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韜光養晦,一鳴驚人4
5三次親征,削平準葛爾、蒙古之亂
康熙皇帝執政期間,麵臨的國際、國內環境都很嚴峻。一方麵,沙俄殖民主義勢力不斷東侵,嚴重威脅著我國北部邊疆的安寧;另一方麵,厄魯特蒙古之一部噶爾丹又乘機勾結沙俄叛亂,企圖稱霸全蒙古。在這種形勢下,散處於我國北方的蒙古各部就有了特別重要的意義。為了鞏固統一,加強蒙古各部與中央政權的聯係,遏止沙俄進一步東侵和噶爾丹的分裂活動,康熙皇帝對蒙古各部采取了有效的政治、經濟、軍事措施,以把蒙古建成戍守祖國的堅強屏障,使之成為較長城更為堅固的防備力量。
決意旁征噶爾丹
元朝滅亡以後,蒙古退出長城以外,分裂為三大部,一部為漠南蒙古,也就是內蒙;一部為漠北喀爾喀蒙古,即外蒙古;一部為漠西蒙古,叫做厄魯特蒙古。漠南、北蒙古是成吉思汗的後裔。漠西厄魯特蒙古是瓦剌汗也先的後裔。明朝,瓦剌曾多次大舉南侵,永樂十二年(1414年),明成祖禦駕親征,與瓦剌會戰,於忽失溫(今烏蘭巴托東),大敗瓦剌軍,正統十四年(1449年),瓦剌軍打到北京城下,被明軍未退。清太宗時期,漠南蒙古已歸附清朝,喀爾喀蒙古亦遣使納貢,厄魯特蒙古遠在漠西,隻是形式上服從清朝而已。
厄爾特蒙古又分為四部,綽羅斯即準噶爾部,遊牧於巴爾喀什湖以東,天山以北,伊犁河流域;杜爾伯特部遊牧予額爾齊斯河兩岸;和碩特部遊牧於烏魯木齊地區;土爾扈特部遊牧於塔爾巴哈台地區。其中以準噶爾部最為強大,噶爾丹篡奪了準噶爾的汗位以後,首先征服了厄魯特蒙古其他三部,然後引兵逾天山南侵,擊破回部據有南疆、科布多和青海,再向東侵略,欲吞並漠北喀爾喀蒙古。
喀爾喀蒙古分為劄薩克圖、土謝圖和車臣三部,康熙二十二年(1684年),喀爾喀發生內訌,噶爾丹乘機攻入漠北蒙古,漠北蒙古被迫投入漠南蒙古,並向清政府請求保護。
玄燁命尚書阿爾尼發糧賑濟,並暫借科爾沁草原安置喀爾喀牧民。噶爾丹遣使入貢,朝廷命其西歸,將侵占的土地歸還喀爾喀,噶爾丹卻拒不從命。
此前,沙俄正在悄悄入侵蒙古,遭到喀爾喀蒙古的抵抗,因此,沙俄為了坐收漁翁之利,一直積極支持噶爾丹喬並喀爾喀蒙古,給予軍火支持,使其氣焰更為囂張。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噶爾丹引兵數萬,以追擊喀爾蒙古土謝圖汗王的名義,越過呼倫池,逼進內蒙古,尚書阿爾尼率內蒙古兵迎戰失利,噶爾丹乘勢深入到距北京七百裏的烏蘭布通(今內蒙古克什克騰旗)。
京師為之震動,一時物價騰貴,人心惶惶。玄燁召集群臣商議對策,有人主張和談,大將軍費揚古堅決主張出兵抵禦。他說:“噶爾丹狼子野心,既入犯,其誌不在小,講和恐難如所欲,惟有痛剿才是上策。”費揚古,滿洲正自旗人,出身貴族,平定三藩之亂時期,轉戰江西、湖南,升領侍衛內大臣,列議政大臣。
玄燁說:“費揚古之見與朕不謀而合,朕決意親征。”
