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國名人成才故事

中國大科學家的故事中國名人成才故事

中國大科學家的故事張仲景

張仲景(生卒年不詳),漢末醫學家。名機,南陽郡(今河南南陽)人。相傳曾任長沙太守。當時傷寒流行,病死者很多。他鑽研《內經》、《難經》、《胎腫藥錄》等,廣泛收集有效方劑,著《傷寒雜病論》。其書輾轉流散,經後人多次收集整理,成《傷寒論》、《金匱要略》兩書,分論外感熱病與內科雜病。倡“六經分證”和“辯證論治”原則,闡述寒熱、虛實、表裏、陰陽的辯證及汗、吐、下、溫、清、和等治法,總結了漢以前的醫療經驗,對中醫學的發展有重大貢獻。

張仲景自幼好學,博覽群書,掌握了豐富的知識。當時的讀書人都想著如何當官,不關心民間疾苦,張仲景很瞧不起這類讀書人。當時迷信盛行,人們有了病不去求醫而相信巫師作法可以治好病。張仲景從小立下誌向,想當個醫生,為鄉親們解除疾病。為此,他拜同郡名醫張伯祖為師,學習治病救人的本事,幾年後便在鄉裏為人治病。漢靈帝時,張仲景被選拔出來做官,一直做長沙太守。他為官清廉,為老百姓做了很多好事。

東漢末年,由於戰亂頻繁,瘟疫大麵積流行,很多人得病去世。張仲景的家族,原有200多口人,不到十年時間,就病死了五六十人,其中十分之七的人是患傷寒這種流行病死的。那時候所說的傷寒病,包括霍亂、肺炎、痢疾、流行性感冒一類的急性傳染病。當時,大多數醫生對這種流行病還沒有有效的治療方法,所以人們成千上萬地被傷寒病奪去了生命。

張仲景為了解救人們的疾苦,他下決心要找出一套治療傷寒病的辦法來。他總結自己給人治病的經驗,對傷寒病的各種症狀都做了詳細記錄,還細心地詢問病人傷寒病發病的原因和服藥以後的各種變化。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張仲景終於總結出了一套關於傷寒的診斷、治療、用藥的方法。他認為傷寒病從初起到病危,有一個逐漸發展的過程,在不同的階段,對不同的病人,應當有不同的治療方法。有的病人需要讓他出汗,有的病人則不能出汗;有的病人應當讓他下瀉,有的病人則絕對不能下瀉;有的病人可以用針灸,有的病人則千萬灸不得。

張仲景說:“如果不應當發汗的病人服了發汗藥,那就會使病人的津液枯竭,斷送性命;應該發汗的病人不讓他服藥把汗發出來,那就會使病人的毛孔閉塞,窒悶而死。不應當瀉下的病人服了瀉下藥,會使病人開腸洞泄不止而死;應當瀉下的病人不服瀉下藥,就會使病入腹脹煩亂,浮腫而死。不當灸的病人一灸,就會使病人火邪入腹,加重其煩惱而死;當灸的病人不灸,會使病人經脈阻塞,無法消散而死。”總之,給人治病必須弄清楚病人起病的原因,病症發展到了什麼程度,曾經服過什麼藥,隻有把這種種情況全都了解清楚了,才能對症下藥,藥到病除。

為了要弄清楚病人的全部情況,張仲景反對當時醫生治病時墨守成規而又十分草率的做法。他說:“人命關天,治病救人必須謹慎。”張仲景給人看病,很好地運用了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發明了的望、聞、問、切四診法。望是觀察病人的氣色,聞是細心聽病人說話和呼吸的聲音,同時詢問病人的自我感覺和飲食大小便等情況,切是由輕到重地按病人兩手的脈搏。張仲景認為隻有很好地運用四診法,並且把通過四診得到的各種情況進行綜合分析,才能得出病情已經發展到了什麼程度的結論,從而才能製訂出正確的治療方案,開出對症下藥的方劑。

張仲景通過長期的行醫生涯,仔細研究,已經能夠根據四診法分辨病人的症狀是陰症,還是陽症;病在淺表,還是已經深入髒腑;是虛症,還是實症;是寒症,還是熱症。這陰陽、表裏、虛實、寒熱,被稱為中醫診斷學的八綱。四診八綱辯證施治的理論原則是中醫學的核心思想。張仲景對這個理論原則的奠定,做出了極其重大的貢獻。

