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人也喜歡通過熟人和朋友被介紹給他人,但不像中國人認為的那麼必要。澳大利亞人對自己的成就可能非常害羞或謙虛,通常很少在首次見麵時談及這些。羅列成就或父母祖輩的名聲在這個時候被看作自我吹噓或做作的行為。然而,他們也想了解你是怎樣的人,你的性格是否符合他們的要求。你的家庭背景及個人成就雖然重要,但隻是次要的因素,不會影響他們對你性格的判斷。澳大利亞人很可能不會與人分享包括個人成就在內的私人信息,反而會問對方對於一些有爭議話題,比如當前國內外大事或者禁令等話題。有時,這會使美國人和中國人感覺很不自然。事實上,澳大利亞人通常不需要別人的認同,而隻是想看看別人如何處理這樣的情形。例如,在首次見麵時,一位澳大利亞人問一位中國女士,她是否還和第一任丈夫在一起?問這個問題時,這位澳大利亞人對於中國女士的情況可能一點都不了解,甚至不知道她是否已經結婚。這樣的問題使這位中國女士一下子蒙掉。她會想:“在第一次見麵怎麼能問這麼私人的問題呢?”
我們有兩個例子可以說明在跨文化間的“孔雀儀式”上,對方會尋求不同的信息:
第一個例子是美國人和澳大利亞人的初次見麵。本文的一位作者(介紹人)向一個美國朋友解釋道,澳大利亞人首先基於人的性格對他作出評判,而不太看重個人成就。美國人說:“當然,因為澳大利亞人沒有取得很多成就。他們不像美國人受的教育多。”這位作者當即向那位美國朋友指出,他們所談論的那位澳大利亞人實際上擁有四個大學學位。澳大利亞人覺得沒有必要告訴那位美國朋友有關自己所受的教育程度以及其他成就。對此美國人感到不理解,為何他沒有事先告訴她這些信息(成就),使她以為他沒有任何高學曆。
第二個故事發生在中國人和美國人之間。一個美國人被介紹給一個中國人,想看看他們能否成為商業夥伴。中國人開始時隻是隨便聊聊。美國人則直截了當地問:“你有什麼背景嗎?你以前做過什麼?”。聽了中國人的取得的成就(學曆和工作經曆)後,美國人就對介紹人說:“不錯,我喜歡這個人。”有趣的是,美國人獲得的有關於中國人的僅有的信息是,她是他一個朋友的生意夥伴,外加她自己陳述的成就。相反,中國人需要在作決定之前獲得更多信息。例如,她需要了解美國人的能力,是否可靠,是否認識一些對於合作有幫助的人。
從上述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出,跨文化間的“孔雀儀式”可能給雙方造成迷糊,他們希望獲得的信息有所區別,所以經常會誤解對方。
文化差異要點
◎ 澳大利亞人
△ 相比個人成就,澳大利亞人更傾向於看重個人的性格。他們想知道別人會如何處理某個情況或者如何工作。個人過去的成就不一定能保證他們有良好的品性或者能夠勝任某項工作。
△ 澳大利亞人不會誇大事情,而是比較低調:包括一些自我否定的方式。他們不願意自我推銷,以免看起來做作。做作是為人不齒的。
△ 因而,初次見麵時,澳大利亞人很少會談及自己的成就或社會關係,他們盡量要先確定是否喜歡對方的性格。
△ 這令美國人和中國人都感到困惑,因為他們需要估量澳大利亞人的地位,但往往隻能獲得很少信息。
◎ 美國人
△ 美國人很在意自己及他人的地位,希望與同等地位的人打交道。因而他們總是盡快把他人的地位和自己的身份進行聯係比較。
△ 美國人的身份原則上取決於個人成就:受教育程度、職業、專業地位及財富。他們希望在初次見麵時就能相互了解這些信息。
△ 因此,他們希望對方也會透露足夠的個人信息。美國人的“孔雀儀式”在澳大利亞人和中國人看來似乎是自我吹捧。事實上,美國人是在為對方提供有助於判斷他們地位的信息。
△ 最好能有介紹人來告訴對方你是誰,但這並不是必要的。自我介紹是很普通的,也能為人接受。
△ 美國人會羅列自己的成就,也希望你在初次見麵時同樣告訴他。
△ 如果來自其他文化的人沒有這麼做,美國人會以為他們沒有成就可言。他們會以為對方擁有的個人成就很少,甚至沒有成就。
◎ 中國人
△ 中國人對自己和他人的地位非常在乎。
△ 他們希望與同等地位的人交往,因此他們想盡快了解你的身份。
△ 由於地位基於家人、朋友、學曆、專業地位、個人成就,他們想了解你的這些信息,同時也會設法讓你了解他們。
△ 他們還是比較看重年齡。
△ 因此,在“孔雀儀式”上,中國人期望你事先已經知道了他的身份,他也想先知道你的身份,或者期望介紹人在初次會麵時當場介紹雙方的身份。
△ 第一次見麵時,中國人通常不會過多談論自己,因為他們希望你事先已經了解了他的身份。
△ 中國人希望你首次公開承認他們的身份,甚至抬高他們的地位。
△ 可以通過誇大的讚揚或給予和身份相符的特殊待遇來肯定他們的身份。
△ 他們認為謙虛是一種美德,因而覺得很難像美國人那樣自我推銷。美國人的自我推銷令他們覺得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