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重臣專權,攝政欺君3
9.亂臣兵變趙構被逼宮
建炎三年(1129年)春天,南宋高宗趙構(1127年—1162年在位)在金兵打擊下,狼狽逃跑,剛剛到達杭州,喘息未定,便發生了苗傅、劉正彥的叛亂,高宗被迫下台。後來幾經周折,才得以重登皇帝寶座。直到這年七月,苗傅、劉正彥伏誅,這場曆時四個月之久的叛亂才算結束。
苗傅、劉正彥的叛亂是由於高宗用人不公引起的。高宗剛到杭州,便擢升了駐節平江(今江蘇蘇州)的將領王淵為同僉書樞密院事。這個官職是軍隊最高負責人樞密使的副手,地位相當於副宰相。而王淵卻能力平庸,他駐節平江時,專管江上航船。將領劉光世率軍渡江,由於王淵調度不善,竟有幾萬士兵未得渡江。劉光世向高宗告發了這件事,王淵卻斬部將當替罪羊以推卸責任,引起了將士們的不滿。而高宗不追察究竟,反將他遷升擔任要職,這必然在朝野中引起議論。
苗傅出身將門,屢立戰功,多年不得升遷,見王淵驟然受寵,內心憤憤不平。刺史劉正彥,曾經招降巨盜丁進,但賞賜很薄,心懷怨恨。二人同病相憐,便互相勾結起來。當時宦官康履、藍珪仗恃受皇帝寵幸,妄作威福,淩辱將領。將領們對他們恨之入骨。高宗南遷浙江,道經吳江(今江蘇吳江),宦官以射鴨為樂,百姓敢怒不敢言。到了杭州後,大隊人馬前往錢塘江觀潮,宦官到處搭蓋帳篷,致使道路阻塞。苗傅咬牙切齒罵道:“天子顛沛流離,一到此地,就這樣猖獗嗎?”苗傅的幕僚王世修,平常就痛恨宦官,曾建議尚書右丞張澄上奏皇帝,裁抑宦官的權力。但張澄膽小如鼠,不肯執言。於是王世修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劉正彥。劉正彥正有一股怒氣無處發泄,因此雙方一拍即合,商議除掉宦官並借此機會廢掉高宗。恰恰這個時候,傳來了王淵擢升的消息,苗傅、劉正彥等認為又是宦官所薦,愈加惱怒,遂與王世修、王鈞甫、馬柔吉等密謀先斬王淵,然後大殺宦官。王鈞甫、馬柔吉都是河北人,所領之兵號稱“赤心軍”,二人與苗、劉等過往甚密,在苗、劉鼓動下,遂加入了他們的叛亂。
宰相朱勝非覺察出情況不妙,便上奏高宗說:“王淵擢升太快,議論很多,人心不滿,陛下不能不防。”高宗也怕激成兵變,忙下令讓王淵先不要到樞密院去辦公。他想用這種辦法止息眾人之怒。其實,苗傅、劉正彥是想廢掉高宗、另立新君,剪除王淵不過是製造借口而已,所以絕不肯因此罷休。於是他們派人騙王淵說:臨安(今杭州)縣境內有盜匪出沒。打算用調虎離山計,調開王淵的部隊後,乘朝中空虛而發動兵變。
天助叛兵,正待苗、劉準備起事之時恰逢神宗的忌辰日到,百官照例焚香祝禱。高宗命大將劉光世為殿前都指揮使,負責百宮入朝祝禱事宜。苗傅、劉正彥抓住時機令王世修伏兵在城北橋下。王淵從朝中回來,路過北橋,猝不及防,便被拉下馬來。手起刀落,便結束了王淵的性命。然後派兵團團圍住康履的住宅,分兵拘捕宦官,凡無胡須的人統統被殺死。苗傅張榜在大街上,公布王淵、康履的惡跡,同時與劉正彥擁兵到高宗行宮門外,中軍統製官吳湛與苗傅勾結,戎裝披掛,把守宮門。
康履僥幸逃脫重圍,見到高宗急奏軍隊發生叛亂。高宗急忙召朱勝非商議如何平定兵變,正說話之間,高宗接到奏報:“苗傅、劉正彥殺了王淵,領兵前來,聲稱有要事啟奏陛下。”高宗大驚,朱勝非說:“既然王淵被殺,苗傅、劉正彥叛亂已明,臣請求陛下前去詰問他們。”
