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延,字樂之,素以德行著稱。他嚴格按照先明聖人對讀書人的要求,敏於事而慎於言,被當時有名的大儒稱讚稱讚其具有君子四德,即強於行義,弱於受諫,怵於待祿,慎於治身。他終生所向往的就是出現一個“君臣一心,上下和睦,豐衣足食,老少康健,四方鹹服,天下安寧”的無戰爭、無饑餓的理想社會,並也為此付出了終生的努力。李延終生未娶,為救助貧困百姓而窮愁潦倒,終年吃不飽飯,以寫字教書為生。
然而他每每手上有了錢就被被他拿去四散分掉,並不在乎自己的窘境。他文采很好,詩性飛揚,當時的人們都很敬重他,知曉他的情況,也經常借著些名頭救濟他一番。李延雖是讀書人,但並不迂腐,反而很樂意接受別人對他的資助。
他家徒四壁,簞食瓢飲,卻並不以此為苦,反而因此為樂,反而覺得這是上天對他的考驗。李延因著常年的吃食無甚營養,所以很瘦,但卻並不弱,麵色紅潤,精氣十足。
李延在不惑之年那一年,在迎仙樓與人比酒鬥詩,曾兩度引得仙人來看,據說仙人曾好幾次邀他上天作神仙快活去,都被他以鄙人無甚才能,所做的,唯有留在為百姓盡點綿薄之力拒絕了。仙人被拒也不惱,反而為他的真性情所動,給了他長生不老之藥,令的李延容貌無甚變化,時人嘖嘖稱奇之餘,並無嫉妒之意。隻是後來李延便尋了座山,悄悄歸隱種田了,世人最後一次見他,便是在那迎仙樓。
聽說那時他忍不住出來尋酒喝,正好遇上了七年一度的鬥詩大會,隨意作了幾首詩便是技驚四座,後來聽在場的人這般說道。
“那李延正在興頭上,忽的一道金光照射在他頭上,他大念道,不好!我該走了!
便有神仙駕著雲自那天邊露了頭迎接李延。那李延見狀也不好再三番四次的推辭,然而隻是對在場的人作了揖表示歉意之後,他腳下便自動浮出一塊雲來,向天飛升而去,頃刻,萬丈金光照射在攬月樓,周圍的草木長勢都瞬間好些了。而這光芒三月之後才慢慢消散,這一場景也被世人引為奇談。”
後來陸續聽得有人說曾在迎仙樓看到李延舉酒鬥詩的場景,這便是傳說了,作不得真。
雖說如此,曆代帝王都會大手一揮,哪一任皇帝在任,迎仙樓便掛哪一任的。
雖說是帝王墨寶,卻也不是必然掛的。這一代的匾額,掛的,便是這迎仙樓主自個兒的墨寶。
迎仙樓從一個小酒樓蛻變成如今的勢力,背後自然有人經營。雖說這主人究竟是何方人物,單就這朝廷對迎仙樓的存在睜隻眼閉隻眼,單說樓內懸掛著的不曾缺過的帝王墨寶及各大家的流世孤品,加上迎仙樓向來不忌憚任何人的行為,便知這迎仙樓的勢力已足以讓人忌憚。
曾有一個落榜的富家學生來迎仙樓找場子,卻被樓主無情鎮壓,那在朝做丞相的爹與家中在武林頗有勢力的舅舅連大氣不敢喘一聲便可看出,這小小的酒樓的存在,並沒有那麼簡單。
傳說自傳說的道理,這迎仙樓的生意從那一日起,自是越來越好了,而每七年之際,都會有眾多的文人詩客前來切磋比較,樓內大聲頌詩的聲音是絡繹不絕,潮安府又是通商的寶地,每每都會引得過往的商人百姓駐足觀看。
經曆幾個朝代更替,這股風氣才漸漸消退些。然而就算是戰火也未能令這裏的書卷氣消散的徹底,迎仙樓已成為世人比文的專用場所了。
“客官您裏邊請勒!打尖兒還是住店?可要嚐試一下咱們這兒的特色菜?”沈樓隨店小二走至一樓稍顯僻靜之處,隨意的點了幾個菜,邊揮手示意小二退下,取了根竹筷,有一搭沒一搭的敲擊桌子,神色放空,倒像是極疲憊後的歇息。男子相貌堂堂,身軀凜凜,閉上眼,身上的煞氣緩和之後,倒也稱得上是一枚美男子。
不過片刻,小二便招呼著上了菜,沈樓睜眼,示意小二留下,遞過十兩銀子,如一個外鄉人問道:“小二哥啊,再問你件事兒唄,你可要如實回我,可不許再像上次那般耍貧嘴了。我可是記得你上次騙的我好慘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