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五號
1999年11月20~21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一艘“神舟”無人試驗飛船飛行試驗獲得了圓滿成功。2001年初至2002年底又相繼研製並發射成功了“神舟”一~四號無人試驗飛船,獲得了寶貴的試驗數據,為實施載人航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神舟”五號飛船是在無人飛船基礎上研製的我國第一艘載人飛船,乘有1名航天員,在軌運行1天。整個飛行期間為航天員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工作條件,同時將航天員的生理數據、電視圖像發送地麵,並確保航天員安全返回。
飛船由軌道艙、返回艙、推進艙和附加段組成。飛船的手動控製功能和環境控製與生命保障分係統為航天員的安全提供了保障。
2003年10月15日,由我國首位航天員楊利偉駕駛的“神舟”五號飛船飛向茫茫太空。
飛船由長征-二號F型運載火箭發射到近地點200千米、遠地點350千米、傾角42.4°初始軌道,實施變軌後,進入343千米的圓軌道。飛船環繞地球14圈後在預定地區著陸。
“神舟”五號飛船載人航天飛行實現了中華民族千年飛天的夙願,是中華民族智慧和精神的高度凝聚,是中國航天事業在新世紀的一座新的裏程碑。
“神舟”七號
“神舟”七號是中國航天的重要階段,現在“神舟”七號運載火箭已經開始研製,“神舟”七號將重點突破航天員出艙活動(太空行走)技術。
發射“神舟”七號飛船的仍然是長征二號F型運載火箭,此前這種火箭已經成功地將六艘神舟飛船送入太空,具有成熟的技術基礎。載人航天工程運載火箭係統總設計師荊木春說,這一次他們采用質量更高的元器件。針對前幾枚火箭的飛行情況,科研人員還將對這枚火箭進行局部改進,來進一步提高火箭的可靠性。此外,他們還在火箭上增加一些攝像頭,使火箭的工作狀態更直觀。
“神舟”七號的創新
從“神舟”七號開始,我國進入載人航天二期工程。在這一階段裏,將陸續實現航天員出艙行走、空間交會對接等科學目標。整個二期工程的所有發射任務全部由長征二號F型火箭擔任。荊木春表示,十一五期間,他們要把載人航天二期工作基本完成,最後完成有人的交會對接工作,預計還有五六枚火箭的發射任務。
與“神五”、“神六”不同的是,“神舟”七號火箭在研製上的關鍵點是宇航服和氣門閘。因為“神舟”七號將實現太空行走,航天員能否從艙內氣壓驟然適應真空環境,氣門閘和宇航服扮演了重要角色。
“目前,‘神舟’七號的其他部件都差不多了,隻有宇航服還要攻關,宇航服的研究進度決定了神七進度。”黃春平又補充說,“不過,中國完全有能力解決。”
“神舟”七號的空間
為了適應真空的環境,“神舟”七號宇航服從氣密、通信、排泄、通訊、電源、活動關節等各方麵,都要比“神六”有較大提高。“神舟”七號將有3名航天員,一個要出艙行走,一個在軌道艙迎接,返回艙還要留人。出艙活動將有行走、操作、擰螺釘等安裝設備等項目,為今後建立太空空間站作準備。根據中國探月衛星工程的四大科學目標,嫦娥1號選用的有效載荷有6套24件,包括CCD立體相機、激光高度計、成像光譜儀、伽馬/X射線譜儀、微波探測儀和太陽風粒子探測器等。其中CCD立體相機是拍攝全月麵三維影像的專用相機,在中國屬首次使用;成像光譜儀用於獲取月麵光波圖譜;伽馬/X射線譜儀用於探測月球表麵元素;微波探測儀除用於獲取月壤厚度信息外,還能給出月球背麵的亮度溫度圖和月球兩極地麵的信息。
“神舟”七號載人的任務
