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11(1 / 3)

章節11

越野車

越野車是軍用汽車大家族中的成員,大都具有一定的越野行駛能力。也就是說,這些汽車能在質量很差的路麵或者根本沒有路的地區和戰場上行駛,有著“吃苦耐勞”的本領。後來,為了滿足作戰的需要,又出現了一種越野能力更強的軍用汽車,它就是通常所說的軍用越野汽車。

越野汽車有三位弟兄,載重能力各不相同。載重能力大的,叫做重型越野汽車;載重能力小的,叫做輕型越野汽車;而居於輕、重之間的,叫做中型越野汽車。

越野汽車一般都是全輪驅動的,除了4輪和8輪全驅動的車以外,還有6輪驅動的越野汽車。它們突出的優點是,載重量大,越野本領強。以6輪全驅動的中型越野汽車來說,它可以載重7噸,最高車速為每小時90千米,能爬60°的坡。

運輸監視係統

美國聖安東尼奧市國際貨物管理係統公司設想提供一種全球集裝箱跟蹤服務係統,使集裝箱的運輸過程能隨時受到監視。這家公司與擅長製造車輛行跡跟蹤設備的泰坦公司合作,開發出一種高技術示蹤器,可裝在集裝箱內當做電子“哨兵”使用。示蹤器用螺柱裝在集裝箱內壁,它靠來自全球定位係統衛星網絡的信號計算集裝箱所處的地理位置。示蹤器內還裝有溫度和濕度計,用來測定衝擊的加速度計,記錄集裝箱門開啟的傳感器,能拍攝闖入者的小型攝像機,以及把收集到的集裝箱資料發到聖安東尼奧市這家公司新開設的跟蹤中心的無線電發射機,公司收到資料後立即將數據轉發給發貨廠商、保險公司和運輸公司。

運輸量

運輸部門在一定時期內運送旅客和貨物的數量,稱做運輸量,以運量和周轉量表示。運量是運輸部門實際運送的旅客人數和貨物噸數,相應分為客運量和貨運量,計量單位分別是“人”和“噸”。

周轉量是全麵反映運量和運輸距離的運輸生產產量指標,分旅客周轉量、貨物周轉量和換算周轉量。旅客周轉量是一定時期內,運輸部門實際運送的旅客人數和其運輸距離的乘積,以人千米計。貨物周轉量是一定時期內,運輸部門實際運送的貨物噸數和其運輸距離的乘積,以噸千米計。貨物周轉量可以分為總周轉量、各種運輸方式的貨物周轉量、分貨物品類的周轉量。

換算周轉量是將旅客周轉量和貨物周轉量折合成同一計量單位的周轉量,以換算噸千米計。汽車運輸通常以10人千米換算為1噸千米,民用航空運輸的國際航線以13.33人千米換算為1噸千米,國內航線以13.89人千米換算為1噸千米。

運送天然氣的船

首次用船運送天然氣是1959年,阿爾及利亞的天然氣開始運往英國,所用的是像“甲烷先驅”號這一型特別設計用來載運液態天然氣的油輪,設有高壓和極低溫貨艙。液化天然氣運到英國後,轉運到儲存罐裏,再在那裏轉變為氣態。意大利和西班牙運入利比亞的天然氣,日本運入阿拉斯加的天然氣用同樣方式。

天然氣在注入油輪的壓力艙以前,必須把天然氣化為液態,體積可減少6倍以上。在“甲烷先驅”號上,液化天然氣需要用高壓保存。在現代化的運送液化天然氣的油輪上,凝凍天然氣的容器不需要加壓力,天然氣仍可保持液態。這種油輪造價昂貴但非常賺錢,到目前為止仍是運送天然氣的最有效辦法。目前世界上有兩種著名的液艙結構:法國薄膜型液艙和挪威球型液艙。1974年後液化天然氣船的噸位增長直線上升,到1980年全世界已擁有90多艘,裝載能力接近900萬立方米。

宇宙探險車

由豐田汽車公司製作的“宇宙探險車”,其結構設計非常奇特,車輪無輪轂。根據路麵不同情況,可在較大的範圍內調整車身離地間隙,把越野車和場地賽車的特點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可以出色地滿足不同路況下的行駛需要。

遠洋快速貨運

在現代海運技術中,有兩項新技術的發展十分類似於飛機中的噴氣式發動機:一個是渦輪增壓技術,另一個是水上噴氣發動機。這些技術已經在許多小型的客船和汽車渡輪中得到應用,而且有跡象表明,這些技術也可以用在重載、高速船舶上。這些海上新技術的改進和在海岸上的應用,將極大地促進全球海運業的發展,恢複昔日海運對全球貿易的巨大的驅動作用,從而帶動21世紀世界經濟的發展。有關專家預測,在今後的50年裏,快速貨運對全球運輸業和世界經濟的影響將不亞於飛機的發明和使用。

