藹可親,又端莊大方。於是三個男人的心被她吸引。侯爵雖然貧窮,但卻自恃門第高貴,以為女店主肯定會對他傾心;捐了個伯爵的商人財大氣粗,向女店主發動感情攻勢,以為此女子也一定會充當金錢的俘虜;惟有騎士顯得冷靜、從容,仿佛真是對女店主無動於衷;他裝腔作勢的嘴臉,隻惹得女店主心裏好笑,她主動、大膽地接近騎士,使得這位冷麵男子春心蕩漾,情不自禁地愛上了女店主。但是,這位聰明、活潑的女子,對這三位自以為是的家夥,皆不感興趣,她不過是要愚弄他們一番,讓他們上演一出喜劇罷了。而當騎士開始迷戀她的時候,女店主卻毅然決然地宣布,與她那誠實、本分的仆人訂婚了。
在哥爾多尼的劇作中,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是他創作的源泉。透過喜劇這麵哈哈鏡,他讓意大利社會中不和諧、不合理的世態一一顯形。他劇中的主人公往往不屬於 貴族階層,而是那些平凡、質樸的普通民眾。
哥爾多尼的劇作以其生動有趣的特點,而受到人們的青睞。他的《一仆二主》《老頑固》等,曾被搬上中國戲劇舞台,並廣受好評。
二、戈齊及其傳奇劇
卡爾洛·戈齊(1720~1806),是意大利啟蒙主義時期戲劇界的重要代表,盡管這個出生於威尼斯貴族家庭的劇作家,站在貴族階級的立場上,鼓吹意大利語言的純潔性,並且以反對啟蒙主義戲劇的姿態,與哥爾多尼的戲劇改革,進行了長期不懈的鬥爭;但是,就創作成就而言,他也並非是保守固有的戲劇法則,在陳詞濫調中鋪排劇情的無能之輩。他與哥爾多尼兩個人之間的矛盾,並不能代表創作思想中先進與落後的分野,究其實質,是創作風格的根本不同。哥爾多尼傾向於表現現實的社會人生,而戈齊則更傾向於描寫構思奇特、情節曲折的傳奇故事。哥爾多尼的戲劇帶著生活本身的鮮活氣息,而戈齊的戲劇則帶有夢幻般的玄妙和離奇。
從1756年開始,戈齊曾與意大利著名的即興喜劇演員薩基合作,為他所領導的薩基劇院編寫劇本,在1 761年—1765年間,戈齊創作了10部童話劇,如《三個橙子的愛情》《圖蘭朵》《鹿王》《烏鴉》等,這些戲劇,離開現實的生活比較遠。但卻顯示了戈齊美妙的想像力和富有浪漫色彩的奇特構思。
傳奇劇《三個橙子的愛情》,寫金杯國的王子被惡魔莫爾根的毒詩所害,陷入精神錯亂和心情鬱悶的狀態,幸虧得到了特魯法兒金諾的幫助,才逐漸從惡魔的毒害中康複。後來,他與特魯法兒金諾開始追逐三個橙子,由此展開了種種冒險活動,在經曆了種種考驗之後,終於把三個橙子握於掌中。此時,三個橙子突然變成三位美女,但是她們卻正處在生命垂危之中。難耐的焦渴正使她們漸漸蹈入死地。其中兩個姑娘在焦渴中死去,而惟一的一個,則被王子千方百計地救活。這個姑娘與王子結成幸福伴侶。特魯法兒金諾則因保護王子有功,而成為宮廷衛士。
《圖蘭朵》也是一個傳奇劇,它是戈齊最為著名的代表作。這個劇之最為有趣的特點是,這是一個意大利人想像中的有關中國公主的故事。
劇中,中國公主圖蘭朵是個美貌絕倫又性情怪僻的人,為了顯示家族的威嚴,並發泄心中的仇恨,她以懸謎求解的方式,選擇自己的終身伴侶。為此,她製定了一條 苛刻的法則,凡是未能猜中她的謎底的求婚者,皆要拉出去斬首示眾;而猜中謎底者,將會成為的她的乘龍快婿。
盡管向公主求婚要冒生命危險,但是仍有眾多的冒險者,懷著對公主的愛戀,抱著僥幸的心理,來到公主麵前猜解她的謎語。這樣,一個又一個的青年,不僅好夢難圓,而且接連被推向了法場。
最後,韃靼王子來到京城,他猜中了公主的三個謎語,公主不得不低下高傲的頭顱,順從這門婚事,而另一位流落異鄉的公主,也正深深地愛戀著韃靼王子,由於王子要與圖蘭朵成婚,這使她傷心失望。王子要求圖蘭朵還她以自由,以作為對她愛情的報答。最後,愛情戰勝了仇恨,真情喚醒了真心,王子與公主喜結良緣。
《圖蘭朵》後來被普契尼等音樂家改編成歌劇,成為意大利歌劇院久演不衰的保留劇目。1998年9月,中國有兩台《圖蘭朵》先後登台獻藝,一是著名電影導演張藝謀執導的歌劇《圖蘭朵》,它演出於北京故宮太和殿,這一昔日的皇家太廟,以富有皇室氣派的大殿作背景,殿外搭起舞台,露天進行演出。盡管這個《圖蘭朵》在舞台處理上恨中國化了,但其大部分演員,仍然選自西洋。這出歌劇在演出時,較過去有了新的突破:一是仿照西方歌劇演出的運作方式,對全球公開售票;二是創造了有史以來在中國演出的戲劇的最高票價——1500美元。另一台由《圖蘭朵》改編的《中國公主杜蘭朵》是川劇,它是號稱“巴蜀鬼才”的魏明倫,對原劇進行改編的產物。在中國人的筆下,劇中人的行為和心理動機,被闡釋得更加具體、細膩,並從中顯示了中國式的人文內涵。
戈齊的劇作在歐洲戲劇史上占有重要一席,席勒和霍普德曼等劇作家,都特別推崇戈齊,並從他怪誕奇詭的藝術想像中,汲取有益的營養。
浪漫主義戲劇的興起與發展
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在啟蒙主義戲劇不斷深入發展的時候,一種新的戲劇思潮正悄然產生,這就是波及整個歐洲的浪漫主義戲劇。
1789年法國爆發的資產階級革命,開辟了歐洲資本主義發展的新時代,民主運動和民族解放鬥爭開始高漲。這一時期,不僅產生了以德國的康德(1724~1804)、費希特(1762~1814)和黑格爾(1770~1814)為代表的唯心主義哲學家,而且還產生了以法國的聖西門(1760~1852)、傅立葉(1772~1837)和英國的歐文(1771~1858)為代表的空想社會主義者。他們的哲學、社會學思想,與這一時期西方文學藝術的發展關係密切。倡導人道主義和個人主義,主張自由、平等,博愛,是浪漫主義文學藝術的思想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