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國名人成才故事
中國大謀略家的故事中國名人成才故事
中國大謀略家的故事管仲
管仲名夷吾,仲是他的字。潁上(今安徽西北部)人。春秋初年的大政治家。現存《管子》八十六篇,有些為後人假托。
管仲和鮑叔牙幼年時代就是好朋友。後來,管仲去輔佐公子糾,鮑叔牙則去輔佐齊國公子小白,即齊桓公。小白繼承君位後,鮑叔牙立即向他舉薦管仲執掌國政。齊桓公不僅不計私仇,還對管仲格外尊重。相傳當管仲從魯國來到齊國時,桓公沐浴三次,並三灑香水,親自去城外迎接。管仲感慨萬分,他說:“開初我仕途不得誌時,曾和鮑叔牙合夥經商。每次分利時,我都多取一些,鮑叔牙並不認為我這是貪婪,因為他知道我家裏貧困。我也曾為鮑叔牙出主意,但都失策了,可他並不認為我愚蠢,他知道那是時機不利。我也曾幾次仕於君主,但都被主人摒棄了,可鮑叔牙不認為是我不賢,而是我沒遇到明主。我幾次上陣作戰,都避死而逃,鮑叔牙並不認為我膽怯,他知道我家有老母需要奉養。我的主人公子糾被殺,公子的大臣都自殺了,可是我寧肯受囚被辱不肯死節,鮑叔牙並不認為我無恥辱之心,他知道我不恥於小節而恥於不能建功名於天下。真是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叔牙呀!”於是,真心誠意地擔任了齊桓公授予的職務,盡心盡力,夙興夜寐。
管仲認為:“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所以改革必須先著眼於經濟方麵,同時,也相應地注意到政治和軍事。管仲對農業稅製的改革實行“相地而衰征”的分配形式。從而廢除了集體無償耕種“公田”的勞役稅製,改為所有土地一律按土質好壞、麵積大小,征收不同等級的實物稅。“相地而衰征”首先是分“公田”為“份地”,改集體耕作為個體生產。通過“均地分力”,農民就可知道產量的多少直接關係到自己家庭生活的好壞,才能不怕勞苦,自覺地勞動。管仲還提倡“本末並重”,即將工商與農業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因地製宜地實行多種經營,使得魚鹽、山林、川澤之利大興。他也很重視工農技術的發展,實行各類人員專業化。管仲認為物質條件是一切社會生活的基礎,人們努力去追求更好的物質生活是社會的普遍現象。“夫人之情,見利莫能勿就,見害莫能勿避。其商人通賈,倍道兼行,夜以繼日,遠千裏而不怨者,利在前也。漁人之入海,海深萬仞,就波逆流,乘威百裏,宿夜不出者,利在水也。故利之所在,雖千仞之山,無所不止;深淵之下,無所不如焉。”這些思想對後世也有著重要的啟示作用。
在政治方麵,管仲令士、農、工、商四種人分區居住。把全國分為二十一鄉,其中工三鄉、商三鄉、士農合占十五鄉。工商專心於本業,不服兵役。士農鄉平時“食田”、耕田;一有戰事,士則充當甲士或小軍官,農則為兵卒。士農鄉中以五家為一軌,十軌為一裏,四裏為一連,十連為一鄉。各級行政機構都有負責人。戰時,各級行政負責人又成為軍官。每戶出一壯丁,每五丁為一伍,每五十丁為一小戎。每二百丁稱為一卒,每二千丁稱為一旅。全國十五鄉即為十五旅,每五旅合為一軍,全國共有三個軍。齊王與兩大貴族各率一軍。從上述情景不難看出,齊國的行政組織實際上是兵民合一的組織。無論是經濟發展還是軍事防衛,國家都擁有堅固的內部結構。
在官員管理上,管仲命令各人恪守職責,不準懈怠。若有違軍令不盡責者,可一可二,再三必定嚴懲。還令各級官吏隨時舉薦賢才,否則就是“蔽明”、“蔽賢”,也要治罪。經過改革,幾年之後,齊國成為了當時最富強的國家。
