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12
正電子
正電子是基本粒子的一種,帶正電荷,質和電子相等,是電子的反粒子。也叫陽電子。最早是由狄拉克從理論上預言的。1932年8月2日,美國加州工學院的安德森等人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他們發現了正電子。其實在安德森之前,曾有一對夫婦科學家——約裏奧·居裏夫婦(皮埃爾·居裏夫婦的女婿與女兒)首先觀察到正電子的存在,但他們並未引起重視,從而錯過了這一偉大發現。這對居裏夫婦也為人類作出過傑出貢獻,他們除錯過了正電子的發現外,還同樣錯過了中子的發現及核裂變的發現,以致於三次走到諾貝爾物理學獎的門檻前而終未能破門而入。但因他們在放射性方麵的傑出貢獻,他們仍獲得了1935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致密星係
光度幾乎全部集中於核心區域的星係。這類星係的表麵亮度很高,在照相底片上成像很小,剛好能與恒星的像相區別。因瑞士天文學家F.茨威基在20世紀60年代編製星係和星係團表的過程中所發現,故又稱茨威基星係。按致密程度還可分為一般致密、中等致密、甚致密和極端致密4類。致密星係並不構成物理性質單一的一類,它包含許多類型的星係,有的致密星係是正常星係,但表麵亮度較高。
總星係
總星係並不是一個具體的星係,也不像本星係群、本超星係團那樣的天體係統,而是指用現有的觀測手段和方法所能觀測和探測到的全部宇宙間範圍。
現在認為,其半徑為200億光年,年齡為200億年,所包含的星係在10億個以上。從目前的認識水平來說,包括這些星係在內的總星係物質,在運動和分布上是均勻的,也不存在任何特殊的方向和位置。也就是說,既沒有發現總星係的核心和邊緣,也沒有發現運動的特殊趨向。總星係所含的物質中,最多的是氫,其次是氦。
星係譜線紅移這一現象,如果用多普勒效應解釋為它們都有極大的速度,那就意味著總星係在不斷地膨脹和擴大。總星係的結構、演化是宇宙學研究中的根本問題之一。
撞擊木星
1993年3月27日,美國夏威夷莫納克亞天文台拍到“蘇梅克-利維”9號彗星的彗核分裂成21塊碎塊的照片。美國基特峰天文台和哈過細太空望遠鏡也都相繼拍到同樣清晰的照片。原來這顆彗星是繞太陽運動的,周期大約11年。1992年7月8日,當它離木星表麵隻有4.3萬千米時,它的彗核被木星引力拉碎,彗星變成繞木星運動的分裂群體。天文學家經過計算,預計1994年7月17日至22日之間,這顆彗星的碎塊將先後撞擊到木星上。撞擊點在木星背著地球一麵的南緯約44度。
“蘇梅克-利維”9號彗星要撞擊木星的預測,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果然1994年7月17日至22日,“蘇梅克-利維”9號彗星的21塊彗核,以每秒60千米的速度先後撞擊到木星上,撞擊準時發生。在撞擊過程中,木星上空出現了爆炸、火球、閃光,在木星大氣中形成了黑斑。地球人類目睹了一次太陽係內天體之間罕見的撞擊事件。撞擊所產生的爆炸力相當於上百個原子彈的爆炸力。這是20世紀最重要的天體事件。
棕矮星
棕矮星是類恒星天體的一種,質量約為5~90個木星之間。與一般恒星不同,棕矮星由質量不足,其核心並不會融合氫原子來發光發熱,無法成為主序星。但它們的內部及表麵均呈對流狀態,不同的化學物質並不會在內部分層存在。現時人們仍在研究棕矮星在過往是否曾經在某位置發生過核聚變,已知的是,質量大於13個木星的棕矮星可融合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