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1

歌德的創作頂峰是詩劇

《浮士德》嗎?歌德出生於1749年8月28日的德國法蘭克福城。小時候家境很好,母親愛好文學,常給他講故事。外祖母在他4歲時送他一套表演浮士德故事的傀儡戲玩具,這些都使得歌德在童年時代就與浮士德等民間傳說結下了難解之緣。他不僅讀文學作品,欣賞藝術,學習擊劍和舞蹈,而且還喜歡四處搜集動植物標本。

後來,戰亂年代給了歌德機會去了解戲劇,他也對戲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後來就開始寫起劇本來。著作先後有《葛慈馮·伯裏欣根》、《親和力》、《詩和真》、《意大利遊記》等。

歌德創作的頂峰是《浮士德》。這部詩劇取材於16世紀的浮士德傳說。歌德從小就喜歡傳說中的主人公,長大後心裏就隱約有他的影子。歌德覺得有必要將浮士德全麵地展現出來。浮士德向往自由,認為最高的知識是最美的財產,然而他的追求卻被俗世所阻礙,他也就是在一次次的失敗中找到了生命的真諦。浮士德其實是文藝複興以來進步的知識分子的典型代表。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說是歌德本人。

《浮士德》的發表引起了許多人的震撼,它給人類帶來了寶貴的精神財富。《浮士德》的完成花了60年的時間,這時的歌德已耗盡了心血,不久後他就與世長辭了。

歌德的離去給德國乃至歐洲人民帶來了巨大的悲痛,人們也將永遠記住這位一生光輝燦爛的偉大詩人。

[我還想知道]

在《維廉·麥斯特的漫遊時代》裏,歌德描寫了一個烏托邦式的“教育區”,闡述了他要通過教育來改革社會的思想。歌德一生實踐了他在《浮士德》中寫下的“要每天每日去開拓生活和自由,然後才能在自由與生活中享受”的格言。

《哈姆萊特》是莎士比亞悲劇

作品的裏程碑嗎?莎士比亞小時候曾在當地“文法學校”讀書,學習拉丁文、希臘文、邏輯學、修辭學、曆史、聖經和古典文學等,這在莎士比亞後來寫的戲劇中都留有痕跡。在該校學習,為莎士比亞以後的創作打下了堅實的文化、文學基礎。

莎士比亞於1590年就開始為帕姆布羅克戲院寫劇本了。由於受當時社會環境的影響,莎士比亞的創作基調是樂觀的,因此,這一時期的作品以喜劇和曆史劇為主。

在莎士比亞所有的曆史劇中,最完美、最讓人念念不忘的是《理查三世》和《亨利四世》上、下篇。

《亨利四世》是莎士比亞曆史劇的代表作,以曆史劇與喜劇平分秋色而著稱,也為後來的曆史小說開創了先例。

《皆大歡喜》、《無事生非》和《第十二夜》是作者喜劇成熟時期的作品,也是莎士比亞現實主義喜劇創作的高峰。

1601~1608年是莎士比亞生活與創作都得到提高的時期。其中,《哈姆萊特》是莎士比亞品中的精品,是他悲劇作品的裏程碑。自《哈姆萊特》之後,莎士比亞創作了一係列經典悲劇,其中最有名的是“四大悲劇”。1608~1612年是莎士比亞創作的最後一個時期。莎士比亞後期的作品從風格上與前期作品迥然不同,它們把我們從陰暗愁慘的血腥的悲劇現實中,一下帶到陽光燦爛、春光明媚的充滿傳奇色彩的天地裏來。《暴風雨》是莎士比亞的收山之作,詩中要求給他“以自由”,讓他“重返故鄉”安度晚年。

[我還想知道]

莎士比亞一生創作了大量作品,共有2首長詩,4首雜詩,154首十四行詩和38個劇本。

莎士比亞逝世於17世紀初期,直到19世紀他才被人們稱為最偉大的劇作家、大文豪、大詩人。

巴爾紮克的創作頂峰是

《人間喜劇》嗎?1799年5月2日,巴爾紮克出生在法國的圖爾城裏。他於1816年11月考入大學法律係,由於他不願每天做那種機械重複單調的工作,再加上他早就有了對文學的興趣,於是,他毅然放棄坦途而選擇了文學創作,並下決心要成為垂功後世的作家。

從此以後,巴爾紮克就開始了艱苦的文學創作之路,由於他沒有同時代的那些浪漫主義的天資,他隻有依靠刻苦自學,獨群辟徑,終於成為一代現實主義大師。

巴爾紮克在開始創作時條件非常艱苦,每個月的生活費隻能維持基本生存。然而,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一個文學巨人開始了他的創作。首先是《克倫威爾》,但很不幸,這部作品失敗了。在這之後的10年裏,巴爾紮克的作品被他自己稱為“不折不扣的文學垃圾”,但這10年的練筆,卻給了他豐富的實踐。1829年,巴爾紮克的第一部以真實姓名署名發表的曆史長篇小說《舒昂黨人》出版了,並且博得了人們的讚揚。從此以後,巴爾紮克的現實主義藝術的道路走得一帆風順,佳作頻繁出現,巴爾紮克的創作也逐步走向成熟,直至《人間喜劇》的出現,巴爾紮克的創作達到了頂峰。