管仲為齊桓公製定的政治方針是以“尊王攘夷”為號召,征討不服,平恤患難,以武力和德望稱霸天下。一次,桓公因蔡姬之事欲出兵伐蔡。管仲見勸阻無效,便建議桓公先以楚已三年未向天子納貢為由伐楚。獲勝歸來,再以蔡國不參加伐楚為由出兵。齊桓公聽之,親率諸侯聯合伐楚,迫使楚與各諸侯簽立盟約,諸侯皆服。
從公元前685年到公元前645年,在管仲執政的40年間,他一直秉承謙恭的態度,並屢次約束桓公要不驕不躁,出師有名,親賢者遠小人,為齊國稱霸立下了汗馬功勞。範蠡
範蠡是一位具有濃厚傳奇色彩的人物。他的一生大起大落,由布衣客到上將軍,由流亡者到大富翁,以其堅韌不拔的毅力和深謀遠慮的策略,輔佐勾踐興複瀕於滅亡的越國,滅亡稱霸諸侯的吳國,創造扶危定傾的奇跡,是春秋末期又一位傑出的謀略家。
範蠡,字少伯,又名鴟夷子皮、陶朱公。原為楚宛三戶(今安徽宣城)人,先後移居越、齊二國。生卒年月不詳,大約活動於楚平王、越王勾踐、齊平公在位的年代(公元前五世紀後期至公元前四世紀前期)。青少年時代就失去父母,同兄嫂一起過著貧苦的生活。他曾經拜計然(又名辛文子)為師,研習治國治軍的方策,博學多才,“有聖賢之明”,但是懷才不遇。因而“倜儻負俗”,行為怪異,被視為狂人。直到遇見具有識才之明的文種,範蠡的生活才發生突然轉變。
文種當時是楚國宛陵的地方官,早就聽說當地有賢者,但未能找到。範蠡的怪異行為引起了文種的注意。文種派手下官吏去見範蠡。官吏回報說,他患有瘋癲病,是一個狂人。文種不以為然地一笑,說:“吾聞士有賢俊之姿,必有佯狂之譏;內懷獨見之明,外有不智之毀。此固非二三子所知也。”就是說,“大智若愚”,具有獨特才能的人才往往被人譏笑、詆毀為狂妄無知,一般人難以認識他的真實麵目。於是決定親自驅車拜訪。範蠡避而不見。文種不因碰壁而灰心,再三前去拜訪。範蠡看到文種確是一片誠心,料定文種必然再來,就對他的兄嫂說:“今天有客人來,請借給衣帽一用。”過了一會兒,文種果然來了。二人一見如故,“終日而語,疾陳霸王之道”,“誌合意同”。此後交往日益加深。當時已出逃吳國的伍員(伍子胥)派人邀文種去吳國。文種與範蠡商量何去何從。範蠡分析楚、吳、越三國形勢,認為當時正處於吳越爭雄之時,吳越之間矛盾日益激化,楚越之間存在著聯兵伐吳的關係,“霸業創立,非吳即越”。他還認為,“君子逢時,不入讎邦”,犯不著為伍子胥報殺父之仇而“失故國之親”。因此,他建議去越國,並表示願意和文種一起去。於是,二人先後離楚入越,受到越王允常重用,被任命為大夫。範蠡從此登上政治、軍事舞台。
公元前496年,越王允常病亡,他的兒子勾踐繼位。範蠡和文種繼續得到重用,主持越國軍政。公元前494年,勾踐得知吳國加緊練兵,準備伐越,決定先發製人,出兵攻吳。範蠡認為越國實力不充足,準備不充分,時機不成熟,勸勾踐改變決定。勾踐不聽,堅持出兵,以舟師進攻吳國的震澤(今江蘇太湖)。吳軍迎戰越軍於夫椒(今太湖夫山、椒山)。結果,越軍大敗。勾踐率殘餘越軍退守會稽山,被吳軍團團包圍。這時,勾踐方才悔悟,對範蠡說:“當初不聽你的話,致遭如此失敗。現在該怎麼辦?”範蠡認為,為了避免亡軍亡國的結局,唯一的辦法是求和圖存,等待時機,另謀興複。勾踐采納了範蠡的方策,派文種到吳國求和。經過多方努力,始得吳王夫差允許。自此以後,範蠡先是隨勾踐到吳國當人質,過了三年忍辱負重的奴仆生活。被遣返回國以後,又協助勾踐“十年生聚,十年教訓”,振興越國,伺機滅吳。從公元前482年開始,範蠡以上將軍之職,輔佐勾踐組織和指揮滅吳之戰。經過六年奮戰,終於攻陷姑蘇,滅亡吳國。然後乘勝北進,與中原諸侯會盟,取代吳國的霸主地位,橫行江淮,稱霸中原,國勢達到鼎盛階段。
