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 沈樓抵達(1 / 2)

南州是各國江湖中人聚集最密的地方,自然,武林盟主的府邸便建在此。那宅子占地廣闊,約橫跨有兩條街,其內建築雕梁畫柱,描龍畫風,氣勢恢宏,闊氣程度直逼州官府邸。

若是有人要問了,這南州不是魏國所管轄麼,不說這南州知府,便是這魏皇得知自己的土地內有人擁有這般廣闊的私人領地,也不會采取什麼措施?便任由他這般?

其實不然,這魏國的政治體係,管理體係均與其餘四國大有不同,沈楠在一開始構思的時候,便決定把它設置成類似現代的君主立憲製,又有些像共和製,西區二者的長處,加以改造,摻點自己的設想,一揮而就。

魏國有君主,居住在都城之中,君主之位乃是世襲,各州設州官一人,決策大小事務,隨議四人,用來監督州官行事,必要之時,可隨時否決州官所下的命令。手下自有大批官員,人數及其他均由州官一人決定。

另設郡官數名,處理各所管轄地區的瑣碎事務,有事情均是由各州大小官員商討,隨後逐級上報批決,最後彙總到都城皇宮之內,由君主決定此事是否可行,若是通過了,再在都城及各地重要地點,人流湧動密集之處,設榜公布出來,設一投票箱,每投一票便登記一下,若發現有人多投,便罰以錢財,再廢止其一年的投票權作為懲罰,由人民投票決議而成。

決議日期有長有短,根據事情輕重來決定票數收集的截止日期。一般來說,有關國家生計的事務,會盡量在三日之內作出決策,再一步步貫徹實行,重大事件隻消一日之內,早晨設榜,戌時數票,最後統一送往中央。若是有四分之一的人反對,便廢止此事。

當然,若是極重要的譬如天災的救援行動,各地長官可自行決定施行什麼措施,不必逐一上報等待裁決,上報之事既費時又費力,吃力又不討好,還容易導致事態嚴重,因此各地長官便享有最高的權利,可以先貫徹,在上報。

譬如開倉放糧,不用再等待,郡官可自行開鎖,最後將放得糧的斤兩數目上報,過程中皆有人監督,若是有人貪汙,則馬上可以取而代之。

若是事態嚴而州官或是隨議均未作出決議,皇帝便可便直接罷免他的,摘了烏紗帽,態度實在惡劣的,亦或是造成的後果實在嚴重的,便幹脆流放海外,任其自生自滅。且,任何人均不得求情,否則同罪論處。

這犯了事兒了,要處罰了的時候,也不講究什麼連坐之罪。誰犯錯,便罰誰,公正合理,不能有偏頗。若是對處罰不滿意覺得輕了亦或者是太重了本可不必如此,可向上級反映,解決此事。

各下級均有檢舉上級的權力,一旦檢舉成功,上級卻是犯了大錯,便直接罷免上級,官位直接給舉報的人當。

若是有人問了,皇帝犯錯該如何,亦或者是皇帝有心包庇?這倒簡單,百姓有直接罷免皇帝的權力,給皇族的下一任坐。

皇位畢竟隻有一人,想坐那位置的,可不在少數啊。

便如貓捉老鼠,老鼠吃肉,一環扣一環,簡單明了。

若要問沈楠為何要這麼弄,原因很簡單,他實在是煩了那些複雜精細的中國官僚體係,勾心鬥角寫多了,總得來個平和的環境舒緩一下吧,便隨意的結合了現代比較突出的兩大體係來了個整合,弄出個不一樣一點的,

雖說商討過程中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譬如有人搗亂之類,但這習慣已沿襲百年,未曾出過什麼大錯,人們便也就默認這繼續執行了。

而那武林盟主,名程毅,剛過而立之年,便已是南州四大隨議之一。他祖上也是秀才出身,經過這些年了,也都有本家抑或者是旁係的人在朝中為官,他未當上隨議之前,因著行事公正不偏頗,在武林中頗有聲望,這當了官後,也在努力緩和朝廷和武林的關係,短短三年時間,便已經做到官府中也有武林中人述職的地步了。走出去,無論是誰都得尊他一句“程盟主”啊!

若是放到以前,官家人是頗看不上混跡江湖的人的,讀書人也是對習武之人萬般不屑,而在程毅提出的文武並進的提議後,這種情況卻有了很大的改善。

現如今,每個學堂中都會有某位大俠前來掛牌坐鎮,手底下的徒弟帶著幾個學生,學生都會管他們叫聲師傅,不求書生能在習武之路上有多少成就,他們走的,畢竟也不是這條路,但求不會百無一用是書生,手無縛雞為秀才,遇到個人了,也能打上幾下,不至於直接被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