《人間喜劇》集合了90多部小說,自成一體,又彼此相連;從政治、經濟、文化、道德、家庭、愛情、婚姻等各個方麵反映了從波旁王朝複辟到七月王朝這20多年裏的法國社會的風俗史。

[我還想知道]

巴爾紮克在1830~1831年這兩年裏平均每天寫16頁的書,由此可見他的創作速度是驚人的。巴爾紮克去世不久,他的夫人便把他生前精心保存的手稿全部成箱地拍賣了,各種珍貴的收藏品也散失殆盡。

《複活》是托爾斯泰的世界觀

發生激變時創作出來的嗎?托爾斯泰出身在一個伯爵家族裏。他從小就顯露出良好的藝術素養。他善於編各種謎語,喜歡朗誦和畫畫。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心中所描繪的圖畫有了壯麗的色彩,然而他父親意外地死去了,隨後他由遠方姑媽撫養。姑媽對他的母愛給了他一生的影響。他喜歡田園風光,並在其中領悟到了博愛。年輕的托爾斯泰注意各方麵的修養,如道德、文學等。姑媽窺見了他的文學天賦,便勸他動筆寫作。後來他真的在一種不可言狀的寫作衝動下,寫了數部佳作。這些佳作有《哥薩克》、《童年》等。托爾斯泰從1863年開始創作《戰爭與和平》。這是一部以曆史為主題的作品,作者用曆史資料、親身經曆和智慧釀造了成功,它使托爾斯泰贏得了世界的聲譽。後來在當時社會背景的影響下,托爾斯泰將注意由以曆史為題材的創作轉移到了以探討現代生活為主要內容的創作上來,因此有了《安娜·卡列尼娜》的誕生。

到了80年代,托爾斯泰的世界觀發生了激變,他不願做貴族,寧願成為平民。因此一方麵他的創作也以平民的悲慘生活為主題。《複活》就是這種作品。另一方麵他與妻子產生了尖銳的矛盾,最後的30年裏他過著矛盾而痛苦的生活,直至他客逝他鄉。

[我還想知道]

《戰爭與和平》以1812年俄國反對拿破侖入侵的衛國戰爭為中心,前後反映了1805~1820年俄國一係列重大的曆史事件。

《童年》是托爾斯泰的處女作。在這部作品裏充分顯露出他卓越的創作才華。《童年》的發表令他興奮得喘不過氣來,同時也得到了姑媽的讚賞和鼓勵,從此他的創作一瀉千裏。有《襲擊》、《伐木》、《少年》等。

雨果創作的《巴黎聖母院》被譽

為法國文壇上裏程碑式的傑作嗎?雨果生於1802年2月26日,剛出生時,整個身軀不足一把餐刀長。人們都以為他活不了,但他奇跡般地頑強地活了下來,而且成為一代藝術驕子。

雨果從小就喜愛看書,而且富於幻想。在書上他知道了盧梭、伏爾泰、狄德羅等人的思想。後來他被送到了學塾。當時法國流行詩歌熱,雨果也成了一個小詩迷,他不僅能欣賞,而且會寫。不但這樣,他還暗下決心要成為一個詩人,而且開始朝著目標努力,1817年,他的《讀書樂》獲獎,緊接著是他的處女作《布格·雅加爾》。後來由於社會環境的變化,使雨果的思想有了轉變,他不再信仰王權而支持民主。他寫出了劇本《歐那尼》,劇中體現了他強烈的反封建的民主主義思想,又過了幾個月,為了讚美“七月革命”,雨果創作了法國文壇上裏程碑式的傑作——《巴黎聖母院》。

後來由於雨果的一係列的主張民主共和的行動引禍上身,他不得不到處流亡。然而,就是這些流亡經曆和雨果的愛國思想使他成就了巨著《悲慘世界》。

1870年,雨果又回到祖國,並於1871年參加了巴黎公社起義,營救公社會員,結果以失敗告終。

雨果於1872年完成了最後一部小說《九三年》。

1885年5月22日,這是一個沉痛的日子,作為人道主義的先行者、和平戰士的雨果先生與世長辭了。整個法國和歐洲都為他落淚。

[我還想知道]

《巴黎聖母院》暴露和控訴了封建貴族和反動僧侶慘無人道、虛偽卑鄙的醜惡本質,描寫和歌頌了平民百姓善良互助的可貴品格和反抗精神。

《悲慘世界》再現了巴黎人民的悲慘生活,謳歌了巴黎人民的革命鬥爭。

魯迅是為了救國而棄醫從文的嗎?

魯迅出生的年月正處於清朝統治即將瓦解的時期,此時中國正醞釀著新舊時代的交替。在魯迅童年時代,保姆長媽媽給他講了許多稀奇怪異的故事,這對魯迅的影響很深遠。轉眼間到了少年,由於長輩的教誨,魯迅就已經博覽群書了。這對後來的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魯迅12歲時,他的家庭有了變故。小魯迅由此更深刻地認識了這個社會。後來,小魯迅就擔起了家庭重擔,也就是這段經曆使魯迅萌發了當醫生的想法。後來他果然在青年時代去日本仙台醫學院學習了。學成歸來後看到麻木的失去尊嚴的同胞感到很悲痛,他立刻意識到醫治同胞的精神比醫治身體更加重要,於是他選擇了文學作為武器。他先是辦《新生》雜誌,後陸續寫了許多篇論文有關生物進化論的等。後來在錢玄同的引導下加入了《新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