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上不能滑冰是因為玻璃上
沒有潤滑物質嗎?住在北方的人,冬天可以去滑冰,可是住在南方的人,卻享受不到這種有益的運動。恐怕有人會這樣建議:能不能用玻璃來造一個滑冰場,玻璃不是跟冰一樣的光滑嗎?
可是,這個建議是辦不到的,因為在玻璃上是滑不起來的。那麼在冰上為什麼能滑冰呢?要明白其中的道理讓我們先來做一個實驗吧:在冰上輕輕的推杯子,杯子就會迅速的滑向前,可是在玻璃上卻滑不遠,總覺得杯子和玻璃像粘牢了一樣。如果在杯子底下塗上一層油,再在玻璃上滑,就覺得潤滑多了。那是不是冰上也有潤滑油呢?有的,可是冰上的潤滑油就是水。
在滑冰時,冰與冰鞋上的冰刀相接觸的地方,因受到冰刀的壓力,冰的融點暫時下降,並且冰刀滑行時與冰激烈的摩擦而產生了熱,使表麵的冰融化為一層薄薄的水,這層水就起著潤滑作用。可是玻璃在平常的溫度下是不會融化的,因此,玻璃就不能像冰一樣的給人們進行滑冰運動。
[我還想知道]
水刀就是將普通的水加壓,使其從口徑隻有02毫米的噴嘴中,以每秒800~1000米速度噴出來的水射流。它可以切割硬軟質材料,若在水中加入細沙,加沙射流就能切割任何硬質材料。
南京大地水射流公司研製的國產水刀——超高壓數控萬能水切割機。它能切割40毫米厚的鋼板,50毫米厚的大理石板,以及花崗石、橡膠等各種軟硬材料。
變色鏡能變色是因為鏡片中
參有銀、鹵素和銅嗎?在炎熱的夏季或寒冷的冬季,人們都願意帶上可以變色的眼鏡。那麼,變色鏡是怎樣變化的呢?
變色鏡是用一種叫“光致變色”的玻璃製成的。其實製作工藝並不複雜,隻要在普通玻璃的原料中增加一些銀和鹵素的化合物及一些少量的銅,就能製造出光學變色玻璃,當光照在鏡片上時,鹵化銀就分解為銀原子和鹵素。鹵素無色,銀原子有色,它使鏡片慢慢變暗,而且光線越強,銀原子分離越多,鏡片顏色就越暗。當光線變弱時,氧化銅又會使銀和鹵素還原成鹵化銀,於是,鏡片又重新變得透明了。
[我還想知道]
飄浮在空氣中的煙塵小顆粒含有不同的化學物質,這些物質對人眼具有非常強烈的刺激作用,因此,人迷眼睛時,就會流出眼淚將其衝走。
眼睛疲勞時應多看綠樹,因為綠色植物不僅可以吸收陽光中對眼睛有害的紫外線,而且它反射的光線不刺激眼睛,會使眼睛感到清爽、舒服。
登山隊員戴墨鏡是為了保護眼睛嗎?
每當我們在電視上看到關於正在登山隊員的報導時,都看不到他們的眼睛,因為被墨鏡擋住了。那麼,為什麼登山隊員要戴墨鏡呢?原來,墨鏡是保護登山運動員眼睛必不可少的器具。他們攀登的大都是四五千米以上的高山,那裏空氣薄、灰塵少、光照強烈。另外,山坡和頂峰上都積聚著厚厚的白雪,對陽光有強烈的反射作用。我們知道,陽光越強烈,它裏邊的紅外線和紫外線的含量就越多,如果直接照射到眼睛的視網膜上,會灼傷視角細胞,甚至造成失明。登山運動員戴的墨鏡,鏡片玻璃裏含有能吸收紅外線和紫外線的化學藥物氧化鐵和氧化鈷,這兩種化合物加入玻璃原料,成為專門製造登山運動員用的墨鏡的特種玻璃。
[我還想知道]
世界上最大的冰山是1956年11月12日美國破冰船“冰川”號發現的。冰川位於南太平洋斯科特島以西240千米處,它長335千米,寬97千米,麵積31000平方千米,比歐洲的比利時王國還大。
1912年4月4日晚11時40分,巨型客輪“泰坦尼克”號在紐芬蘭島東南海麵上同冰山相撞沉沒。這一帶正是世界海上航線中受到冰山威脅最大的海域。
兩個相同的噪音因相位相反
而相互抵消嗎?近年來,國外有些科學工作者,受到我國中醫“以毒攻毒”治病原理的啟發,設想出一種用噪音消除噪音的方法。
噪音產生於物體的振動,機器又是震動發聲的元凶。聲波有一個很重要的特性,那就是兩束聲波的頻率和振幅都相同,而相位卻相反的話,那麼在一定的“區域”裏,它們相互作用,就會使空氣振動停止、聲音消失。這就是聲波的幹涉現象,在國外某些噪音很大的工廠裏,科技人員已經利用上述原理,在噪音與反噪音間互相作用的地段,製造成了一塊“鬧中取靜”的安全地帶,盡管四周一片喧嘩和嘈雜,但在這一小塊地方卻是寂靜無聲。利用噪音消除噪音的技術,在製服城市噪音方麵已經嶄露頭角,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一個整潔、安靜的城市,將給我們帶來溫馨和健康。