玄燁已經有了教訓:當年不與吳三桂談和;與台灣鄭氏談判多年而不能和,最終還是武力解決;與俄羅斯不打則不能談和。這些教訓都說明一個道理,在對手還十分強大的時候,若以談判求和平,是沒有指望的,談判必須以戰勝對手為前提,不經過真正的較量,敵人是不會死心的。並且,當時還有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噶爾丹將漠北喀爾喀蒙古的領土侵占,喀爾喀蒙古暫借漠南蒙古遊牧,天長日久若不歸複故地,又如何生存?留下的後遺症將永遠困擾著國家,和平安定根本沒有基礎,故此不打是不行的。
於是,玄燁下詔親征,命裕親王福全為撫遠大將軍,率同皇子允提為左翼,出長城古北口,命恭親王常寧為安北大將軍,率同簡親王雅布,出長城喜峰口,為右翼,又另調盛京、吉林及科爾沁兵助戰,玄燁隨後親自出長城督師。
康熙二十九年八月初,裕親王福全在烏蘭布通與準噶爾軍接戰。噶爾丹率騎兵數萬陳於山下,依山阻水,以駱駝萬匹,縛足臥地,又加箱子行理為城垛,蓋上濕氈做為壁壘,號稱“駝城”,蒙古噶爾丹叛軍依垛隙發銃抵禦清軍,清軍隔河列陣,因為從沒見過此種陣勢,頗有些膽怯,一時無從下手,國舅佟國綱反複審視敵陣,然後說:“駝城可破矣。”他命令清軍以大炮轟擊“駝城”,自中午一直打到黃昏,直打得天昏地暗,駱駝終於受不住驚嚇,四散奔逃,“駝城”自毀,清軍步兵爭先陷陣,佟國綱率騎兵縱馬揮刀從側翼橫擊之,把叛軍打得大敗,不幸,佟國綱卻壯烈陣亡了。
噶爾丹急忙派喇嘛遞上謝罪書乞求停戰議和,天色已晚,福全遂下令收兵,同時又將戰況飛報玄燁,玄燁當即命令:追擊叛軍,活捉噶爾丹。此時,噶爾丹早已趁著夜色昏暗之機逃遁而去,清軍撲空,玄燁切責諸王坐失戰機。
噶爾丹向北狂逃,僅有數千人生還,殘兵多於半途饑疲而亡。這時,玄燁忽然生病,於是下令班師。
對於窮凶極惡的敵人的乞降,是不應該輕易相信的,既然戰爭已經勝利了,就應活捉噶爾丹,豈能功虧一簣?可見福全不善於從全盤考慮問題,有厭戰心理。
噶爾丹不死,問題就沒有解決,他還可能卷土重來。雖然準噶爾軍受到重創,但是,元氣未傷,野心不死。準噶爾蒙古是一個十分好戰的民族,生產力低下,社會組織不健全,它還不可能理解和運用商品經濟的手段來取得必需的生活資料,因此它總是以侵奪的手段來取得基本的生存物資。可以說它的曆史就是一部戰爭史,內部打完,再向外打,永無寧日,直至滅亡。後來它終於在戰爭和瘟疫之中毀滅,今天人們在地圖上隻能找到準噶爾這個地名,這個部落已經沒有了。麵對這樣一個敵人,玄燁怎麼能放心?
再次親征,臨危不懼使敵遁
烏蘭布通一戰,噶爾丹雖然戰敗,但兵力還有數萬,他糾合殘部,休養生息,以圖東山再起,同時,再向沙俄求援,得到大批軍火,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噶爾丹又率兵三萬沿克魯倫河而下,進踞巴顏烏蘭。
玄燁早料定噶爾丹必來尋釁,故對邊防格外重視,連續幾年,年年出塞巡邊。命侍衛大臣費揚古為安北將軍,總管歸化(今呼和浩特)城兵馬。
噶爾丹引誘內蒙科爾沁親王作內應,拉其叛清而歸準噶爾,科爾沁親王據實奏聞,玄燁將計就計,命科爾沁親王複書噶爾丹,詐許作內應,誘其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