除了傷寒病以外,張仲景對其他疑難雜病也下了很大功夫去探求治療方法。雜病的範圍很廣泛,大致上以內科病為主,也包括婦科、兒科和外科等疾病。張仲景治病不一定都給病人用內服藥,也經常采用針灸、溫熨、藥摩、浸足、吹耳、噴鼻等等治療方法。他認為對於一些疾病來說,這些治療方法的效果也許會比內服藥更好。

張仲景主張有病要及時治療,無病要及早預防。他說,預防疾病的方法是飲食有節,勞逸適當。能做到這兩條,基本上就能保持身體健康,遠離疾病了。

張仲景一邊行醫一邊總結自己的臨床經驗,記錄下許多有效的方劑。他撰著了一部《傷寒雜病論》把醫治傷寒病的方法告訴大家。後來,晉朝的名醫王叔和,在仔細鑽研了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以後,把這部重要的醫書分開改編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部書。《傷寒論》專門分析傷寒病的病理,提出治療方法,附有治療的藥方。《金匱要略》則是治療各種雜病的藥方彙集,這兩部醫書都是中醫的經典著作,張仲景以他自己對醫學的傑出貢獻被後人尊稱為“醫聖”。賈思勰

賈思勰(生卒年不詳),南北朝北魏農學家。齊郡益都(今山東壽光南)人。曾任北魏高陽郡(今河北境內)太守。具有廣泛的農事知識。他以搜集到的文獻資料,訪問老農和觀察、試驗所得,寫成《齊民要術》一出而知名於後世。

在我國古代農業科學史籍中,保存著最早、最完整、最全麵的農業科學著作就算《齊民要術》了。盡管它是1400多年前問世的,但至今仍然閃爍著科學的異彩。

這部著作的作者是北魏時期傑出的農業科學家賈思勰。他為編著《齊民要術》這部農書,不休不眠,嘔心瀝血,苦戰了十多個春秋。

青年時代的賈思勰,讀書入了迷。一年到頭,哪怕是陽光明媚、柳綠桃紅的春遊時節,他也獨自坐在書房裏,聚精會神地伏案讀書。書,是給人們力量和智慧的重要源泉。年輕的賈思勰因發奮讀書,樹立了編著農書《齊民要術》宏偉誌向。

一次,他讀到《漢書》裏的《龔遂傳》,龔遂重農的事跡深深感染著他。龔遂是西漢時人,在任渤海太守的時候,製定了許多切實可行的措施去鼓勵人民耕田養蠶,發展生產。結果,使原來生產比較落後的河北東部一帶逐漸富裕起來,人民生活也有了一定的改善。賈思勰決心以龔遂為榜樣,為國為民做一番事業。

賈思勰重視書本知識,也十分重視實踐知識。

他看不起那些隻知道讀死書的人,認為他們沒有真才實學,真正的知識存在於天天生產的農夫之中。因此,賈思勰一生的大部分時間,不是在官場,也不是在書齋,而是周遊各地,訪問老農,調查研究,搜集資料。他足跡踏遍了今天的山西、河南、河北及山東等地的山山水水。他每到一個地方,都以滿腔的熱情,求知的渴望,去發現新問題,積累新經驗。

有一年,賈思勰到了並州(今山西境內),發現那裏的蕪青長得特別好,塊根有碗口粗。他就向當地農民請教栽培方法,原來跟別處相比較並沒有什麼特殊。農民還告訴他,這裏的蕪青從來都長得這麼大,即使從別的地方取來的種子,下一年後,也會長得粗大起來。同時,他又發現,從朝歌(今河南境內)取來的大蒜瓣蒜種在這裏栽種,都變成蒜瓣很小很小的百子蒜,情況和蕪青完全相反。賈思勰反複琢磨這種變異性產生的原因,終於弄明白了朝歌的大蒜瓣在並州變成百子蒜是因兩地土壤條件不同的緣故。賈思勰不僅到實際中去,從具有實踐經驗的農夫中汲取營養,在一些疑難問題上,還親自動手,獲得第一手資料。有一年,他養了200隻羊,沒想到秋天沒有貯存足夠的飼草,到了冬天,竟凍餓死了不少,後來雖然趕緊又買了不少幹草扔到羊圈裏,但又多半被羊踩爛,羊還是接二連三地死掉,差不多隻剩下一半了,而且樣子都是那樣難看和可憐。這個問題他百思不解,就向有養羊經驗的老農請教,找到了問題的症結。第二年秋天,賈思勰接受頭一年的教訓,為羊貯存了足夠的飼料,並且想了個辦法,把青幹草堆放在羊圈中間的高地上,用柵欄圍起來,使羊在柵欄周圍能隨意抽草吃。這樣,每隻羊都長得膘肥體壯,新添的羊羔也都結結實實的。賈思勰終於取得了養羊的成功經驗,他把這個經驗和以前的教訓一起整理好,生動具體地寫在《齊民要術》裏。賈思勰靠深入實際、細心觀察、親自實踐所取得的實踐經驗,在《齊民要術》裏比比皆是。在許多方麵,較之前人又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前進,做出了新貢獻。

