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學生時代

丁磊出生在一個高級知識分子家庭,他四五歲的時候,也很淘氣,但不是像別的孩子一樣整天在外麵調皮搗蛋,而是喜歡呆在家裏擺弄他的小玩意:一些電子管件、半導體之類的東西——丁磊的父親是寧波一個科研機構的工程師,後來丁磊迷上無線電,很大程度上是受了父親的影響。初一的時候,他組裝了自己的第一台六管收音機,在當時,那是一種最複雜的收音機,能接受中波、短波和調頻廣播,這項發明,在當地一時傳為佳話,都說丁家出了個“神童”,長大以後一定是當科學家的料子。

1989年進入電子科技大學的丁磊,對成都的潮濕天氣十分不適應,但這絲毫沒有影響到他樂觀的性格。丁磊大學時代的輔導員張陳興老師講,丁磊總是一幅笑嘻嘻的麵孔,他還是班裏的團支部書記,樂於助人。如果說丁磊能有後來的成就,應該歸功於他經常到圖書館翻閱外文科技尤其是計算機書籍,“他比別人早一步得到最新的世界科技動態,有關互聯網的信息也是從那裏得來的。”

丁磊不願談及其個人生活。但成名之後,他在公開場合曾表示,他不反對大學生談戀愛,隻是不要荒廢學業。他使用荒廢而不是影響,可見他對談戀愛所消耗的時間和精力是有足夠認識的。

然而,在大學真正占用其大量時間的還是當時方興未艾的計算機技術和知識。他大學的馮老師說:“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1992年冬天,丁磊大四上學期,我搞了一個電磁場CI軟件的成果展示。丁磊和其他幾個同學下來主動找到我說,他們對此十分感興趣,如果教給他們做,一定能把這個軟件做得更好。那自信的模樣讓我感動。”

在課題組工作的日子,丁磊已經展示出了較強的能力,尤其是在計算機編程方麵。“在當時能用計算機編程和做一些界麵的設計,已經是很不錯的事情。”

丁磊對計算機編程的興趣從這裏展開,他的性格也在大學時代逐漸顯現出來。馮老師說,“丁磊給我的感覺就是他不是個被人安排的人。”這樣的性格被他大學時代的室友伍浩進一步演繹,他說:“他的成績隻是中上,他不張揚,但他的闖勁給人印象深刻,他的愛好就是編程。”

1993年,在成都潮濕天氣中已經習慣吃辣的22歲的丁磊,帶著他對計算機編程的特殊愛好和特有的不服輸的脾氣,從被他稱為中國最好的電子工業的高等學府走向社會。

丁磊說他當初選擇電子科技大學的一個重要原因小時候就有做電子工程師的夢想,另外就是學校招生簡章上說該校擁有數萬冊電子專業類藏書。如今懷揣著電子科技大學畢業文憑的丁磊被分配回自己的家鄉寧波,進入令人豔羨的寧波市電信局工作。

與丁磊同年分配進電信局的有16個人,幾乎都來自名牌高校,很多人對電信局旱澇保收的工作很滿意,認為房子、工資都不錯。但丁磊無法接受這樣的工作模式和評價人的標準,他在大學裏已經體現出的不服人管的脾氣再次顯現出來。1995年從電信局辭職。“這是我第一次開除自己。但有沒有勇氣邁出這一步,將是人生成敗的一個分水嶺。”

“我選擇了廣州,因為當時廣州是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雖然舉目無親,丁磊還是決定去闖。當時,外企靈活而且獎罰分明的製度,同時又沒有官僚習氣,對於年輕人來說,這些無疑都是極具吸引力的。這樣丁磊就去了一家有名的軟件外企。

但外企工作同樣沉悶,每天重複同樣的工作對丁磊的創造性是一種壓製。1996年,丁磊與他人合作經營一家隻有20幾名員工的小公司,這家公司的ISP業務受到電信部門的擠壓,“而且雙方在很多理念上也無法達成一致,我感到很灰心”,丁磊一年後迅速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