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袁紹做什麼不行,偏偏要做這種僭越之舉。
袁紹這一稱公,自己無論如何都要對其宣戰了。在自己挾天子而令諸侯的情形下,卻有人無視皇威,行大逆之舉,如果自己不加以征討,那麼這個挾天子的舉動當真就變得一點意義都沒有了。
可是宣戰之後又該如何呢?自己打得過那個兵精糧廣的袁紹麼?
曹操那叫一個苦悶啊,隻覺得頭又隱隱痛起來了。
將文武重臣召集一堂,商議該如何應付袁紹。
即使如荀彧、郭嘉之類的智者,眼下也感到十分為難。
以曹操此時的立場來說,是一定要和袁紹一戰的,並且一定要擊敗對方才行。不然的話,擁有天子的曹操即使不會淪為世人的笑柄,名望也將一敗塗地。
可是開戰是那麼簡單的事情麼,現今曹操和袁紹的實力差距一目了然,誰都知道曹操想要擊敗袁紹,那是何等的困難。
一旦交戰,如若不勝,那下場絕對比曹操避而不戰更加淒慘。
戰敗之後,袁紹的反撲自不用提,其餘諸如孫堅、劉表、馬騰等勢力可都在周圍虎視眈眈呢。
可以說,曹操避戰,損失的隻是名聲,可一旦戰敗,那他損失的將是一切。
戰,還是不戰,這是個問題,而且是個十分尖銳難辦的問題。
就在眾人還在苦思冥想的時候,忽然聽得高順大聲說道:“今袁紹行逆舉,主公正應替天行道,施大義於天下,又何故猶豫不決?”
“恐不勝也。”麵對高順的提問,曹操毫不加以掩飾,直截了當地回答道。
“以順看來,主公必勝!”不料高順聞言,卻是嗬然一笑,輕鬆地說道。
“哦?長恭有何見解?”對於高順如此自信的神態和語氣,曹操也是頗感驚訝。要知道袁紹之勢大遠勝於己,雙方真交手的話己方的勝算能有三成就不錯了。而高順竟說自己必勝,他到底有這怎麼樣的計策或想法,能讓其自信到這種程度?
高順聽聞曹操發問,先是深吸一口氣,然後朗聲說道:“以順觀之,袁紹有十敗,主公有十勝,故彼雖兵強,亦不足懼耳。紹繁禮多儀,公體任自然,此道勝一也。紹以逆動,公奉順以率天下,此義勝二也。漢末政失於寬,紹以寬濟寬,故不攝,公糾之以猛而上下知製,此治勝三也。紹外寬內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親戚子弟,公外易簡而內機明,用人無疑,唯才所宜,不間遠近,此度勝四也。紹多謀少決,失在後事,公策得輒行,應變無窮,此謀勝五也。紹因累世之資,高議揖讓以收名譽,士之好言飾外者多歸之,公以至心待人,推誠而行,不為虛美,以儉率下,與有功者無所吝,士之忠正遠見而有實者皆願為用,此德勝六也。紹見人饑寒,恤念之形於顏色,其所不見,慮或不及也,所謂婦人之仁耳,公於目前小事,時有所忽,至於大事,與四海接,恩之所加,皆過其望,雖所不見,慮之所周,無不濟也,此仁勝七也。紹大臣爭權,讒言惑亂,公禦下以道,浸潤不行,此明勝八也。紹是非不可知,公所是進之以禮,所不是正之以法,此文勝九也。紹好為虛勢,不知兵要,公以少克眾,用兵如神,軍人恃之,敵人畏之,此武勝十也。”
高順這麼一大段話說完,舉座皆驚。
久久之後,曹操才從震驚中回過神來。隻見其捋須大笑道:“如卿所言,吾何德以堪之也!”
曹操雖然嘴上說“吾何德以堪之”,但誰都看得出來,高順的這番長篇大論讓曹操很是受用,也堅定了他攻打袁紹的決心。
而此時高順則在心裏默默念叨著:“奉孝,不好意思啊,把你的話原封不動地給抄來了。不過主公和袁紹遲早要開打的,到時這番話你肯定也是要對主公說的,所以我現在提前說出來也沒什麼關係吧,誰叫我們彼此之間那麼要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