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說自己大可以根據自己所知的曆史按部就班地走下去,到被曹操俘虜的時候一句投降了事。可那終究是十幾年後才會發生的事了,到那時自己都超過三十歲了,怎麼說都是浪費了一段大好青春,高順並不想變成那樣的結果。
想要有所改變,高順隻有等待機會,畢竟自己現在隻是並州軍中的一個都伯,雖然武藝尚可,但在當前天下還沒完全大亂的時候,恐怕無論到哪都不會太受重視,至少和與原本的待遇不會相差太多。按照高順的設想,呂布斬殺丁原是一個再好不過的時機,丁原一死,並州軍肯定或多或少地有所騷亂,屆時自己趁亂離開便是。而自己另投他主理由更是充分,隻要表明自己不願降董,不屑於呂布這種弑父之徒為伍便可。到時自己不但不會落下什麼罵名,說不定還會造成一個光明磊落、正氣凜然的形象呢。
距離董卓入京、丁原被殺估計也就隻剩下一兩年的光景。等到董卓暴政,天下大亂在即,各方有野心的諸侯一定會磨拳霍霍,準備大展鴻圖一番。此正是他們求才若渴之刻,巴不得天下英雄一股腦地來報效自己。彼時自己投奔其他諸侯,絕對能受到一定程度的禮待,決不愁找不到一個明主。
高順的第一選擇當然還是曹操曹孟德,然後是江東孫堅孫文台。他相信加上自己的介入,在熟知原本曆史走向的情況下能盡量保證孫堅不死於亂箭之下。隻要孫堅不死,那麼孫氏所能擁有的實力絕對比原來的曆史上還要雄厚數倍不止。至於劉備,高順可從沒產生過陪他一起顛沛流離二十年的想法。
鬥轉星移,時光流逝,一年的時間很快過去。漢中平六年,漢帝劉宏薨,諡孝靈皇帝,其長子劉辯即位。與此同時,大將軍何進召董卓與丁原領兵進京誅除宦官,但卻被張讓等人先發製人,將何進殺害於宮室之內。
何進被殺後,曹操、袁紹立即提兵殺入皇宮,盡誅宦官。暴亂之中張讓、段珪攜劉辯與陳留王劉協出逃,在半路上追兵趕至,誅殺二人後擁護皇帝和陳留王回京。而董卓所率領的西涼軍恰逢其會,在洛陽城外的北邙山上遇到皇帝車駕,並趁勢與其一同進入了洛陽。
進入洛陽之後,董卓吞並了原屬於何進的部曲,一時之間聲勢無二。為了進一步鞏固自己的威望,董卓聽從李儒的建議,在朝中妄言廢立之事,聲稱當今天子“懦弱而無威儀,不可奉宗廟社稷”,而陳留王“聰明好學,可承大位”。其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而見到董卓如此目無綱紀、欺君罔上,晚到洛陽兩天的丁原自然是怒不可遏,在朝堂之上當場怒喝:“爾安敢發此狂言!妄議廢立之事,莫非欲行篡逆之舉耶?”當下兩人一拍兩散,隨即各領一軍在洛陽郊外廝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