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神機妙算超古今的天才:劉基
劉基,字伯溫。元至大四年(1311年)出生在浙江處州府青田縣南田山(今浙江省文成縣)武陽村一個書香地主家庭裏。劉家的祖先原是豐沛人氏,曾當過宋朝宣撫都統少保。宋高祖偏安南渡,劉家徙居杭州,不久遷至青田。到劉基出生時,他家世居武陽已經五代了,是當地有聲望的一個大族。劉基祖父庭槐是南宋太學上舍(宋製:太學分外舍、內舍、上舍),他除了熟習經書外,平時還喜好鑽研天文地理、陰陽醫卜等書,知識淵博。其父為人正直,才智識出眾,10歲時曾和其祖父劉濠一起設謀挽救了家鄉一批抗元誌士的生命,博得了鄉民的稱頌與擁戴,後來當遂昌縣教諭(縣學教官)。劉基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從小就受到良好家風的熏陶,使他在學業上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也培養造就了他豪爽剛正、嫉惡如仇的性格。
1天才磨難,宦海沉浮
劉基好學敏求,博覽群書,而且對古人論及天文、地理、用兵打仗的書籍總是愛不釋手。刻苦的研讀使劉基受益匪淺,廣泛的涉獵不僅開闊了他的胸襟,更促使他立誌大展鴻圖,建功立業。
泰定元年(1324年),4歲的劉基入郡庫(即府學)讀書。他從師習春秋經。這是一部隱晦奧澀、言簡義深的儒家經典,很難讀懂,尤其初學童生一般隻是捧書誦讀,不解其意。劉基卻不同,他不僅默讀兩遍便能背誦如流,而且還能根據文義,發微闡幽,言前人所未言。老師見此大為驚訝,以為他曾經讀過,便又試了其他幾段文字,劉基都能過目而識其要。老師十分佩服,暗中稱道:“真是奇才,將來一定不是個平常之輩!”一部春秋經,劉基沒花多少工夫就學完了。後來劉基參加科舉考試,他春秋經的答卷得到了考官們的一致好評。泰安四年(1327年),劉基17歲,他離開府學,來到青田縣城西北括蒼山中的石門洞,從處州名士鄭複初學周敦頤、程顥、程頤的理學,接受儒家通經致用的教育。此外,他博覽群書,諸子百家無一不窺,尤其對天文地理、兵法數學,更有特殊愛好,潛心鑽研揣摩,十分精通。有次他在書店裏看到一部天文書,隨手取下翻閱一遍,第二天早上居然還能從頭至尾背誦下來,店主人知後十分驚奇,要把這部天文書送給他,劉基說:“這部書已裝在我胸中,書對我已經沒有用了。”
一次,鄭複初與學生們討論孔子如何周遊列國,宣傳道化,劉基突然站起來說:“孔子雖然道德高尚,但身為魯國人,國敗而難保,飽學而無為,豈不是一介無用的書生?大丈夫不應如此!”鄭複初大驚失色,事後對劉基的父親說:“這可不是一個一般的孩子,日後定為國家的棟梁!”
