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8
艾冒爾人之謎
在非洲東部的肯尼亞共和國的圖爾卡納湖東南岸,居住著一個神秘而又古老的原始部落,這個部落人數極少,總共隻有幾百人,恐怕是世界上人數最少的種族了。這個部落自稱為“艾冒爾”。
艾冒爾人自古至今一直以捕魚和狩獵為生,平日吃的是野獸的肉和魚,尤其愛吃妒魚、鱷魚和烏龜等。他們身體健康,肌肉發達,精力充沛。為什麼艾冒爾人的身體會如此健壯?這是令人迷惑不解的一個謎。
另一個困惑著人們的問題是,至今不知艾冒爾人的祖先源於何地。
1968年,考古學家在圖爾卡納湖東麵的庫彼弗拉發掘出一些礫石打製的石器,其地質年代經測定為距今26萬年左右,這是迄今所知最早的石器。1972年8月,在這一層次之下355米處,又發掘出一個顱骨化石,可惜已破裂為150多塊碎片,經複原後,除顱骨基底部之外大部完好,按登記號碼稱之為“KNM-ER1470號頭骨”,經測定這是290萬年前的早期猿人的頭骨。同時還發現了一些腿骨。1973年又發現了同一類型的頭骨碎片及一塊下頜骨。以後又陸續發現了一些人類化石。許多學者根據上述重大考古發現推斷,東非是人類的發源地之一。也就是說,今天艾冒爾人生活的地區,在二三百萬年前,曾經是早期猿人生活、繁殖的地區。這種早期猿人是不是艾冒爾人的祖先呢?這個謎是關係著人類的起源以及非洲遠古文明曆史真相的一個重大問題,因此引起了國際學術界的高度重視。目前,很多學者正在對此進行探索和研究。埃特魯斯坎人之謎
早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埃特魯斯坎人在意大利亞平寧半島定居後,他們最初的活動區域是在現今意大利的北部。公元前8世紀中葉,埃特魯斯坎人已度過艱難困苦的創業階段,開始進入繁榮時期。他們在意大利北部建立了伏拉特雷、塔爾奎尼、克盧蘇姆等12座城市,並開始通過海外貿易與希臘以及西亞和北非的一些國家建立聯係。公元前6世紀時,埃特魯斯坎人所在地區的社會繁榮達到了高峰。他們以意大利北部的托斯卡納地區為中心,積極向半島的中部和西部擴張,不僅征服了羅馬城,而且占據了科西嘉島。在這個時期內,埃特魯斯坎人與希臘人和北非的迦太基人之間的文化、經濟交往非常頻繁。而希臘文明的積極影響,無疑是促進埃特魯斯坎人社會繁榮的一個重要因素。
後世的人們當然想從埃特魯斯坎人遺留下的文字裏,直接領略這個民族在繁榮期所創造的文化奇觀。但遺憾的是,他們的文字僅存於一些碑文之中。可這些碑文經考古學家和語言學家考證,雖有一些字母與希臘字母相近,但基本語體卻不屬於印歐語係,並且沒有其他已知的古代語言能與之進行類比,因此至今無人能夠釋讀。唯一讓人感到慶幸的是,從埃特魯斯坎人遺留下的一些墓葬物中,我們還可以窺見這個古代民族文明成就的光彩。
從1831年和1836年分別在科內托和塞爾維特裏發掘的兩處墓葬中,人們看到了一個可與古埃及、古希臘的奇珍異寶相媲美的藝術世界。在大量的工藝品當中,製作精美、造型奇特的彩色陶瓶最令人稱絕。其顏色有紅、黃、藍、灰、褐、黑、白多種,色調凝重,配色和諧。畫麵線條的運用十分活潑自如,構圖的整體安排也很精心講究。在表現的題材上更是不拘一格,從美麗端莊的女祭司、體魄強健的狩獵人。奔跑跳躍的青年男女,到各種樹木、花草、飛鳥和野獸,應有盡有。這些精美的工藝品,不僅說明埃特魯斯坎人在公元前5世紀前後已在陶瓶製作方麵達到了極高水平,而且也展現出其社會生活的一些側麵。如在科內托的一個墓穴中發現的一個兩耳細頸酒罐上,就以繪畫形式出色地表現了一次體育盛會的情景。
