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溝通要講究方式與技巧(1)(1 / 3)

在工作和生活中,溝通無處不在。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溝通決定著一個人說話辦事的成敗。一個人要想在工作和生活中暢通無阻,不掌握一定的溝通方法與技巧是不行的。溝通無定法,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因事而異,才能使溝通順暢。

選擇適當的說話時機

與人溝通時,要選擇好時機。在適當的時機說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選擇適當的說話時機,是達到溝通目的的重要手段之一。選擇接受者時間充分、心情舒暢的時候進行溝通,比時間倉促、情緒低迷時,效果要好得多。

例如,在家庭生活中,與孩子交流宜早不宜遲。但是具體問題要具體分析,如果不是很急,非馬上談不可的事,還是應該選擇一個恰當的談話時機。這樣的情形不外乎兩種,一是事件需要調查,情況尚不明朗,原因還不清楚;二是孩子心理準備不足。後者更重要。遲一點找他,可以讓他先想一想。在他情緒不穩定時,與他談話效果肯定不好。比如孩子考試失常,成績一出來,你就馬上找他,無論怎麼談,都會事倍功半。等到他自己前後比較,自我反思後,情緒穩定下來了,希望和你談談的時候,你再與他談話,那氣氛和效果都會比較好。從時間上來說,生理規律告訴我們,下午5~7點是生理活動最低點,迫切需要補充營養,恢複體力。所以,孩子放學回家剛放下書包時是不易談嚴肅的話題的,因為一天下來的疲勞使人難以集中注意力,也不好控製自己的情緒。晚飯過後,心情逐漸開朗,這是與孩子分享家庭幸福、進行溝通的比較好的時機。

這樣的道理同樣適用於職場當中。例如,你想要與領導進行溝通,讓領導采納你的意見,就要選擇好的時機。上午十點左右,領導可能剛剛處理完清晨的業務,有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同時正在進行本周的工作安排,你適時地以委婉方式提出你的意見,會比較容易引起領導的思考和重視。還有一個較好的時間段是在午休結束後的半個小時裏,此時領導經過短暫的休息,可能會有更好的體力和精力,比較容易聽取別人的建議。

提出想法時,選擇時機特別重要。如果不得不先提出想法,也要在整個氣氛非常融洽的時候提出。

剛剛擔任了經理的王先生,經過市場調查和同行論證,製定了一份擴大銷售業務、搶占外地市場的計劃書。但實施這份計劃,需要比較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投入。王經理明白,像這樣的提案,按照公司運營的情況來看,恐怕難以通過,要想使計劃得以通過,必須講究策略。一天,王經理借著總經理出差歸來的機會,提出要為老總接風洗塵,並特地安排在一家老總從未到過的風味小店就餐,並且帶上了參加過市場調查的業務人員。老總吃得很滿意,連連誇獎李經理安排得好,既省錢又有特色。李經理看時機已到,就將自己製定的計劃書交給老總看,並用"抬高目標"的方法強調實施這項計劃對公司業務發展的重要性;隨同的幾位業務員,也以市場調查的親身經曆和感受陳述了實施這個計劃的必要性。老總看計劃書準備得相當充分,當即表示同意,並答應三天內召開董事會專題研究這項計劃。

當領導者的工作比較順利、心情比較輕鬆的時候,如某些方麵取得成功、節日前夕、生日等時候,心情會比較好,這是與領導進行溝通的好時機。領導心情不好時,你的意見他就很難聽進去,不便於溝通。

說話的時機選擇好了,也要注意說話的內容和語氣。如果有一個人家在辦喪事,處於無限悲痛之中,我們就不能以要求的口吻叫他去幹這個,或是幹那個;如果某個工廠的老板因為使用新工藝,但卻沒有獲得成功,正在無限懊悔的時候,最好不要再毫無保留地去評論這個新工藝,必須等對方後悔之情淡漠以後再去說明其中原因;如果公司在競爭中處於下風,而你還反複不停地議論參加這次競爭的不明智,那是愚蠢的行為。

總之,在人際交往中,有很多話不是我們想什麼時候說,就可以什麼時候就可以隨便說出口的。說話如果沒有選擇好時機,很可能會把事情辦砸;隻有把握好說話的時機,才能辦成自己想辦的事。

認清場合再說話,才能把話說到位

場合,是指說話的場所和氛圍。場合對說話的影響,比其他因素更為具體直接。

俗話說"到什麼山上唱什麼歌","什麼時候說什麼話",就是告訴人們,說話一定要適應特定的場合。場合多種多樣,從公共場合的性質方麵看,公共場合有正式與非正式之分。一般來說,正式場合社會製約性較強,人員眾多,莊重典雅,說話時要注意做到準確規範,同時應避免談論涉及隱私或一些敏感的話題;而非正式場合比較寬鬆、隨便,說話不必一本正經,應以自然、通俗、幽默為宜。

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位縣太爺得子,擺滿月酒的時候,下屬官僚都去祝賀,其一恭維說,"這孩子長的多好呀,你看,有富貴之相,以後必當大官。"另一個也不甘落後說,"你看,這孩子的手多大,是個掌錢的相,以後呀,必定發大財。"結果大家都很高興。爭先恐後說著恭維話。結果有個人來晚了,一時想不出什麼話來說,就說了一句:"這孩子以後一定會死的。"這句話讓在場的所有人瞠目結舌,縣太爺非常生氣。盡管這個人說的是大實話,但是因為不符合場合,沒有注意到環境,結果是大家不歡而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