果然,元至順四年(1333)。年僅23歲的劉基進士及第,衣錦還鄉,被任命為江西高安縣丞、江浙儒學副提舉等官。
少年得誌的劉伯溫,頗想為元朝效力盡忠,做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時值元朝末期,官場腐敗,吏治貪亂,整個社會統治已是搖搖欲墜。但劉基並沒有感到風雨飄搖,大廈將傾。他一方麵以身作則,為政清廉,一方麵與那些貪官汙吏作鬥爭。然而,上任不久,即因受人嫉恨被排擠到別處,碰了個鼻青臉腫。又不久,因上文彈劾監察禦史失職開罪於上司,被排擠回家。
官場初挫並未能使劉基喪失信心。他反而認為自己之所以出仕碰壁,一因自己學識未夠,社會經驗更是不足,涉世未深,不了解官場中之險惡;二者更因元朝政府積重難返,過於腐敗,正直之人很難立足,更不用想有所作為了。因此,在回鄉隱居的日子裏,他如饑似渴地鑽研《周易》八卦,兵書戰策,並廣交賓朋,擴大自己的影響,隨時打算東山再起。他知道,有了梧桐樹,不愁沒鳳凰。果然,隨著歲月的流逝,劉基的名聲日盛,甚至有人認為他的才幹足可以與諸葛亮相比,很多江南名士於是紛紛登門求教。劉基覺得,自己出頭的日子已經快了。
適值元朝末年,社會矛盾激化,各地農民起義連綿不斷。欒城(今河北欒城)韓山童與潁州(今安徽阜陽)劉福通起兵汝潁,羅田(今湖北羅田)徐壽輝起兵蘄黃,定遠(今安徽定遠)郭子興起兵濠州,泰州(今江蘇東台)張士誠舉事高郵……起義隊伍如火如荼,一浪高過一浪。而在江浙一帶,黃岩人方國珍因被誣告通寇,一氣之下,便殺死仇家,率兄弟三人聚集海盜數千人騷撓江浙,元朝廷幾次派兵都未能剿滅,連江浙行省左丞孛帖木兒都被其活捉。朝廷無計可施,隻得決定用厚祿誘降方國珍。但方國珍本性難移,幾降幾叛,弄得人心惶惶。江浙行省見方國珍如此,終於想到了劉基,舉薦他為元帥府都事。
隱居多年的劉基覺得又有了機會。他一到任就力主用武力嚴剿方國珍,認為方氏兄弟首先倡亂,不顧朝廷恩恤,“不誅無以懲後”,並且定下了剿除方案。方國珍早已聽說劉基的才幹,甚恐,急忙派人以大量金銀財寶向他行賄,劉基拒絕不受。方國珍又使人從海上至北京,賄賂京中權貴,以致元朝廷決定對方國珍進行招撫,並授以官職。劉基蒙在鼓裏,正布置出兵呢,朝廷竟然令下,說他擅作威福,奪去兵權不算,還把他羈留在紹興。劉基一怒之下,遂辭官回青田老家。
至正十六年(1356),元朝行省重新複議以都事之職起用劉基,讓他招撫安山起義軍吳成七等。劉基自己招兵買馬,組成部隊,運用軟硬兼施的方法:投降政府的,予以寬大處理,甚至委以官職,抗命不服者當即擒捕誅殺,從而瓦解了這支義軍。
至正十七年(1357),浙東山區暴發農民起義,行省又招來劉基剿捕,與江浙行樞密院判官石抹宜孫守處州。經略使李國鳳上疏稱讚劉基的才幹,請求予以重用。用執政權貴因怕得罪方國珍,隻讓他做總管府判,不讓他指揮軍隊。劉基施展不開才能,隻得再次棄官回鄉。青田富戶生怕方國珍擾害,紛紛投靠劉基,組織起地主武裝,修築堡寨,保衛自家產業。方國珍的軍隊,不敢進犯。
2研討兵法,以效明主
劉基的才能在元朝並沒有能夠得到很好的發揮,在隱居青田的日子裏,劉基遵奉孔子“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的古訓,日日以讀書為事,靜待明主。凡天文兵法,四書五經,詩詞文章,無不涉獵。並愛作詩撰文,抒發自己懷才不遇,報國無門的胸懷。他在《感懷》詩中寫道:
昊天厭秦德,瑞氣生藝碭,
修身俟天命,萬石全其名。
詩中以“秦”喻“元”,既有對時及的正確分析,又表達了自己的情懷。
在和張德平的詩中寫道:
賈誼奏書哀自哭,屈原心事苦誰論?
在《感興三首》中寫道:
乾坤處處旌旗滿,肉食何人問采薇?