埃特魯斯坎人的社會生活十分豐富。他們喜愛體育、音樂、舞蹈、習武、狩獵,還經常舉行盛宴和大規模的慶祝集會,具有豪爽、奔放、勇猛、熱情的民族性格。埃特魯斯坎人對婦女是十分尊重的,婦女與男人在社會地位上是平等的。
埃特魯斯坎文化,對以後在意大利半島上產生的古羅馬文化發生了廣泛、深遠的影響。
埃特魯斯坎人在經曆了長期的繁榮後,是如何衰落的呢?多數史學家認為,公元前4世紀原居住在多瑙河上遊地區的克爾特人侵入意大利北部,致使埃特魯斯坎人失去了他們在意大利半島上的領地而趨於衰落。還有的史學家認為,埃特魯斯坎人統治的區域範圍很大但治理不善,他們對所征服地區居民的壓迫政策導致當地民眾起義,這是埃特魯斯坎人衰落的原因。
但更讓史學家們感到困惑的是:埃特魯斯坎人究竟從何處而來?這是一個多少年以來人們一直爭論不休,但誰也說不清楚的問題。
古希臘史學家希羅多德曾在他的著作《曆史》中提出,埃特魯斯坎人來自小亞細亞的呂底亞一帶(今土耳其阿納托利亞地區)。他認為,這些小亞細亞的居民因遭到大饑荒而不得不出外謀生,後經地中海到達了意大利北部的翁布利亞,並在那裏定居下來。
公元1世紀,希臘的另一位史學家狄奧尼斯奧斯提出了與希羅多德完全不同的看法。他認為埃特魯斯坎人不是從意大利半島以外的什麼地方遷移過來的,而是在意大利半島的本土成長和發展起來的。換句話說,埃特魯斯坎人就是意大利最早的土著居民。
18世紀,又有一部分學者提出了第三種意見。他們認為埃特魯斯坎人是從中歐地區向南越過阿爾卑斯山進入意大利定居的。
以上這三種關於埃特魯斯坎人來源問題的觀點,時至今日也還是各有各的一批擁護者。但似乎較多的學者傾向於希羅多德的傳統解釋,即認為埃特魯斯坎人來自小亞細亞半島。埃特魯斯坎人究竟來自哪裏?紮賚諾爾人之謎
紮賚諾爾位於內蒙古滿洲裏市以東、海拉爾市以西。從1927年開始,在紮賚諾爾的地下陸續發掘出多處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1933年,顧振權首先發現了一個人頭骨,日本古人類學家遠藤隆次將其命名為“紮賚諾爾人”。1943年日本考古學家嘉納金小郎發現了第二號人頭骨,1944年我國考古學家裴文中又發現了第三號人頭骨。1973年以後,又連續發現了12個人頭骨和完整的猛獁象骨架等。同時還發現了箭頭、圓頭刮削器、石葉、石片、石核,以及野牛、馬、鹿、羚羊等化石。經科學測定,距今約11000多年前,就已經有人類在這一帶勞動、生息、繁衍。但有些學者認為,由於發掘時的地層混亂,具體年代尚待進一步研究,可能屬於中石器時代。
經過對紮賚諾爾人頭像的複原,我們可以大略地窺見他們頭部的形態:顴骨突出,門齒呈鏟狀,眉弓粗壯……這是典型的原始黃種人的特征。
原始紮賚諾爾人在石器的製造和加工方麵有了較大的進步,已具有較高的勞動技巧和活動能力。他們改善了打擊、琢刻、壓削和修理石器的方法,因而製造出的石器更加多樣,也更加精細美觀,對稱均勻,鋒利適用。特別重要的是他們已學會製造複合工具和複合武器:在木棒上裝上石矛頭而製成的矛,裝上木棒的魚叉,裝上木柄的石斧,等等。他們尤其善於把精製的石片嵌入骨柄中,製成帶骨柄的刀或鋸,適於剝削獸皮或樹皮。他們懂得利用骨針和骨錐,把獸皮縫製成衣服,不再完全赤身裸體了。製陶術的發明,是紮賚諾爾人處於新石器時代的重要標誌之一。他們把一團黏土做成陶坯,然後再用火燒製成陶器。陶器的出現便於儲存液體,並且使他們有了煮熟食物的器具,是他們生活中一大進步。
紮賚諾爾人究竟是從哪裏來的?