以氫為燃料的汽車

1991年7月,第一輛以氫為燃料的動力車在美國堪薩斯州試車。結果表明,新車可將氫能的60%~80%轉變成驅動能,普通發動機汽車的汽油能的轉化率僅為25%~30%。燃料電池是車體的關鍵部件,是由美國堪薩斯州科學院的羅傑·比林斯博士經過5年研究發明的。電池呈圓柱形,重量為45千克,壽命為25萬千米。起著從普通水中提取氫和將氫轉變為電能的雙重作用。其結構中央是氟化塑料薄膜,薄膜處在兩個電極之間,電極又夾在兩個氣室之間,電池的工作方式與普通電池相同。從水中提取氫的過程,是將電充入電池中,從而將水分解為氫和氧。氫貯存在與氣室相連的貯氣罐中,罐內充滿了顆粒狀的鐵和鈦氧化物,這樣氫氣不會點燃或爆炸。燃料電池可連續8個小時從普通水中提取氫。每次可處理兩加侖水,提取的氫可供新車行駛500千米。因製取氫氣的成本較高,這種新型車實現商品化還有一定難度。英國煤氣公司開發了一種便宜的提取氫氣的方法。它的燃料氫氣將在車體內由甲基環乙烷發生反應獲得,所獲氫氣為傳統的發動機提供動力。氫氣在車行走過程中產生並被應用,無須貯存。英國貿工部已宣布支持一個為期5年,投資1100萬英鎊的項目以開發這種車。

伊爾-76運輸機

20世紀60年代末開始設計的伊爾-76,是前蘇聯伊留申設計局作為軍事運輸機研製的四發動機中遠程重型運輸機。由於安-12作為前蘇聯軍事空運主力已經顯得載重小和航程不足,為了提高其軍事空運能力,亟需一種航程更遠、載重更大、速度更快的新式軍用運輸機,於是決定研製這種在外形和載重能力都類似於美國C-141重型運輸機的伊爾-76,以彌補前蘇聯軍事空運能力的不足和使其現代化。

第一架原型機於1971年3月25日在莫斯科中央機場首次試飛,並於同年5月27日在第29屆巴黎國際航空博覽會上公開展出。1974年,前蘇聯空軍航空運輸司令部對伊爾-76進行驗收鑒定,認為飛機性能良好,達到要求。該機試飛持續到1975年結束,爾後投入批量生產,並交付蘇聯空軍航空運輸部隊和民航使用。到1992年初,共生產700多架,年產量在50架以上。除俄羅斯空軍共使用500多架伊爾-76/76M/76MD和民航使用120多架外,還向阿爾及利亞、伊朗、英國、敘利亞、印度、捷克和斯洛伐克、波蘭、伊拉克、利比亞、阿富汗、古巴和中國等國出口。伊爾-76有適用不同用途的各型飛機。

伊爾-86客機

伊爾-86是前蘇聯伊留申設計局研製的四發動機寬機身客機。前蘇聯發展伊爾-86是用於2 000~3 000千米的高密度航線(首先滿足空運緊張的“莫斯科—列寧格勒”和“莫斯科—基輔”等航線的需要),同時也用於國際航線。1972年底最後確定設計方案,采用翼吊發動機布局。1974年同時製造兩架原型機。1976年12月22日,第一架原型機在伊留申設計局試飛中心首次飛行40分鍾。第二架原型機於1977年10月24日首次試飛。1979年9月24日前蘇聯民航接收第一架伊爾-86,於1980年12月26日首次投入航線使用。1981年7月3日,伊爾-86首次飛行“莫斯科—東柏林”國際航線。計劃生產100架,到1993年4月生產了97架,1994年後生產的飛機安裝CFM56-5發動機。飛機設計壽命40 000飛行小時或20 000個起落。該機主要由前蘇聯民航使用。

伊爾-62客機

1962年,前蘇聯伊留申設計局開始設計伊爾-62客機。其設計要求載客105人,可直飛莫斯科至紐約航線。1963年,第一架原型機試飛原計劃裝庫茲涅佐夫HK-8-4渦扇發動機,但未能按時交付,所以第一架原型機改裝留裏卡AJI-7渦扇發動機。3架原型機進行了4年的試飛工作。1967年9月15日,伊爾-62客機首次飛莫斯科至蒙特利爾航線,1968年7月開始飛莫斯科至紐約航線,後來代替圖-114從莫斯科飛倫敦、巴黎、東京等航線,成為前蘇聯的重要國際航線客機。至1990年,伊爾-62共生產250架,主要供前蘇聯民航局使用,先後出口到捷克和斯洛伐克、德國、波蘭、中國、朝鮮、古巴、羅馬尼亞等國共75架。

