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隨著不同國家的人移民到澳大利亞,形成了其獨特的文化。起初,在英國的殖民統治下,主要的人群是盎格魯-撒克遜人,直到近代,還有許多英國文化的根子,其他移民都要融入這種文化。然而,英國的故有文化在許多方麵被其他移民拒絕或者中和了,由於澳大利亞在地理位置上相對獨立偏遠,使得人們形成了一種講求務實的性格。
許多早期的移民是英國的罪犯,人們必須相互依靠以生存下去,致使澳大利亞的文化中形成了一種強烈的反階級意識,並且會依靠親密朋友在精神和物質上共度難關的。你的父母是誰則成了次要的事情,關鍵是你是誰,你是怎麼樣的人(人格)。
澳大利亞文化不像美國文化那樣看重財富,往往更重視個人的人格。如今還是如此,即使這個國家已經變得相對富有,許多人開始被金錢的力量所吸引。
與美國不同的是,雖然移民的源頭來自英國,但最初的移民並非為了逃避宗教的迫害,所以英國的國教能在澳大利亞繼續發展。如今在澳大利亞有各種宗教派別。澳大利亞人尊崇宗教信仰的自由,但其社會的主流信仰仍然是基督教。
第一批白人移民發覺這塊土地很難開墾,不得不為了把老家的莊稼種植到澳大利亞以及維持在歐洲的生活方式而奮鬥。土著人總體上並沒有仇視新移民。但這並未阻止歐洲人殺戮許多土著人,就像他們在美國時對美國印第安人所做的那樣。但澳大利亞人並沒有美國那樣的奴隸製。澳大利亞促使移民成為工人而不是奴隸,因此它沒有美國那樣把非洲文化融入主流社會文化的問題。不幸的是,澳大利亞依然存在如何融合土著文化的問題。最初在美國和澳大利亞定居的人群都不願為了歐洲人而放棄他們古老的原始文化,歐洲人也從未考慮過要為了土著人或美國印第安人而改變自己的文化。
作為英國的前殖民國,澳大利亞深受英國影響,而且從未拒絕過英國的文化。英國女王依然是澳大利亞的名義領袖,而且作為英國的殖民地,英國的法律、行政管理技巧、文化習俗都在澳大利亞各領域起到先行和參照的作用。近代,隨著澳大利亞人對於自己的自信心不斷增強,並且意識到許多人都不是來自英國,許多貿易夥伴都是歐洲以外的,澳大利亞發生了相當大的變動——曾在1999年試圖以公民投票方式來決定是否要成為一個“共和國”,但始終沒有成功!
這個國家正在為建設成為一個多元文化的社會而努力。移民文化的多元化和澳大利亞的主流文化根本上是衝突的,由此也產生了許多問題。隨著國家政策對於其他國家的移民鼓勵以及對於多元文化社會的包容,文化變化的步伐在近代曆史上有所加速。這和美國大熔爐式的融合是不同的。用食物來打個比方,大熔爐式的社會就像一鍋燉肉,每一種新的文化都像往裏麵加入一種新的調味品,因此會改變燉肉的味道,但怎麼變都還是一鍋肉。也許多元文化社會更像一頓豐富的晚餐,每一種新的文化都像是加入一道新的菜式,可能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時間長了許多盤食物可能會混在一起,但剛開始時這些菜式都是獨立的。作為一個融合性的社會,澳大利亞正在學習包容不同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