朱勝非走到門口發現叛兵已經逼近,宮門不能開。他與張澄等急忙趕到宮城樓上,見苗傅、劉正彥、王世修、王鈞甫、馬柔吉等全副戎裝立在樓下,用竹竿挑著王淵首級。朱勝非厲聲問為何擅殺大臣,苗、劉不予理睬。這時杭州地方官員康允之見事情緊急,請高宗登上宮城樓撫諭,不然無法製止叛亂。中午時分,高宗登上城樓。高宗憑欄問苗傅為什麼發動兵變?苗傅厲聲回答說:“陛下信任宦官,賞罰不公,士兵有功不賞,諸交宦官者無功升遷。黃潛善、汪伯彥如此誤國,不予處罰;王淵臨敵不戰,率先渡江逃跑,因為和宦官康履有交情,竟升到樞密那樣的高位。臣自陛下即位以來,追隨左右,立功不少,如今隻是一個邊遠的郡團練使,未免使人寒心。臣現已將王淵斬首,宦官在宮外的已經全都被殺了。希望聖上斬掉康履、曾擇等宦官,以謝三軍。”高宗說:“黃潛善、汪伯彥等已經降黜,康履、曾擇等也將受到責罰,愛卿可與軍士回營去吧。”
苗傅見高宗不肯交出宦官,怒火中燒,橫戈叫道:“今天的事,全是臣下的主意,與三軍無關。如今天下百姓遭難,都是因為宦官擅權所致,今天不斬康履、曾擇,臣等定不回營。”高宗好言撫慰說:“卿等忠義,朕已知曉,現在任卿為禦營都統製,劉正彥為副統製,軍士無罪,如何?”苗傅仍不肯退去,他們的部下揚言道:“我們如果想升官,隻要牽兩匹馬送與宦官就夠了,何須來此呢!”高宗無計可施,轉身問身邊大臣說:“卿等有什麼退兵之策?”大臣時希孟說:“宦官之害,已經登峰造極,若不全部除掉,天下的禍患,恐怕不能停止。”另一大臣葉宗諤悄聲說:“陛下何必顧惜一個康履呢!慰藉三軍要緊。”高宗不得已,命吳湛將康履交給苗傅。苗傅就在宮城樓下斬了康履,梟下首級。
高宗滿以為就此叛軍可退兵,便傳諭令苗傅歸營。誰知苗傅沒有絲毫退兵之意,反而說道:“陛下不應登臨寶座,天無二日,國無二主嘛,將來淵聖皇帝(指欽宗)歸來,又該怎樣安置呢!”於是苗傅提出,請隆祐太後(即哲宗孟皇後)一同聽政,並派遣使者與金議和。不得已,高宗又答應了叛軍的要求。誰知苗傅、劉正彥等繼續逼迫高宗說:“自有皇太子可立,何況道君皇帝(指徽宗)已有先例。”苗傅部將張逵大聲喊道:“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今天的事,請陛下為社稷百姓著想。”眾大臣等見此情況無不愕然失色。高宗急得問身邊大臣們,叛軍如此猖狂究竟要幹什麼。眾人互相看看,誰也不敢回答。隻有時希孟大著膽子答道:“現在隻有兩種辦法供陛下選擇,一是率百官死於社稷,二是聽從三軍之命退位。”高宗對朱勝非說:“朕可以退位,但須稟知太後。”朱勝非說:“叛軍要挾,便聽命退位,哪有這種道理?”大臣顏岐說:“如果太後來此曉諭三軍,苗傅等就無話可說了。”於是高宗一麵令顏岐回報太後,一麵傳諭苗傅說:“已請太後商量退位的事了,請三軍稍等片刻。”那天北風凜冽,高宗所坐之處,門無簾帷,竹椅上又無褥墊,冷得瑟瑟發抖。既然已請太後登樓,高宗便立在楹柱之側恭候。百官一再請求歸座,高宗黯然地說:“我已經不應當坐在這裏了。”一言未了,淚水涔涔流了下來。
一會兒,隆祐太後乘著黑色竹輿踽踽而來,後邊跟著四個老太監。隆祐太後立在宮城樓前,身後一字兒排著朝中群臣。苗傅、劉正彥向太後行禮後說:“如今生靈塗炭,民不聊生,望太後為天下百姓做主。”太後說:“道君皇帝信任蔡京、王黼,更改祖宗法度;童貫挑起邊界糾紛,招致金人入侵,才有今天之禍,和當今的皇帝有何相幹?何況皇帝聖賢,並無失德之處,不過為黃潛善、汪伯彥所蒙蔽,如今已經處罰了,你等豈能不知!”苗傅說:“臣等已經議定陛下遜位,豈能猶豫?”太後說:“就依你等所請,暫且一同聽政就是了。”苗傅堅持必須立皇太子為帝。太後說:“國家太平之時,此事還不易辦到,何況如今強敵壓境,皇子幼小,禪讓一事,決不能行。實在不得已,可與皇帝共同聽政。”劉正彥威脅說:“今天大計已定,不可更改,還望太後早賜許可。”太後搖搖頭說:“皇子隻有三歲,我以婦人之身,簾前抱著三歲小兒,怎麼能號召天下!敵人得知,豈不更加輕侮我朝?”苗傅、劉正彥便煽動士兵說:“太後如不允諾,我便解衣受戮。說著裝出一副解衣袒背的架勢。太後高聲喊叫道:“統製官是將門之子,豈能不明道理?今日之事,決難聽從。”苗傅也憤然厲色道:“三軍將士,從早至此時還沒用飯,事久不決,恐怕發生其他變故!”這時,顏岐從高宗處走過來,低聲告訴太後說:“皇帝讓臣奏知,他已決定聽從苗傅之請,乞請太後宣諭眾人。”太後仍是不允。苗傅等喧嚷不停,氣氛非常緊張,大有一觸即發之勢。
