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人也會有一些榮譽頭銜,但是由於他們主張人人平等的文化,這些頭銜隻在正式或官方場合才會被用到。人們不希望你在非官方場合用這些頭銜稱呼她們。
這些用於其他名字之前的頭銜有:
爵士
榮譽的 (用於議會成員)
榮譽頭銜(用於個人的姓名之後),其順序按榮譽程度從高到低排列:
AC (C:同事)
AO (O:官員)
AM (M:成員)
OAM (獎章的順序)
澳大利亞的所有榮譽頭銜隻在個人有生之年有效,而且都是被授予特定的人,而不是整個家庭。
這類榮譽頭銜大多數是在每年6月女王生日時授予的。澳大利亞不再像以往那樣授予英式的“貴族”“夫人”等頭銜。然而,還有一些健在的澳大利亞人擁有這些頭銜,這是過去英國或者澳大利亞當局授予的。
△ 學術資格有時候也被用作頭銜,雖然大多數人不會在日常生活中用到它。這種頭銜用於正式場合。
△ “教授”這個稱呼的用法不同於美國,通常指大學教書的高級知識分子或者頂級的醫學博士。
△ “顧問”的頭銜在醫學界和法律界都可以用於稱呼高級人員。“顧問”這個詞也可以用於描述某人的職業,但這時就不是一個頭銜。
△ 有些頭銜在某些行業中是指一定的級別。比如軍隊裏、教育領域、衛生行業等。
△ 其他諸如經理、總經理、行政主管等頭銜在商業領域中會被寫在個人的姓氏後麵,但決不會用於稱呼某人。例如,你不會稱呼一位總經理為“史密斯總經理”。你會說:史密斯先生是我們的總經理。
◎ 美國人
△ 在美國,姓名的書寫順序是先名字,後姓氏。任何中間的給名會放在這兩者之間。這些名字的順序是很關鍵的,因為可能會有兩個名字相同但順序不同的人。
△ 傳統上,女性婚後會用丈夫的姓代替原來的姓。婦女會把丈夫的姓氏插在原來的姓氏後麵。
△ 當然,關於這點也是有例外的。
△ 很多女士,特別是職業女性,都在婚後保持了原來的姓氏。這樣一來,他們丈夫的姓氏就可能不會出現在她們的姓名中。
△ 丈夫和妻子的姓可以連在一起,婦女的姓放在前麵,丈夫的姓放在後麵,或者也可能把順序倒過來。
△ 離婚的婦女可以改回原來的姓,甚至在改嫁後也可以繼續使用前夫的姓。
△ 初次見麵時,通常用先生、太太或者夫人、小姐加上姓氏的稱呼方式。如果你不確定如何稱呼一位女性,為保險起見,最好“女士”這個稱呼。
△ 當怎樣稱呼一個女性呢?稱呼她為夫人、小姐還是太太呢?如果可能,最好根據他人介紹時使用相同的稱呼,或者問對方喜歡別人如何稱呼她。如果沒有這種可能,以下一些方法可能會對你有所幫助:
稱職業女性為某某女士(某某是姓氏)。
如果一個已婚女性保留婚前的姓氏,那麼稱呼時用女士。
大多數年輕的未婚非職業女性都被稱作小姐,雖然越來越多的人更喜歡“女士”這個稱呼(除非這個人還是個孩子)。
年長的已婚婦女還是喜歡被稱為太太,在這稱呼之前加上她們丈夫的姓。
如果這個人還有其他的頭銜,比如醫生、教授等。那麼,就應該用這些頭銜而不是用夫人、太太來稱呼她們。
△ 初次見麵後,大多數美國人會要求你用名字稱呼他們。這因地區和年齡層次的不同有所差異。除非對方請你直呼名字或者先開始叫你的名字,否則不要用名字稱呼對方。
△ 如果對方隻告訴你名字或昵稱,你就用名字或昵稱稱呼對方。
△ 某些宗教也會給人起一個名字。比如,天主教會在教徒入會時會在他姓氏之前加上一個名字。
△ 使用“先生”“夫人”等稱呼是為了表達尊重,在某些地區(南方各州)以及軍隊中尤其如此。
△ 美國沒有像澳大利亞和英國那樣的榮譽頭銜。“先生”是一個尊稱,而不是頭銜本身。
△ 學術資格有時候也被用作頭銜,雖然大多數人不會在日常生活中用到它。這種頭銜用於正式的或者特定的場合。
△ “教授”這個稱呼的用法不同於澳大利亞。一般用於大學教書的高級知識分子。如今不再特別用於大學教書的高級知識分子,亦指頂級的醫學博士。
△ 然而,博士頭銜是要攻讀獲得的,因而用於代替“先生”“夫人”“小姐”“太太”等稱呼。大多數大學教師擁有博士學位,於是就擁有博士的頭銜,而不像澳大利亞那樣指醫生這個職業。這個頭銜是指他們的學曆和學術成就,而不是職業稱呼。
△ 有些家庭給自己的兒子(通常是第一個兒子)所起的名字和父親的名字一模一樣。這種做法可能延續好幾代。他們在姓氏後麵加上一世、二世、三世來進行區別。最年長的稱之為一世,次之的稱為二世,第三個稱為三世。例如,埃德溫·K·庫伯二世,埃德溫·K·庫伯三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