早期型伊爾-62已停止生產。1971年在巴黎航展上第一次露麵的是發展型伊爾-62M,機體尺寸無變化,但換裝了功率更大的發動機,每台發動機裝有蚌殼式反推力裝置,降低了進場速度,改善了吊艙尾部氣流。新型客機在垂尾內裝有燃油,加大了航程,並改進了客艙布局,更新了部分設備。伊爾-62M於1974年開始了莫斯科至哈瓦那航線的飛行,後來逐步承擔了前蘇聯民航的全部遠程航線飛行。

翼梢小翼

翼梢小翼,即在機翼設計時在翼梢引入了小的垂直隆起,20世紀80年代研製出來。

在飛行中,機翼下翼麵的高壓區氣流會繞過翼梢流向上翼麵,形成強烈的旋渦氣流,並從機翼向後沿伸很長一段距離,它們帶走了能量,增加了阻力。翼梢小翼部分地阻斷了上繞氣流,使渦流減弱,從而減小了飛行阻力。在B747-400和MD-11等飛機上已采用這種設計。ZZZ

早期的深潛船

在20世紀50年代末,人類對海底的認識還很少,可能還不如對於月球的表麵更熟悉。那時還沒製造出一艘在水下自由下潛到足夠深度的潛水艇。但是很快,法國人雅克·庫斯陶就發明並建造了“潛水碟”號深潛船,改寫了人類探索海底世界。“潛水碟”號和可攜帶呼吸器的設計使水下考察事業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潛水碟”號曾100多次潛入海麵下305米深處。20世紀60年代初期,“潛水碟”號促成了“大陸架行動計劃”,這是庫斯陶最大膽的一係列海洋調查。庫斯陶曾說,人類到海底去並不僅僅是為了考察,而是為了謀求新的生存空間。

第二座深海試驗站於1963年設在蘇丹沿岸的紅海海底,其組成包括一組鋼殼,鋼殼裏充滿空氣,像杯子一樣倒轉過來插到一個桶中,桶內有5個人並肩工作,為時達一個月之久。1969年和1970年在加勒比海的聖約翰島外,4位科學家又在他們裝滿儀器的鋼製水下居住室中生活、工作了60天,收集到豐富的科學資料和數據,同時也經受了體能和心裏素質的考驗。很快,各種奇形怪狀的小船開始載著科學家、淘金者和觀光客在大陸架海底一帶來往。為了探測海洋的確切深度,科學家建造出小飛船一樣的探海艇,這種小艇已探測了太平洋馬利亞納海溝,這條海溝深達11千米,溝底每平方厘米所受海水壓力達1085千克。

自動停車的轎車

美國福斯公司研製了一種新型“遠景”汽車;駕駛員按下一個控製鍵,車內的方向盤隨即轉動,車子後退、前進、後退、再前進,便緊靠路邊,完成了一次漂亮的路邊停車。

據說,隻要車身前後有35厘米的空間,按下自動停車的專門按鈕,車內由激光感應器組成的四輪轉向係統,便能順利地完成路邊停車。

該車的鷗翼式上啟車門,給用車者獲得最大的上下車空間。即使霧天行車,放置在車頭與兩側的激光感應器及超音感應器,也能自動“報告”情況,並在安全距離內及時自動停車,使行車安全性大大提高。

自動駕駛儀

自動駕駛儀是按一定技術要求自動控製飛行器的裝置。自動駕駛儀備有各種控製軟件,可以完全避免飛機失速和出現超載負荷。當駕駛員將飛機置於自動駕駛狀態時,由計算機確定最佳飛行路線,包括爬升和下降等,並對油門和各控製翼麵發出指令。飛行路線的優化可減少燃料消耗3%,各種先進的顯示屏幕取代了種類繁多的儀表盤,水平狀態指示器的地圖顯示器直觀地顯示出有關的機場、導航設備、沿途檢驗點和飛機的航向。飛行前,駕駛員通過類似手持計算器的鍵盤輸入飛行計劃,飛行過程中顯示器將氣象雷達信息和飛行圖及飛機位置一並顯示出來。這樣,飛機僅由2人駕駛即可,飛行安全更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