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兵的人數不需要很多,畢竟自己的首要目標是攻陷宛城,不可能分太多人出去。可是在這種夜裏,兩三千人埋伏得當的話,足以使數萬大軍陷入混亂和動搖之中了。
徐晃舉著大斧來回揮舞,在亂軍之中殺出一條血路,策馬跑到高順身邊。
“長恭,現今之計,該如何殺回宛城?”一見到高順,徐晃立即開口問道。
現在的問題,不是選擇是否殺回宛城。宛城有變,自己這大軍肯定是要回去救援的,如今最關鍵的問題是,該怎麼殺回去?
徐晃也是難得的將才了,自然知道眼前局麵極其窘迫,自己前腳帶著軍隊回援,蔡瑁後腳就會率著他的人馬進行追殺。
如此一來,別說救援宛城了,自己這三萬人恐怕也會麵臨萬劫不複的下場。
可若是不救宛城,宛城萬一失陷,後果更是不堪設想。
宛城發生了什麼變故徐晃不知道,可是一看那熊熊大火,就明顯能猜測出宛城的局麵必然已糟糕到了極點。
雖然不知道是哪路人馬攻擊宛城,但宛城乃許昌南麵之屏障,若是落入敵手,許昌之南,將無險可守!
高順聽聞徐晃的問話,也在苦苦思索著。他和徐晃有著同樣的擔憂,另外出於穿越者的優勢,他已經能猜測出宛城的變故多半與諸葛亮脫不了幹係。
如果宛城之變的幕後推手真的是諸葛亮,那局勢當真就是糟糕至極,郭嘉雖然才智不俗,但是他從來沒有考慮過敵軍陣中有一個能與其比肩的人物,而相反,諸葛亮肯定對郭嘉有過深入研究。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無心對有心之下,難免會陷入被動。
雖然郭嘉的智謀不亞於諸葛亮,可一個在明,另一個在暗,如若交鋒在明的一方恐怕不是對手。所以必須救援,而且要立即趕回去救援。但是想要撤軍的話,蔡瑁可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大麻煩。
兩難之境啊,真真正正的兩難境地,高順陷入了沉吟。
“為今之計,恐怕隻能兵分兩路,一人領兵斷後,拚命攔住蔡瑁的追擊,另一人領兵前去救援宛城。”出槍刺死一名妄圖襲擊自己的敵兵之後,高順向徐晃說出了自己最終的想法。
其實高順的想法,也充滿了巨大的風險。在看到宛城的衝天大火之後,曹軍士兵們的士氣已經低到了極點,同時也導致戰鬥力大幅縮減,這時再行分兵之策,無疑使得原本就已經下降的戰鬥力再次減弱。
這樣做的後果,無疑是兩邊都不討好,斷後的部隊會被蔡瑁軍鯨吞不說,而趕去援救的部隊在趕到宛城的時候,也很有可能會被尚不知名的敵軍給擊潰。
但是,這是高順此刻唯一能想出來的方法了。
或者說,這時眼下唯一的可行之道了,不管換作誰,哪怕是在高明的謀士,在這種局麵下估計也想不出其他的辦法了。
絕境之下,隻有放手一搏!不成功,便成仁!
對於高順的提議,徐晃也沒考慮太久,便點頭答應了,畢竟他也不可能拿出更好的方案了。
三萬曹軍,如今大約還剩兩萬七千,二人最後商議決定,由徐晃帶著一萬五千人阻截劉表軍,高順則統領剩餘的一萬兩千人撲向宛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