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議兵(2 / 2)

荀彧略作思考,回答道:“徐州乃四戰之地,天下之要衝。若無人起兵犯之,在陶恭祖的治理下,徐州尚能保持風調雨順。若有人率先攻打徐州,則中原野心勃勃之人皆起,四方雲動矣。”

曹操陷入了沉思,兗州與徐州毗鄰,他想吞並徐州的想法由來已久,隻不過苦於一直沒有出兵的名義。好不容易被他抓到一次陶謙的把柄,雖然說以此作為出兵理由極其勉強,但是錯過這次機會的話,下一次想要在找到一個勉強的借口又不知要等到何年何月了。

“長恭,我父親的性命是你救的,對於這件事你怎麼看?”曹操突然問高順道。

“我認為主公既然想攻打徐州,那麼就出兵好了。”雖然沒料到曹操會突然詢問自己,但一被問及,高順便打定主意,隻要順著老大的心意說就是了。

“哦?那麼你認為‘陶謙派遣部將殺害吾父未遂’這個理由足夠攻打徐州了麼?”聽到高順毫不掩飾地讚成攻打徐州,曹操反而感到奇怪了。如果是夏侯惇這類好戰分子說出這種話很正常,但從高順上次對追擊董卓所作的籌謀來看,他雖身為武將,但性格卻不失冷靜,且有一定的機謀。郭嘉表示出兵的名份不夠,那就是不讚同自己攻打徐州的想法,原本曹操認為高順也會婉轉地表示反對,沒想到對方竟然做出了如是的回答。

“這點理由肯定不夠。”高順無視眾人投來的疑惑目光,頓了頓之後繼續說道,“然而末將認為,天之道,弱肉強食是也!”

“好一個天道弱肉強食!”曹操聽罷,撫掌大笑道,“的確,若我能攻下徐州,據兗、徐二州之地,養十萬精兵,即使天下非議紛紜,又能奈我何!”

“主公,陶謙雖身為文士,但卻也非完全不通兵略之人,其麾下丹陽兵,也堪稱一方之精銳。屆時其據城而守,以我軍現在的兵力,未必就能攻克徐州。”荀彧略一皺眉,便給曹操潑了盆冷水,“再說我軍若欲攻下徐州,則大軍必然盡出,而兗州空虛矣。如有敵趁我不備,攻我後方,屆時回救難矣。若失兗州,則我軍成無根之萍,隨時有徹底覆滅之危。”

荀彧不愧是被曹操成為王佐之才的牛人,對於荀彧說的這一番話,高順佩服得五體投地。曆史上曹操雖然傾全力攻打徐州,可最終還是未能競功,反而便宜了劉備這個家夥坐享其成,平白就得了一個徐州牧。而呂布則趁曹操後方空虛,乘機占領了兗州的大部分城池,差點使曹操陷入了進退兩難的險境。

“文若所言有理,依吾之見,當下我們應當還是以養精蓄銳為主。待過得數年,我軍兵勢更為強盛之時,再逐鹿於中原,揮兵徐州,則勝算可期也。”程昱也提出了自己的意見,和荀彧的大體相同。

曹操是一個善於聽取手下意見的人,但同時又是一個固執的人,可以說有時候他就是這麼一個矛盾體,明明知道手下謀士說的都是對的,可偏偏想按照自己的想法博上一回。

“主公,幾位先生所言固然在理……然而主公若以數年光景養精蓄銳,陶謙就不會那樣做了麼?屆時我軍變強,敵軍亦然,那麼與現在的形勢又有什麼區別?”見曹操陷入了沉默,高順插口說道,“陶謙所峙者,唯丹陽兵也。非順自誇,順所統之陷陣營,其戰力絕對在丹陽兵之上。我軍之中,除去陷陣營,其餘諸軍也皆為驍勇。而徐州軍中,丹陽兵以外皆為烏合之眾,不足懼也。主公麾下良將甚多,元讓、妙才、子龍、子孝、公耀(徐榮字,杜撰)皆為大將之才,而陶謙帳下則未聞有良將也。是以若主公欲攻徐州,順認為必一鼓而克之也。”

高順這一段長篇大論,一來是為了討好曹操,順著他的心思說,二來也不乏渴求戰爭的意思。高順是武將,此時是亂世。亂世之中武將何以建功,唯戰場殺敵耳。高順自打穿越到這個時代起,心中率先所求者,無不是功名二字。因此高順當然希望曹操能夠發動戰爭,好讓他有越來越多的表現機會。若真要憋個幾年才能打仗,那非得把功名心甚強的高順給憋壞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