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八三章 江夏之爭(上)(2 / 2)

反之與孫堅交惡,則後果不堪設想。若曹操攻打荊州時,孫堅不但不出兵相助,反趁荊州勢危的時候攻打長沙等地的話,那荊州真的隻有易主一途了。

對於蒯越的建言,劉表一開始也是很是認同,覺得頗有道理。

是啊,北方已經被曹操平定了,那麼他終有一天,會把目光放到南方來。哪怕自己再對曹操恭敬,他也絕不會停下拓展勢力的步伐。

看來,現在的確不應該和孫堅交惡,以免將來同時樹下兩個強敵。

正當劉表想要取消攻奪江夏之念頭的時候,軍師蔡瑁卻提出了和蒯越截然相反的意見。蔡瑁堅持認為正是曹操有南下的可能,現在才更應該盡早將江夏收回來。這樣做雖然會和孫堅交惡,但一城一地之失對於孫堅來說,遠比不上他和曹操之間的深仇大恨,更比不得他在江東所創立的基業。曹操南侵,如若孫堅見死不救,則荊州有覆卵之危。荊州如被曹操掌控,那麼江東也沒多少好日子過了。所以蔡瑁覺得,無論是否重新奪得江夏,隻要孫堅不想自己江東基業有失,那麼在將來曹操南侵之時,他隻有鼎力相助這一條路可以選擇。

劉表略加思索,覺得蔡瑁的話更有道理。

是啊,曹操南侵,你敢不幫我們麼?要是荊州完蛋,你江東緊跟著就要倒黴。我現在不把江夏拿回來,等到曹操南下,雙方聯手抗擊的時候,就更不好意思討要了。

蒯越、蔡瑁都是荊州重臣,在劉表帳下都有著崇高的地位。蒯越被劉表讚為“臼犯之謀”, 臼犯乃晉文公麾下謀士,善於詭謀,為晉文公的霸業立下頗大功勞,劉表以臼犯喻比蒯越,顯然是對他的智謀極為看重。

而至於蔡瑁,則更是受到劉表信任重視。劉表就職鎮南將軍後,便任命蔡瑁為軍師,荊州事無巨細,鹹過問於對方。

在蔡瑁的鼓動下,劉表最終決定向江夏用兵。

令蔡瑁為主將,文聘副之,領兵三萬,攻打江夏。

同時,劉表要求屯兵於沔陽的劉備,率軍一萬,協助蔡瑁攻下江夏。

此時張飛已複歸劉備,加上陳到日以繼夜的辛勤訓練,其所掌控的軍隊雖然數量並不多,但也已頗具幾分戰力。

對於劉表讓自己協助蔡瑁,攻打江夏的指示,劉備心中自然不滿。開什麼玩笑,我手下總共就那麼點兵力,而且好不容易才把軍隊訓練得稍微有點樣子,憑什麼就要替你賣命?

協助蔡瑁?說得好聽罷了,等真到了戰場上,自己的人馬絕對是被安排在最前線和江東軍死拚。

孫堅,江東之虎也,其麾下的軍隊,自然也是一方之精銳。劉備雖然這段時間練兵有所成就,但他最大的優點就是有自知之明,他很清楚,以自己的一萬人馬,去和江東軍戰鬥,那根本就是以卵擊石,和白白送死沒什麼區別。

當然,劉備是不會讓不滿的情緒流於表麵的。寄人籬下,本就沒什麼話語權,劉表既然有令,自己也隻有遵令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