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狂雪的無盡奧秘(2 / 2)

“狂雪真的是一把劍。黃金煆造的劍。”

“那倒真的很貴重!堪稱寶劍!”

“書記,寶劍上還有兩個字,就是百姓。落款是明皇。”

“百姓?”

秦偉東沉思不語。

曆代開明帝王都是高度重視百姓的。唐太宗李世民更是有“水舟論”,流傳千古,被統治者引以為鑒。

中國最早出現“民本”思想是在《古文尚書?五子之歌》中,其中寫道,皇祖有訓:“民可近,不可下。民維邦本,本固邦寧。”這是中國史書最早記載民(老百姓)是立國之本的思想。從此,從春秋戰國時期的儒、道、法、墨等諸子百家,一直到封建社會末期進步的思想家、政治家,幾乎都主張和宣傳“民本”思想,從而使之成為中華文化中影響最廣,延續最久的一種哲學思想和政治信念。

“民本”思想,從萌芽、發生到發展經曆了一個漫長的過程。當社  會進入文明時代後,中國古代社會生產力有了很大發展,人們物質生活條件有所改善,精神文化水平也得到提高,從而開啟了從崇拜自然和神靈向相信依靠人類自身力量的轉變,在社會意識上也開始出現與“神本”天命觀對立的最初的“民本”觀念,到春秋時期“民”在人們思想中的地位進一步上升。此後,隨著社會矛盾的展開和激化以及社會曆史的變遷,先進的思想家和政治家開始意識到,民心向背對封建王朝的興亡具有決定性作用,這在社會意識方麵表現出的一個突出成果,就是把“君”與“民”區分開來,進一步確立了民的地位。這就使“民本”思想成為封建社會中長期與“君本”這一占主導地位的統治思想相對應的政治理念。

現今的科學發展觀中的“以人為本”與古代的“以民為本”,在文化上有曆史性的聯係,在關於人在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尊重人的價值,關心和保障人的權益等方麵,有一定的同一性,兩者有一脈相承的關係。但從本質上講,它們屬於不同的思想體係,在世界觀、曆史觀、價值觀,以及實現思想的道路和方法,即立論的基本前提和重大原則上有本質的不同。當代,我國黨和政府強調的“以人為本”基本內涵和精神實質從根本上超越了“以民為本”所能涵蓋的意蘊。

明皇能從一個社會的最低層成就一代帝業,成為開朝君王,原因固然有許多,但把百姓看得高、重視民生是一個很重要的方麵。

20張發黃的紙片,事實上就是暗地說明這個道理,那就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書記,狂雪的背麵還有兩個字,就是王竹。”

“王竹?王竹是什麼意思?是指苦竹嗎?像又不像。到底是什麼意思呢?”秦偉東道。

“書記,王竹的下麵據說也有明皇的親筆落款。”

“哦。”

“韓總、林總、張記者、舒主任,歡迎歡迎!”陳文海連忙跑到大門口,熱情地喊道。

王氏集團副總韓冬妮、邱氏集團副總林小月、華夏電視台記者張子怡、江南省委政研室幹部舒盈盈也來了。

今晚的陳家,真是貴客盈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