中國將要實施“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任務,目前,各項準備工作正按計劃進行。據悉,“神七”此次飛天將實現多項技術的重大突破,一是航天員人數將增至3人;二是將實現中國航天員首次太空行走;三是在飛船進入預定軌道後會擇機釋放一顆伴飛小衛星,等等。
蘇-25攻擊機
蘇聯的蘇-25(綽號“蛙足”)也屬攻擊機中的佼佼者。該機是蘇霍伊設計局為蘇聯空軍研製的亞音速近距支援強擊機,目前有T、K、UB、UT等改進型,出口朝鮮、伊拉克等國。蘇-25的特點是火力強、防護性能好。該機座艙保護裝甲是用厚24毫米的鈦合金鋼板焊接而成的,可抗住直接命中的20毫米口徑炮彈或30°角命中的30毫米口徑炮彈。機身左側安裝1門30毫米雙管航炮,向下偏轉射擊,這在攻擊機家族中是不多見的。機翼下共有10個掛架,可攜帶各種空對地導彈、火箭彈、集束炸彈等,也可帶2枚AA-2或AA-8空空導彈,總載彈量為4.4噸。
該機首次參戰是20世紀70年代末蘇軍入侵阿富汗,擔負突擊阿富汗遊擊隊的任務。據統計,蘇-25被阿富汗遊擊隊使用的美“毒刺”型肩射防空導彈擊中超過40次,但僅損失23架,可見防護甲板相當有效。之後,前蘇聯空軍采用了閃耀幹擾彈等電子光學對抗措施,同時對蘇-25也作了改進,包括加裝防護鋼板及滅火係統改造(在燃油箱內充填了一種專用泡沫塑料,油料可以在油箱內流動,但如果油箱中彈起火,充填物可以起到阻燃作用)。改進後的蘇-25於1982年投入到阿富汗戰場後,未再損失。它那無與倫比的突擊火力,曾令阿富汗遊擊隊員望而生畏。
蘇-27“側衛”戰鬥機
俄羅斯海軍蘇-27“側衛”戰鬥機具有噸位大、航程遠、機動性強、速度大等特點,可攜帶中、近程空空導彈,可以在各種複雜氣象條件下全天候執行空中攔截、格鬥任務,並具有對地攻擊能力。
1986年,蘇-27“側衛”戰鬥機開始裝備部隊。以蘇-27“側衛”B為例,機身長21.94米,高5.93米,翼展14.7米;空重17.7噸,正常起飛重量23噸,最大起飛重量33噸;采用全金屬雙梁結構,無副翼,前緣為全翼展機動襟翼,後緣為襟副翼;起飛著陸時為手動控製,飛行過程中靠計算機控製;機上裝有2台加力式渦輪風扇噴氣發動機,單台推力約118千牛,最大飛行速度為1.35馬赫,實用升限1.8萬米。該機火力強大,除裝有1門30毫米航炮外,還有10個武器外掛架,可懸掛各種空空導彈、航空炸彈和航空火箭彈。
蘇-27艦載型(即蘇-27B)總體布局與岸基型相似,但加裝了可動前翼,外翼可折疊,裝著艦鉤,能進行空中加油,去掉了岸基型較長的尾錐。西方專家估計,蘇-27與美國F-14的性能不相上下,具有多目標同時打擊力。
傘翼機
傘翼機是以傘翼為升力麵的重於空氣的固定翼航空器。傘翼位於全機的上方,用纖維織物製成的傘布形成柔性翼麵。翼麵一般由左、右對稱的兩個部分圓錐麵組成。傘翼的平麵形狀可由充氣骨架或鋁管保持,利用迎麵風吹鼓傘布,自然形成產生升力的翼麵。傘翼使用方便,可以快速裝配和收疊存放。傘翼的織物不應透氣,以便具有與正常機翼類似的氣動特性。傘翼本身的升阻比較低,一般隻有10左右。
傘翼機依有無動力分為傘翼滑翔機和動力傘翼機(即傘翼飛機)。初始的傘翼機是在傘翼(懸掛)滑翔機上安裝一台小型發動機,這種飛機裝上起降用的輪子、兩三個方向的操縱裝置和座艙便成為一種超輕型飛機。傘翼機結構簡單,重量輕,可在18°~30°的迎角(相對於龍骨的迎角)下安全飛行,最大速度一般不超過70千米/時,轉彎半徑可小到30米以下,操縱簡單,空中停車後仍有一定滑翔能力,適合低空作業。它起飛和著陸滑跑距離短,隻需百米左右的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