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沒有人懷疑蔡琰的身份,因為蔡琰逃離匈奴後,情難自禁,當著眾人的麵唱了一曲《胡笳十八拍》。
“為天有眼兮何不見我獨漂流?為神有靈兮何事處我天南海北頭?我不負天兮天何配我殊匹?我不負神兮神何殛我越荒州?製茲八拍兮擬排憂,何知曲成兮心轉愁。”
曲調哀婉,語調淒切,聞者無不為之心傷、神傷。
能作出如此詞曲,若此人不是蔡琰,還會有誰人是?
高順也怔住了,他萬萬沒有想到,自己竟會在匈奴王庭中把千古才女蔡文姬給救出來了(蔡琰字昭姬,西晉時為了避司馬昭的諱,改為文姬)。
在原本的曆史中,文姬歸漢之時,已為劉豹育有兒女,在回到漢朝之後,出於母愛的天性,蔡琰還很牽掛她的兒女。但如今由於高順所帶來的蝴蝶效應,蔡琰逃離匈奴的時間提前了好幾年,也並未替劉豹生兒育女,因此她如今對匈奴隻有憎恨之情,沒有一絲一毫的牽掛。
然而現在大戰在即,蔡琰所彈奏之《胡笳十八拍》,至淒至婉,而且其彈奏時,除了夏侯淵等將領之外,還有不少士兵聽到。聽了如此哀怨的詞曲,很容易對軍心士氣造成負麵影響。
“長恭,你文才響遍天下,何不作詩一首,以揚我軍心!”士氣下降,那麼自然要鼓舞一番,夏侯淵便把主意打到了高順頭上。
靠,連這種時候也要我作詩。而且要我作詩不談,還要我作出一首能提升士氣的詩?這要求提得可真高……高順心中暗暗罵道。
果然,抄襲這種事,一旦開了個頭,再想要止住就很難了,這隻能說是高順自己的自作自受了。
略微思考了一會,高順腦海中突然閃現過一首詩,將其念出來或許會起到一些激勵軍心的效果。於是,隻聽高順開口吟道: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雁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匈奴終不還!”
高順穿越時日已久,詩句中的一些字詞已經記不太清了,例如原句應該是“孤城遙望玉門關”,而他卻說成了雁門關;原句應該是“不破樓蘭終不還”,他卻把樓蘭說成了匈奴。
不過這些改動微不足道,而且夏侯淵一行也正是出雁門關而討匈奴,他這樣改反而是更切合當下的情形。
“好!好!好一個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匈奴終不還!”夏侯淵雖然不會作詩,也不太懂品詩,但是高順所作之詩,雖然簡短,但確實能讓他產生一種熱血沸騰的感覺。
而一旁的蔡琰,聽聞高順所作之詩,眼中不禁也流露出異樣的神采。沒想到這個作戰果敢的勇將,其文采竟然也是如此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