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禮物通常都是包裝好的,而且不會當著贈送者的麵拆開包裝。
△ 紅包是一種裝錢的特殊紅色小紙袋。這是中國人在春節時由父母或朋友送給小孩的禮物。紅包也可以送給沒有結婚的親戚或朋友。未婚的職員同樣也希望從老板那裏得到紅包。在某些特定的場合,比如婚禮或關係親密的親人朋友生日時,也會送紅包。紅包裏的錢可以是幾元,也可以是一大筆。
△ 中國人也會在親朋好友的葬禮上送錢(裝在白紙封內)。同樣,錢的數量也沒有限製,多少可以根據交情深淺和具體情況而定。這是表示友誼和支持的一種方式。
△ 除了葬禮和開業典禮以外,鮮花不是一種流行的禮物。最近幾年,男士開始給自己追求的女士送玫瑰,但平時不大會給朋友或女主人送花。
△ 在中國很普遍而在美國和澳大利亞不多見的禮物是從市場上買的食物(水果、糖果或其他能吃的東西)。中國人看望朋友或與朋友會麵時常會帶上食物作為禮物。
△ 要記住食物對中國人的重要性。請某人吃飯就是一份很好的禮物。這頓飯越是昂貴,禮物就越厚重。
△ 禮物和包裝的顏色都很重要。紅色代表好運和財富。白色用於葬禮和死亡。
交往小竅門
◎ 澳大利亞人
▲ 中國人在澳大利亞贈送昂貴禮物之前需要記住他們國家有法律製約賄賂行為。禮物可以送,也可以退回。退回禮物並不表示對贈送者的侮辱。
◎ 美國人
▲ 中國人給美國人或在美國公司工作的人贈送昂貴禮物之前需要記住他們有約束賄賂的法律。美國人也許需要把禮物退還給你。退回禮物並不表示對贈送者的侮辱。
問候
在商界,握手和眼神交流已經是廣為接納的一種問候方式。有力的握手以及眼神交流在這三種文化中都是很重要的,因為這是給人良好第一印象的基礎。軟綿綿的握手方式通常會給人帶來不良影響。比如在中國,這會被理解為你與對方是不相稱的或者次於對方的。在這三種文化中,很多女士(尤其是商業圈外的女士)還是不習慣握手,即使握手,也會因此而軟綿綿的。
除了握手,人們還使用其他的問候方式:口頭語言、身體語言,以及觸碰(特別在社交場合),例如揮手、點頭、親吻、擁抱。
美國人和澳大利亞人的問候方式很相似。但是澳大利亞人可能比美國人話少,美國人更傾向於誇張的說話方式。美國的職業女性比澳大利亞的職業女性更習慣於握手。美國人也比很多澳大利亞人更能適應各種形式的身體觸碰。
文化差異要點
◎ 澳大利亞人
△ 在會晤開始和結束時,商界人士都期望對方有力的握手、眼神的接觸。
△ 握手是簡短的,隻需用一隻手。
△ 握手總是和問候相伴。
△ 職業女性的問候方式各不相同,可能僅僅是微笑著說聲“嗨”;如果一方伸手,雙方也會握手;如果她們很要好,也可能在臉頰邊輕吻一下。
△ 雖然你不必驚訝於女士不主動與你握手,然而越來越多的職業女性開始像男性那樣有力地握手。握手之前,大多數男士會等女士先伸手。
△ 軟綿綿的握手以及有限的眼神接觸傳達的信息是軟弱、不確定,甚至可能是不誠實。然而,很多女性(特別是職業女性以外的)還會因為不習慣而軟綿綿地與人握手。
△ 在商界,雖然通常覺得先問候職位最高的人比較恰當,但現在人們已經能接受就近原則(先問候離你最近的人)。
△ 在政府和外交圈內,首先問候誰是一項重要的禮節。你應該首先問候最高級別的人。
△ 在社交場合,朋友之間(女士之間或男士和女士間)在臉頰上輕吻一下是很平常的,但不會發生在男士之間。
△ 遠遠看到一個朋友或夥伴時,揮手、微笑或者一聲簡單的“嗨”都是很常用的招呼方式。
△ 偶爾地,在澳大利亞,男士之間很好的朋友會拍拍背表示問候。
△ 在社交場合,身體接觸並不普遍。雖然男士們頻繁的握手,但女士們並不會主動地握手。
△ 來自不同文化的人問候方式也不盡相同。例如,兩個意大利人、希臘人、阿拉伯人之間使用傳統的問候方式是很正常的。但當人們來自不同的文化時,這些傳統的問候方式就會少用得多。
△ 見到某人時,你應該介紹自己的名字或者說“很高興見到你”或者簡單地說聲“嗨”或“你好”。
△ 澳大利亞人說“老友,今天好。”是很平常的問候語,特別密友間。大部分澳大利亞人覺得若外國人使用這種方去問候他就覺得對方有點傻。
△ 人們期望並且能夠接受在社交場合和商業場合裏作自我介紹。
◎ 美國人
△ 在商界,有力的握手和眼神交流是必不可少的。握手之前,男士會等待女士先伸手。
△ 握手是簡短的,隻需用一隻手。
△ 握手總是和語言問候相伴。
△ 雖然你不必驚訝於女士不主動與你握手,然而越來越多的職業女性開始像男士那樣有力地握手。握手之前,大多數男士會等女士先伸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