劉基哀歎各地農民起義風起雲湧,雖已攪亂地主階級的安寧生活,但那些麻木不仁、貪生怕死的高級官僚,卻仍然醉生夢死,無所作為。而像賈誼、屈原一類憂國憂民的誌士,朝廷卻不理解他們的心情。埋怨朝廷不能任用像他這樣滿腹經綸,身懷絕技隱居民間的“草茅”之人。
大規模反元農民起義的廣泛影響,二十多年仕途的屢遭貶抑,使胸懷正義並深諳軍事的壯年劉基,對元朝的異族統治漸漸有所覺悟,開始發生動搖。他欽羨古代的傑出軍事家諸葛亮、祖逖、嶽飛等的為人,在苦悶中撰寫了《吊諸葛武侯賦》、《吊祖豫州賦》、《吊嶽將軍賦》,字裏行間表達了他對這些民族英雄的景仰,以及對蒙古貴族統治的反感,這為他之後投靠朱元璋作了思想上的準備。
劉基撰寫的《鬱離子》一書,是用寓言的形式表現了他淵博的學識和富有創造性的思想,寓意深刻。《鬱離子》既是書名,又是作者自稱,內容涉及麵很廣,從個人、家庭到社會、國家;從政治、經濟到軍事、外交;從思想、倫理到神仙鬼怪,幾乎包羅萬象,既是前一段從政經驗的總結,又為日後立國治亂打下了深厚的理論基礎。
《百戰奇略》這部軍事著作,也是這一時期劉基的重要著作。可惜此書後來被朱元璋密封朝中,未能麵世,現在所看到的,隻是民間流傳的抄本。
《百戰奇略》便是劉基讀《武經》的筆記,同時還收集了從先秦到五代1600多年間散見於史籍中的重要軍事資料。尤為難得的是,在書中劉基根據自己的軍事實踐和體會,提出了一些很有價值的見解。
《百戰奇略》一書繼承了我國古代軍事辯證法思想的精華並有新發展。一方麵,反對窮兵黷武,從治甲的角度談治軍,以政治家的頭腦談軍事,認為好戰必亡。另一方麵,他又非常強調戰略戰術,主張安不忘危,治不忘亂,居安思危,“內修文德,外嚴武備”。劉基在戰略上還主張“善戰者省敵”,認為“省敵者昌,益敵者亡”,反對到處樹敵,主張分化瓦解敵軍,以敵製敵。
書中還有眾多此類辯證軍事思想,即使從標題上就可看出來:信戰與教戰,攻戰與守戰,進戰與退戰,緩戰與速戰,分戰與合戰,饑戰與飽戰……處處從相反或對立的方麵來闡明用兵原則,提出了有信有教、恩威並施、嚴明賞罰的治兵之道及一係列辨明形勢、靈活機動的作戰方略。
史學家筆下的劉伯溫,還是一位奇人、神人。他深通《易》學,能以天象預測人事,非常能料事均合,呼風喚雨,當時就有青田請葛孔明之稱。
元至正十九年(1359),朱元璋統帥的一支紅巾軍,先後占領了諸暨、衡州和處州,隨後又次第拔除了東南一帶元軍的一些孤立據點,元朝在浙東的軍事力量已被清掃,浙東地區大部獲得平定。雄心勃勃的朱元璋,極力搜求各地知識分子,知名人士,希望他們出來輔助自己的事業,幫自己擴充地盤,穩定社會秩序。劉基在浙東很有名望,自然被列入邀請之列。但因為劉基思想上反對紅巾起義軍,視起義軍為“盜寇”,而自己又勢力衰弱,無力與朱元璋相抗衡,所以當朱元璋幾次派人禮請他出山,他都是好言推托。當胡大海攻下處州,再次厚幣禮聘時,劉基仍是婉言謝絕,不肯依附。後來,處州總製孫炎寫了一封幾千字的長信,反複申明利害,講明對他們不算舊賬,隻要他肯出山,不但可以保全身家性命,還可做官辦事,一齊治理天下。與此同時,劉基的親朋好友也寫信催促,勸他應聘。
在嚴峻的形勢麵前,元至正二十年(1360)三月,劉基終於決定去應天府——今日南京,觀察朱元璋對自己的真實態度。此時,他已經年近50了。離開青田時,他還不十分相信,拒絕了率軍前去的建議。他把部隊交給自己的弟弟劉陛和得力家人統率,要他們好生保衛家鄉,提防方國珍的進攻。
3投奔元璋,重創友諒