許多學者都認為,細石器文化起源於貝加爾湖邊,由於天氣變冷而向南傳播,因此紮賚諾爾人是從貝加爾湖邊遷移來的。但也有不少學者對此種說法持懷疑和否定態度,他們認為紮賚諾爾人是從我國南方遷移去的。究竟孰是孰非?巴士克人之謎
巴士克人居住在西班牙的東北部和法國的西南部,民族自尊心極強。這個民族的人相貌自成一格,身材中等,麵孔狹長,鼻子挺拔;膚色帶黑,卻沒有同一地區的法國人和西班牙人那樣黑;語言更獨特,是現代歐洲唯一不屬於印歐語係的語言。巴士克語的起源至今仍叫語言學家們迷惑不解,而有關起源的種種說法中,最異想天開的莫如宣稱那是上帝的語言了。
對巴士克人的語彙細加研究,便會發覺大部分語彙和任何已知的語言毫不相似。巴士克語非常難學,外人很少能夠通曉其複雜的語法。巴士克語方言非常多,官方承認的就有8種,而次方言有25種之多。一村甚至一屋之遙,就有不同的語彙和方言。這種語言複雜的程度,有一個十分流行的傳說可作最生動的注腳,魔王有一次遷到巴士克人所在的地方,居住了7年還是不得不離開。因為他隻能學會“是”和“否”兩個字。
19世紀以來,科學家、語言學家和考古學家提出了種種說法試圖解開巴士克之謎,卻莫衷一是。最普遍的幾種說法是:古代伊比利亞人或克爾特伊比利亞人,北非柏帕爾人以及前蘇聯黑海與裏海之間高加索地區各民族可能與巴士克人有血緣關係。
因為巴士克語與高加索地區的語言有些相似,所以據說兩者有聯係。19世紀初,這種說法似乎有了證據,當時考古學家在法國巴士克人居住的地區發掘到高加索人種的顱骨。但這項可證明巴士克人與高加索人有關的發現如同曇花一現,隨即便發現不確,因為在19世紀60年代,法國考古學家布洛卡博士在西班牙巴士克人居住的地區發現另一個顱骨,卻是古代歐洲人種的。
布洛卡發現的顱骨,其形狀與現代巴士克人的差別很大,兩者之間並無密切的聯係。不過,他的發現可以認為巴士克人是歐洲一個原有民族的後裔,那個民族可能就是伊比利半島的原居民。
1936年,在烏爾提亞加洞穴裏發現了兩種舊石器晚期的人類顱骨。一種和布洛卡博士以前發現的相同;另一種則與現代巴士克人的顱骨極為相似。這是迄今最有力的證據,證明巴士克人是這個地方舊石器時代晚期居民的後裔,也首次說明巴士克人或許是巴士克地區的土生人。
雖然有這些證據,巴士克人和他們的語言無疑還將不斷引起種種揣測。正像巴士克曆史學家奧伊納提所說的那樣:“這個民族本身的發展史及其與其他民族的關係史很難下筆,因為沒有任何古代文獻記載這些事跡。”安達曼群島人來自哪裏
在孟加拉灣東海上的安達曼群島,居住著一個古老奇特、與外界隔絕的神秘民族,目前他們的人數隻有500人左右,瀕臨滅絕的邊緣。
這個民族的人麵部闊,鼻梁直,皮膚顏色像煤炭一樣黑,或呈稍帶微紅的茶色,頭發黑短而略鬈曲。他們身材較矮小,成年男子一般身高為14米,最高者不超過16米,成年女子的身材更矮小。從人種學方麵來考察,關於這個民族的起源問題,學術界的看法不一,目前尚難加定論。
有些學者認為,這個民族起源於史前時期,是遠古內格裏托人的後裔;有些學者不同意上述論斷,他們認為,這個民族起源於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尼羅格人種(尼羅格是人種學上的名稱,意思是黑色人種);有些學者認為,這個民族與居住在非洲剛果和安哥拉密林中的俾格米人是同類人種,同屬世界上最矮小的人種。但若真是俾格米人種,那麼在遠古時代,他們是怎樣從非常遙遠的非洲來到亞洲的呢?這是令考古學家和人種學家們迷惑不解的問題。並且以上種種看法是否真實可靠?至今也難以肯定,還有待於考古學家和人種學家們深入探索和研究。
這個民族目前仍處於原始社會氏族製階段,有些學者把他們稱為“石器時代的殘存者”。他們無論男女老少,幾乎全是赤身裸體,雙足無履,隻有一部分成年人才在肚臍眼下三四寸處束一塊極狹長的獸皮以遮羞,或把樹葉串起來係在腰圍,有些成年的婦女下身著草裙(全用野草編織成的)。他們主要使用木棍和石器工具,石器的加工除了用打擊或琢削的方法之外,還有壓削、磨光、鑽孔等等方法,另外,他們還能製造出精確適用的具有鋒利刃口的石器和骨器工具,器形多樣,精巧美觀。
除了骨器和角製工具的大量使用,同時還有複合工具和複合武器。所謂複合工具和複合武器,就是用兩種不同質地的材料製成的工具或武器,例如在木棒上裝上石製的矛頭,在木柄上鑲嵌石斧等。他們使用的弓箭,箭頭也是細小的石器。弓箭和各種複合工具、複合武器的製造和廣泛使用,這是他們技術發展中的重要進步。他們在熱帶叢林中和海上進行狩獵,並采集野生植物的果實。他們狩獵的武器主要是弓箭和長矛,狩獵的方法多種多樣。他們具有高超的射擊和刺殺本領。
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的氏族,是他們社會的基本細胞。氏族成員共同居住、共同勞動。在氏族內部,除個人日常使用的工具之外,所有生產資料都為集體所有,生產和消費都建立在嚴格的集體原則上。全體成員的集會(氏族議事會)是最高權力機關,一切重要的事都由氏族議事會討論決定。以男子為中心,血統關係按父係計算。氏族的首領由年長的男子擔任,受到高度尊敬。氏族成員有相互援助的義務,在同一氏族內的成員受到外族人傷害時,全氏族人要幫助複仇。每人在氏族有自己的名稱,有共同的宗教信仰,共同的墓地。部落之間有比較明確的領域,並且以統一的方言和宗教觀念相聯係,每個部落都有部落的酋長。各氏族首領組成部落議事會,一切重要的問題由部落議事會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