隆祐太後急忙與高宗商議。高宗見此事已無可挽回,便決計禪位。朱勝非哭著說:“臣是宰相,請下樓麵詰二凶之爭。”高宗歎口氣說:“亂兵凶焰如此,卿去必不能保全,朕已失了皇位,再失去卿,國人將置我於何地?”便命朱勝非與苗傅等約定四項條件:一、禪位之後,對其供奉務必豐厚;二、國事聽從太後與嗣君處理;三、降詔完畢,軍士即刻解甲歸寨;四、禁止軍士劫掠。苗傅等一一答應。
高宗就在座椅上寫詔書:“朕自即位以來,強敵侵淩,遠至江淮,察其用意,專為朕躬而發。朕恐其興兵不已,戕害生靈,畏天順人,退避大位。朕之長子,可即皇帝位,恭請隆祐太後垂簾聽政事,以慰人心。”朱勝非拿著高宗退位詔書到樓下宣讀,宣詔完畢,苗、劉方才麾軍退去。高宗徒步回歸宮中。於是,皇太子旉即位,太後垂簾決事,高宗移駐顯忠寺。不久該寺改為睿聖宮,高宗又被尊為睿聖仁孝皇帝。其實,他已無異於階下囚了。高宗遜位的消息傳出後,駐守在平江的韓世忠首先作出反應,並宣布要起兵勤王,張浚也上書指責苗傅大逆不道。苗傅聽說韓世忠起兵,驚恐萬分,打算拘韓世忠的妻子梁紅玉為人質。朱勝非哄騙苗傅說:“那樣做隻會激怒韓世忠,不是上策。應當派遣梁氏去迎接韓世忠而加以撫慰。那樣平江諸將就不會發生懷疑了。”苗傅本是赳赳武夫,頭腦簡單,覺得朱勝非言之有理,便奏請太後封梁氏為安國夫人,派她去迎接韓世忠來京議事,梁氏恐怕夜長夢多,便快馬揚鞭疾馳出城,一日一夜抵達了秀州。
這時,張浚再次派遣馮轓持書至杭州。帶去的書信中指責苗傅等說:“自古對皇帝出言不遜謂之指斥乘輿,做事逾矩謂之震驚宮闕,陰謀廢立謂之大逆不道,大逆不道者應當族誅。現在建炎皇帝並無失德之處,強迫遜位,難道是臣子應該做的嗎?”苗傅等得書信後驚恐萬狀,一方麵連忙擢升韓世忠為節度使,另一方麵誣蔑張浚陰謀危害社稷,把他貶為團練使,安置到郴州,企圖以此分化瓦解勤王隊伍。但韓世忠等拒不受命。各路勤王之師迅速會集到平江,傳徼中外,聲討苗、劉等叛亂之罪。他們以呂頤浩、張浚主持中軍,韓世忠、劉光世分別為先鋒,浩浩蕩蕩向杭州殺來。
朱勝非見時機已到,於是勸苗傅等早日反正。朱勝非說:“如能反正,可讓太後下詔,不再追究你們以前的過失。”苗傅等見大勢已去,便率領百官到睿聖宮去朝見高宗。四月初,太後草詔還政,高宗複辟,恢複建炎年號。
鑒於苗、劉仍擁有重兵,高宗隱而不發,一麵任命張浚為樞密院使,一麵任苗、劉分別為淮西製置正、副使。這時,張浚與呂頤浩、韓世忠等與苗、劉的叛軍已經接戰。苗傅等一看抵擋不住張、呂、韓大軍,急忙向福建逃竄。張浚率軍到杭州後拜見高宗,高宗說:“我在睿聖宮聽說愛卿被貶,心憂如焚,正在用飯,飯碗不覺失手翻在地上,倘若卿被貶謫天涯,誰來擔當複興重任!”又握著韓世忠的手說:“中軍統製官吳湛參與謀反,而今尚留在朕肘腋之下,卿能殺掉他嗎?”隨後,韓世忠以拜謁吳湛為名,把他捉住,即日斬首。苗傅的黨羽殺的殺、貶的貶,高宗至此才恢複了天子的尊嚴,到了七月,劉正彥、苗傅先後就擒,解送杭州斬首,這場叛亂才告平定。
10建文帝被逼宮生死成謎
公元1402年6月13日,風和日麗,晴空萬裏,燕王朱棣率軍疾速向南京挺進,直逼金川門。建文帝委派的負責守衛金川門的大將軍李景隆和穀王朱穗見敗局已定,遂大開城門,恭迎燕師入城,南京陷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