劉基到應天不久,就受到朱元璋的接見。朱元璋用上賓之禮接待了他,又命有司修禮賢館讓他住進去。劉基見朱元璋誠心誠意,自認為遇到了明主,馬上呈上時務18策,內析內外形勢,詳陳滅元興邦、掃除僭亂的大計方針。朱元璋聽後大喜過望,當即把他留在身邊參與機密謀劃,尊稱他為“老先生”、“漢之張良”。
劉基長期以來的願望終於實現,他的政治軍事才幹也得以一展。於是他運籌帷幄,出謀劃策,幫助朱元璋征東平西,走南闖北,逐鹿中原,幹出了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成了朱元璋智囊中的中心人物和忠心耿耿的謀士。甚至在他晚年將要告老還鄉之前,還不忘朱元璋帝業的鞏固。公元1371年,朱元璋雄心勃勃,既定中都,又銳意要滅擴廓軍。劉基臨歸青田前,還上了最後一道奏章說:“鳳陽雖帝鄉,但不是建都地。王保保不可輕視。”但朱元璋沒有認真考慮他的奏文,倉促發兵西征,結果大敗而歸。擴廓最終逃入西北沙漠,成為邊疆禍患。事後朱元璋大悔。
劉基初到應天,在軍事戰略上為朱元璋做了兩件大事。這個時期正是朱元璋的政治、軍事勢力發展壯大的至關重要的時刻。朱元璋起兵後,利用劉福通在北方抗擊元軍之際,揮兵南進,一路下滁州,取太平,占建康,攻江浙,軍事力量大增。但在政治上,他依然尊奉小明王韓林兒,受他的封爵,用龍鳳年號。至正二十一年(1361)元旦,朱元璋在南京中書省設禦座,遙拜小明王,行正且慶賀禮,文武百官齊拜,隻有劉基不拜。朱元璋問其緣故,劉基說:“他隻不過是個牧童而已,奉之何為?”劉基認為,在群雄四起之際,要成大業就必須擺脫別人的牽製,完成獨立。朱元璋聽後很是感動,後來終於廢掉了小明王韓林兒。
其時,另外有兩股勁敵。一是陳友諒,據湖廣,扼長江上遊;一是張士誠,稱霸蘇杭,占富庶之地。二者對朱元璋形成夾擊之勢,威脅很大。朱元璋決定主動出擊,打破腹背受敵的局麵。有人主張先打張士誠,他們認為張士誠力量薄弱,距離很近,容易取勝,且江南地區物產豐富,攻占後有利軍需。朱元璋問劉基的意見,劉基卻主張首先攻滅陳友諒。他說:“主公據有金陵,形勢險要,地理條件很好,但東南有張士誠,西北有陳友諒,兩人屢次為害於您。必須掃除二寇,無後顧之憂,才能北定中原。張士誠誌向狹小,隻圖保其地盤,不會有什麼作為,暫時可以不必管他;陳友諒則不同,他野心大,欲望高,是個最危險的敵人,擁有精兵巨艦,據我上遊,無時無刻不想滅掉我們。麵對這種形勢,在戰略上我們不能兩麵作戰,應當集中力量首先殲滅陳友諒。陳友諒消滅之後,張士誠勢孤力單,一舉可定。接著再北取中原,霸業可成。”
朱元璋聽後,覺得還是劉基想得全麵,於是摒棄眾議,采納他的計策。抓住勁敵,各個擊破,防止腹背受敵,成為朱元璋開創帝業的戰略方針。
劉基不但為朱元璋製定了總的戰略目標,而且在平定陳友諒的幾次大的軍事行動上,為朱元璋統一中國作出了更大的貢獻。
至正二十年(1360)閏五月,陳友諒攻下朱元璋的太平城後,殺死朱元璋養子朱文遜及守將花雲,在采石五通廟行殿稱帝。建國號漢,改元大義,並自命不凡,凱旋江州。隨後又約張士誠同攻應天,張士誠未允,陳友諒便自集舟師,自江州順長江引兵東下,直指應天。一路浩浩蕩蕩,聲勢浩大。消息傳來,應天震動。朱元璋慌忙召集群臣商討對策。有的說陳友諒驍勇善戰,銳不可當,今占有江、楚、控扼長江上遊,地險而兵強,才剽勢盛,與之爭鋒,如同以卵擊石,自取滅亡,不如就此將應天城獻給他,歸附在他的旗下;有的認為陳友諒新得太平城,氣焰正盛,莫若先退出建康,鍾山有王氣,可以據守在那裏,待其氣衰,再與之決戰;有的說陳友諒不過一沔陽漁家,刀筆小吏,要與他在建康決一死戰,萬一戰不勝,即使逃走也不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