賈思勰發展農業生產的一係列理論,是建立在科學基礎之上的,對我國農業科學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他不僅為我們保留了戰國以來的農業技術遺產,對當時農業生產起了推動作用,而且對後來的農學家,如元代的王禎、明朝的徐光啟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從這個意義上說,賈思勰是我國農學史上一位承先啟後的重要科技人物,他的光輝成就是不可磨滅的。

祖衝之

祖衝之,我國南北朝時期著名的數學家、天文學家。他是世界上將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後七位的第一人,這一研究發現比西方早了1100多年。

祖衝之字文遠,原籍範陽遒縣(今河北淶源縣),後來為了躲避北方戰亂,祖先遷居江南。他出生於一個士大夫家庭,父親和祖父對天文、曆法都很有研究。祖衝之受家庭的影響,從小就熱愛科學。成人之後,祖衝之決定致力於圓周率的研究,計算出更加準確的圓周率。

圓是自然界中最常見的幾何圖形,許多物體都是圓形。可是怎樣計算圓的周長和麵積呢?古人很早就進行了研究和探索。古人發現圓的周長與直徑的比是一個常數,稱為圓周率。如果能準確地求出圓周率,再用直尺量出直徑的長度,圓的周長和麵積就容易求出來了。圓周率到底是多少呢?我國古代有一本算書叫《周髀算經》,這是我國最早的數學著作之一,書中提出了“徑一周三”的概念,這個圓周率稱為古率,這當然太粗略了。兩漢末年的劉歆求出圓周率的值為31547。東漢張衡計算出的圓周率為31622。三國末年劉徽創造出包含有極限思想的“割圓術”,計算出了內接正192邊形的周長和麵積,得出圓周率為314。後來他又計算出圓內接3072邊形的周長和麵積,得出圓周率為31416(3927/1250)。

祖衝之認為前人的這些計算結果還是太粗略了,誤差很大。但他並沒有蔑視前人的研究成果,而是對他們的研究方法進行了認真的研究與思考。後來,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計算圓周率的方法進行了革新,這種新的計算方法被命名為“綴術”。運用此方法,祖衝之比較精確地計算出了圓周率在31415926到31415927之間,並用22/7(疏率)和355/113(密率)這兩個分數值來表示。這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圓周率。西方直到1573年才由德國奧托較為精確地計算出圓周率,比祖衝之晚了1100多年。

祖衝之準確地計算出圓周率後七位數字以後,很快在實踐中得到了運用。他自己曾用他的圓周率研究過度量衡的問題,並用之於鑒定古量器的計算。北周武帝保寶元年(公元561年)所製的玉鬥就是以31415926為圓周率計算出來的。祖衝之將他的研究成果寫成了《綴書》一書。隋唐時期,《綴書》一直是數學教育的基本內容之一。可惜後來因為戰亂該書失傳了,這是我國數學史上的一大損失。

除了數學外,祖衝之在天文學上也頗有建樹。由於從小就受到祖父和父親的影響,祖衝之學到了一些天文學方麵的知識。長大後他興趣不減,經常進行一些實際測量和推算。他曾說過:“親量圭尺,躬察儀漏,目盡毫厘,心窮籌策。”意思是說,他經常親自觀察測量日影長短的圭尺,用以校訂節氣,測定一年的時間到底有多長;也常常親自察看古代計時用的器具“漏刻”,從而證實日月星辰的升落時辰;他還經常擺弄用於觀測、計量實驗和檢驗的各種儀器。祖衝之有著嚴謹的治學態度,每次觀察,他都非常認真,盡量避免任何細小的誤差,在此基礎上認真進行思考、計算,想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祖衝之將他在天文曆法上的觀測數據和其他資料做了認真的整理,自己摸索出一些規律。他發現傳統的《元嘉曆》中有很多錯誤,於是根據自己的觀察做了修改,編成了一本新曆法——《大明曆》,並向朝廷上奏,希望在全國推行。當朝皇帝是宋孝武帝劉駿,他自己不懂曆法,於是組織了一些懂得曆法的大臣在金殿上進行“廷議”,號令祖衝之參加,讓他與大臣們就兩種曆法的優劣進行辯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