在歡慶勝利的時刻,範蠡采取了一個出人意料的行動。根據長期的觀察體驗,範蠡認識到,“大名之下,難以久居”,“且勾踐為人,可與同患,難與處安”。如果繼續留在越國,說不定哪一天就要災難臨頭。於是決定辭官退隱。當越軍凱旋到達五湖(今太湖)時,範蠡就婉言提出辭退的要求,說:“為人臣者,君憂臣勞,君辱臣死。昔者君王辱於會稽,臣所以不死者,為此事(指滅吳稱霸)也。今事已濟矣,蠡請從會稽之罰。”(《國語·越語》)勾踐假意挽留,軟硬兼施,說:“你聽我的話,我就與你分國而治;不聽我的話,就殺掉你和你的妻子兒女!”範蠡的態度也強硬起來,說:“我知道了。你實行你的命令,我照我的意誌辦事!”遂攜帶財寶和從人“乘舟浮海以行”。勾踐樂得除去一個潛在威脅,並不追尋,同時又劃會稽周圍三百裏為範蠡俸邑,用良金鑄造範蠡塑像,裝出懷念功臣的樣子。範蠡寫信給文種,勸他早日離開越國。信中說:“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其共患難,不可與共安樂。子何不去?”文種見信,稱病不朝。有人誣告文種將要“作亂”。勾踐借機“賜劍”文種,說:“子教寡人伐吳七術,寡人用其三而敗吳,其四在子,子為我從先王試之!”文種遂被迫自盡。越國賴以興複的兩大功臣,就這樣落了一走一死的下場。
範蠡從海上到達齊國,就定居在那裏。為了表示對吳國忠臣伍子胥的敬慕和懷念,改名鴟夷子皮。(鴟夷是一種鴟鳥形狀的革囊。伍子胥被迫自殺後,被吳王夫差裝進革囊,投入江中。)他和兒子“耕於海畔”,沒過多久就“致產數千萬”。齊國君認為範蠡是不可多得的人才,要任命他為相。範蠡認為這並非好事,喟然興歎:“居家則致千金,居官則致卿相,此布衣之極也。久受尊名不祥。”於是,把相印歸還齊君,把財產散發給友鄰,移居於中原地區的交通、貿易樞紐陶(今山東定陶),自稱陶朱公。在這裏度過了他一生的最後歲月。他一麵從事農牧業生產,一麵經營商業貿易,不久又“資累巨萬”,成為聞名遐邇的大富翁。
範蠡從楚到越,由越到齊,無論是治國治軍,還是經營農商,謀必中,戰必勝,事必成,表現了非凡的毅力和才能,以“勇而善謀”、“能屈能伸”著稱於世。所以,司馬遷在《史記》中說:“範蠡三徙,成名於天下”。(以上引語,見《史記·越王勾踐世家》)
滅吳興越之戰,是一場扶危定傾、轉敗為勝的戰爭,因而也是一場依靠堅強毅力和正確謀略取勝的戰爭。在這場戰爭中,作為主要決策者和指揮者之一的範蠡,“勇而善謀”,“苦身戮力,與勾踐深謀二十餘年”,對取得戰爭的勝利作出了決定性貢獻。吳起
吳起(約公元前440年~前381年),衛國左氏(山東定陶西)人。曾任魯國將軍、魏國西河郡守及楚國令尹。著有《吳起兵法》。他是我國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軍事將領和軍事理論家,與孫武齊名。史稱“吳有孫武、齊有孫臏,魏有吳起,秦有商鞅,皆禽(擒)敵立勝,垂著篇籍”。郭沫若也譽他為“在中國曆史上是永不會磨滅的人物”。
吳起出身於沒有政治特權的“千金”之家,青年時即懷有在政治上飛黃騰達的強烈願望,曾破家遊仕,但未能達到目的。不僅家資耗盡,且遭鄉鄰恥笑。二十五歲時離家求學,並向母發誓,不為卿相,決不返家。先就學於曾申,攻讀儒學。後因他敢於衝破儒家思想的束縛,不奔母喪,被曾申斷絕了師生關係。當時各國之間戰爭頻繁,極需軍事人才。吳起遂適應形勢要求,改學兵法。在齊國攻魯時,魯穆公姬顯用吳起為將,命其率軍抵禦。他大破齊軍,初露頭角。但戰功並未給他帶來榮譽與地位,反而遭到貴族們的疑忌與排斥。他們散布流言,說任用吳起,對魯不利。姬顯聽信讒言,將吳起辭退,吳起於是離魯去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