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身旁,諸葛亮、徐庶、陳宮、劉封、伊籍、糜竺、糜芳、孫乾、簡雍等一幹臣子也都策馬佇立在側,等待著陳到的消息。
攻下宛城之後,劉備自然無法再回新野,因此這一次出征,他將他全部的文武臣下全都帶了出來。
雖然這一戰都是諸葛亮在出風頭,沒有徐庶等人表現的機會,但是其餘人都深服其能,也都沒有什麼不滿的心思。
唯有陳宮,覺得諸葛亮還是太過年輕了一些,行事考慮未必周全。
在陳宮看來,現在還不是劉備和劉表撕破臉的最好機會。新野雖小,但劉備在此蟄伏數年,已經將新野城發展得有模有樣了,在這種情況下,選擇放棄新野而攻取宛城作為新根據地的話,陳宮覺得並不明智。宛城規模雖比新野大上許多,但卻是荊州和中原之間的南北要衝,如此重要的城池,一旦攻下來,那就是讓自己成為眾矢之的。
曹操能擁有宛城多年,那是因為他實力雄厚,根本不用懼怕其他諸侯。而劉備軍的實力孱弱,此次就算攻下宛城,兵力也不過隻剩數千。而宛城遭逢戰亂,城內更是被大火侵襲,百姓估計損失慘重。就算劉備軍最終拿下城池,也當以休養生息為重,一時之間怕是也招募不到多少兵馬,無法擴充實力。
到時曹操若敗,那麼無論占據許昌的是孫堅還是馬騰,他們恢複元氣的速度肯定要比劉備快上不少。曹操要是有幸在馬騰和孫堅的夾擊下不敗,那更是比劉備強上太多太多。另外,就算南邊的劉表在此戰全軍覆沒,憑借著荊襄九郡龐大的底蘊,也絕對能趕在劉備之前恢複實力。
到時,劉備就要麵臨前虎後狼的局麵,怕是凶多吉少。
如果留在新野,雖然短期內看似沒有進一步發展的機會。不過在之前劉備覲見劉表的時候,陳宮也曾陪同前往,故而其對劉表有過一番觀察。據陳宮觀測,劉表年歲已大,更兼病魔纏身,估計數年之內便會撒手人寰。而劉表二子,劉琦和劉琮之間為了下一任荊州牧的位置而明爭暗鬥不休。劉表未死,兄弟之間便勢同水火,如若劉表去世,兄弟二人更是不會善罷甘休,甚至彼此大打出手都有可能。隻要等到那時,便是劉備渾水摸魚的大好機會,如果操作得宜,說不定就能借此時機,讓劉備一舉擊敗劉琦、劉琮兩兄弟,徹底掌控荊州!
陳宮也將自己的想法和劉備提過,隻可惜,劉備自己的年紀也不小了,如今他實在不想再等上幾年。
須知,再過個幾年,劉備就要年近五十了。
更何況,劉表雖然看上去命不久矣,但生死之事誰說的準?要是劉表一直不死呢,劉備豈不是要一直在新野等下去。
因此,劉備並沒有采納陳宮的建議,而是聽從諸葛亮之謀,把目標放在了宛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