[我還想知道]
聲音種類很多,有的聲音使人心曠神怡,有的使人心煩意亂。我們將使人煩躁的、不需要的聲音都叫噪音。
噪音嚴重危害人體健康。人們如果長期受強噪音刺激,會引起聽覺衰退,甚至耳聾;還會引起心血管係統和消化係統疾病,如頭痛、頭暈、耳鳴、心悸、記憶力減弱、失眠或嗜睡、全身無力等,嚴重者,可以產生精神錯亂。
乒乓球拍有正反膠麵是為
滿足不同的打法嗎?為了滿足乒乓球運動員不同打法的需求,乒乓球拍的正反麵都設有膠麵。
對擅長近台快攻的乒乓球運動員來說,最適合用正貼膠皮的海綿球拍,膠皮的膠粒朝外,膠皮與乒乓球的接觸麵小,球在膠粒麵上停留時間短,反彈擊球速度快,有利於加快進攻速度。
善於拉弧圈球和削球的運動員,都選擇反貼球拍。因為膠粒朝裏的球拍,膠皮和海綿層之間多一層膠粒,膠粒之間有空隙,當球拍與球接觸時,膠皮表麵會向裏凹,和球的接觸麵加大摩擦力也大了。運動員正是依靠拍表麵的“粘”性和較大的摩擦力,使上旋的弧圈球,下旋的削球旋轉得更厲害。
[我還想知道]
1890年,海厄特把焦木素、樟腦和乙醇混合在一起,發明出了廉價的“象牙球”,最終發展成今天的乒乓球。
在乒乓球沒有發明之前,南美的印第安人就在玩一種類似乒乓球運動的遊戲。他們用天然橡膠製成彈性很好的實習球,用手打來打去。
電影院的“優座”不在中間是因為
偏座視覺更柔和、畫麵更清晰嗎?銀幕上出現的清晰畫麵是放映機上的膠片通過光的作用形成的。而眼睛的感光功能是由視細胞來完成的。我們坐在電影院中間看電影,當強烈的電光照射在雪白的銀幕上時,立刻產生一部分電光的反射。而反射時的光路與入射的光路成逆行。由於長時間的反光照射,我們的眼睛就感到發酸、脹痛,同時影像的真實感也會受到一定的影響。長期受這種反光的刺激,能使人們視力減退,造成眼病。如果座位稍偏一些,這樣的光線柔和,視覺中的畫麵會更加清晰。同時偏座離門窗、過道較近,空氣流通快。據有關的科技人員測定,凡是能避開電光反射光路的座位都為“優座”,即使偏離垂直線60度左右的座位,也應屬於“優座”的範圍。
[我還想知道]
電影是法國的留米哀兄弟在1895年發明的。那年3月他們在法國工業協會宣傳他們的發明,並且放映了他們自己拍攝的工人下班時走出大門的鏡頭——《放工》,這是世界上第一部影響片。
美國商人雍鬆於1896年(光緒二十二年)首次來上海福建路唐家弄的徐園放映法、美拍攝的短片,如《俄國皇帝遊曆法京巴黎府》等。從此,電影響傳入中國。
鄉音難改是大腦結構和機能
未及時得到改變所致嗎?現代腦神經科學研究結果表明,大腦的結構和機能都是在環境的影響下逐漸完善的。兒童時期是學習語音的關鍵時期。如果這一時期不重視學習漢語拚音,從小聽方言、講方言,十幾歲以後鄉音就不易改,有的甚至一輩子也學不成標準的普通話。因此,要大力在幼兒園、小學、中學中推廣普通話,並盡快做到在教學、會議、農村廣播等各種場合推廣普通話,人人講普通話。隻要我們一代一代堅持下去,南腔北調就會逐漸消失。
通常,年輕人記憶力比較好,因為年輕時腦細胞的生命力強而靈敏,條件反射容易建立和鞏固;老年人的腦子機能有所減退,就比年輕人相對要健忘些。這樣看來,少年兒童更要珍惜大好光陰,既要發揮機械記憶的優勢,也要力求把所學知識弄懂弄通,積極發展意義記憶,使自己更早地成為國家有用之才。
[我還想知道]
人總是要死的。人死之後,他通過千辛萬苦學來的知識也就跟著消失了,他從長期實踐中積累的經驗和才能也隨之埋葬了。就因為這,我們常常將偉大的科學家、文學家、藝術家、政治家、軍事家的逝世,看作是人類的巨大損失。
韓國昔日有一個姓金的神童,1967年4歲時就到大學當旁聽生,當時的智商為210,曾被《吉尼斯世界紀錄大全》稱之為“世界智商最高的兒童”。然而,由於缺乏正確的培養,他到16歲才考大學,在2763名合格者中,列2420位,如今也是個普通勞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