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商務狀況(2)(2 / 3)

△ 充斥著技巧性商業語言和行話的美國式內部公告有時會使澳大利亞人感覺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隱藏真正的信息。這在澳大利亞會遭到嘲諷和懷疑。

△ 澳大利亞人喜歡明白和直指主題的告知:如果要解雇我,就直說。

△ 除非法律規定或泄漏了風聲,公司盡量不會公告高度機密的信息。他們傾向於在事情已經完成之後再進行公告,有時是出於競爭或談判的考慮。

◎ 美國人

△ 不論對內還是對外發布信息,美國人都會使用技巧性的營銷語言。這在常理之中,能被理解和接受。

△ 缺乏技巧性和商業化語言會令觀眾感覺你不夠老練,不夠資格。

△ 關於公司形象、公司目標、營銷戰略、人員活動等事項,美國人也會采用直接明白的告知方式。

△ 除非法律規定或泄漏了風聲,公司盡量不去公告高度機密的信息。他們傾向於在事情已經完成之後再進行公告。有時是出於競爭或談判的考慮。

△ 公告的方式各不相同,取決於要傳達的信息性質。告知和交流的方法有新聞發布會、內部備忘錄、電子郵件、會議等。

◎ 中國人

△ 中國人會盡可能隱瞞壞消息。他們通常隻會發布正麵消息。

△ 公司會通過循環傳遞備忘錄來進行通告和指示。有重大公告時可能會使用大標語,但大多數是為了發布好消息。

△ 花哨誇張的語言是在人們預料之中。

△ 公告有不利於自己的消息時,公司會采取低調處理的方式。為了保留麵子,隻有與之相關的人員才會得知實情。

翻譯員

翻譯員在三種文化中都很普遍,但我們發現中國翻譯員的角色比許多美國人和澳大利亞人預期的更寬泛。在一定程度上,美國人和澳大利亞人會使用翻譯員(精確地把一種語言翻成另一種語言的人),他們對所需要進行翻譯的對話不會進行詳細的解說,除非在被要求以後才會這樣做。中國人使用的翻譯員,不僅要翻譯對話,還要告訴客人這些話在他們文化中的含義以及如何理解它們。這些翻譯員同時還會提供一些文化信息,特別是如何問候他人的禮節,該坐在什麼位置,怎樣呈上你的名片。

對中國人而言,翻譯員對他們的生意起著重要作用。他們知道,也許對方的反應會含蓄而低調,因此他們需要理解對方想要做什麼以及他們真正所表達的意思。就像我們以前說過的那樣,中國人希望對方能夠充分理解自己的言外之意。這種意思可能和說出的話截然不同。例如,中國人也許會出於禮貌,不想冒犯你而表示讚同,但事實上卻不同意你的觀點。這些東西都應該是一個好翻譯員能夠翻譯出來的。另外需要翻譯員注意的是某些語言在特定行業中的含義以及行業的慣例。幾年前,在一個有關澳大利亞不動產的演講上,當演講者說出“財產的市場價值”時,隻需幾秒鍾的時間,但翻譯員卻花了10分多鍾時間作出清晰的翻譯。演講者覺得很驚訝,問翻譯員剛才說了什麼。翻譯員答道,她在解釋“價值”這個詞,因為中國是計劃經濟體製,“市場價值”(市場經濟體製下的概念)對他們是一個陌生的概念。因此,她針對這種差異對基本的經濟原理作了解釋,以便聽眾能夠理解。這個例子說明,如果沒有一個好翻譯員,其他文化中的人很可能不能真正理解對方的信息。

如果翻譯員隻是逐字逐句地翻譯,他們常常會漏掉其中的真正含義。本書的一位作者在中國常常看到國外的翻譯人員隻翻譯字麵意思,而把言語表達的實質含義完全遺漏了。當你在跨文化或跨語言的情況下做生意時,經常會遇到困難,很多時候雙方都不能真正理解對方的意思。因此,除非“翻譯員”確實對於不同的文化都有深刻的了解,在中國要使用“解說者”而不是“翻譯員”,這點是很重要的。

現在很多生意人到中國來時會隨身帶一個解說員——不僅僅隻懂得語言。他們中的很多人是在中國居住過的專家,懂得兩種語言,了解兩種文化。這樣的方式雖然花費更多,但似乎比在中國雇一個你不認識的人或者使用對方的解說員效果好得多。到美國和澳大利亞旅行的中國人也會帶上自己的解說員。除非他們的解說員在國外受過教育,不然他們有時會遺漏言語交談中的某些實質含意。碰到類似我們前文所舉的不動產演講的例子時,問題就尤為嚴重。

文化差異要點

◎ 澳大利亞人

△ 澳大利亞人通常期望翻譯員逐字逐句進行翻譯。如果需要,他們會請解說員。

△ 一個翻譯員同時被雙方使用是很普通的事。

△ 除非翻譯員是談判小組的成員,一般都希望他們是中立的。

△ 澳大利亞政府部門的正式翻譯員(有關移民和法庭的問題)隻能逐字逐句進行翻譯,而不能對含義進行解說。

◎ 美國人

△ 美國的翻譯員隻是逐字逐句進行翻譯。他們也許不能提供諸如文化之類的其他信息,不被要求的話通常也不會提供額外解說。

△ 一個翻譯員同時被雙方使用是很普通的事。

△ 除非翻譯員是談判小組的成員,一般都希望他們是中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