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雷戰

地雷戰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山東民兵最重要的作戰方法之一,地雷是當時最重要的作戰武器。抗戰時期,地雷大顯神威,不僅在山東海陽人民的革命鬥爭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而且在膠東抗戰史上塗上了濃重的一筆。1962年由中國人民解放軍八一電影製片廠拍攝的電影《地雷戰》是一部經典之作,影響甚大。

初期地雷戰的成功實踐,大大鼓舞了全縣民兵的抗日鬥誌,地雷戰開始由點到麵在全縣普遍展開。起初,地雷戰僅在靠近敵人據點的小紀、行村、大山等區開展,後來漸及全縣,榆山、龍山、磊石、昌水、高家、徐家店等區一些村莊的民兵,把地雷戰成功地運用到反“掃蕩”中去,沉重地打擊了日本侵略者。

地雷戰廣泛開展後,地雷供應不足。為解決這個問題,文山後村民兵於化虎、李樹梓、於希水、於進湖等爆炸骨幹聚集在一起,共同商討研究造雷問題。他們經過反複試驗,先後研製出了石雷、絆雷等多種雷。此後,趙疃、“五虎村”、欒家、夏澤等村民兵也創造了石雷。

趙疃、文山後、小灘村適宜打遊擊戰,這三個村地雷戰也開展的最為活躍。敵人幾次要到內地“掃蕩”,都被他們掐住了喉嚨,打得狼狽不堪。三個村因此而被膠東軍區譽為“特等模範爆炸村”。當時,趙疃的趙同倫、趙守福,文山後的於化虎、李樹梓,小灘村的孫玉敏最為有名。孫玉敏雖是一個十五六歲的姑娘,卻是一員殺敵虎將。她曾到五六裏外的村莊去送情報,還隻身深入虎穴,瓦解出當漢奸的舅父張賢斌。她曾教會了四十多名婦女埋雷、造雷。他們在雷坑裏埋上一些石子、銅錢、碎鍋鐵之類的東西,使地雷的殺傷力倍增。趙疃民兵創造了空中絆雷,專炸敵人的指揮官和騎兵。這樣,不僅打了“蛇頭”,還對瓦解偽軍起了一定的作用。當時,整個盆子山區成了廣大民兵開展麻雀戰和地雷戰的用武之地。敵人每次出動都以大批的傷亡而敗退。

狡猾的敵人吃過幾次苦頭後,便想出了一些對付地雷的辦法。他們遇見了“踏雷”,就用石灰粉在其周圍撒個圈,以防接觸;遇見了“絆雷”,他們就遠遠地用鐵鉤子勾出來。為了防止敵人排雷,我們又研究出“子母連環雷”,敵人起出母雷,子雷跟著爆炸;敵人捉老百姓在前麵踏雷,他們就研究出“拉雷”,把群眾讓過去,專炸鬼子的大隊人馬,;敵人無規律的走,他們就實施“飛行爆炸”。在不斷的實踐中,他們先後製造和改進了“丁子雷”、“水雷”、“梅花雷”等三十餘種雷,使敵人防不勝防,屢遭雷轟。那時,趙疃、文山後、小灘是開展地雷戰最活躍的村莊,是膠東軍區有名的“特等模範爆炸村”。他們把大量的地雷埋到敵人的交通線和進攻地段上,敵人走大路大路炸,走小路小路炸,走崖頭、山嶺、海灘和莊稼地也難逃挨炸。有一次,敵人出洞到文山後,發現路上埋著地雷,仍然依照舊例,用鐵鉤子把地雷釣好,然後急忙臥倒,可是一釣卻是假的,真雷卻在敵人臥倒處爆炸了,漢奸隊長和幾個鬼子被一同炸上了天。為了對付敵人的掃雷組,民兵們又四處扒出新土,故意露出可疑的痕跡,把雷埋在沒有新土的地方,使敵人上當受騙。當敵人發現沒有新土的地方設有地雷的秘密後,民兵們又在新土處埋上地雷,在新土旁插上草人,草人身上寫著“打倒日本鬼”的標語,敵人一見,必然氣憤地上前拔,即遭雷炸。為了麻疲敵人,民兵們還研究了一種在地雷腹中自動點火的“慢雷”。有一次鬼子把起出來的地雷,小心謹慎地帶回去研究,忽然轟的一聲,地雷爆炸了,把屋子裏的敵人炸得粉身碎骨。日偽軍走到哪裏,地雷就響在哪裏,敵人每次“掃蕩”均遭殺傷。當時在群眾中曾流傳著一首歌謠:“海陽的鐵西瓜,威名傳天下。轟隆隆,轟隆隆,炸的鬼子開了花。

為了避免踏雷,敵人又想出了一條更毒辣的手段,這就是讓老百姓在前麵開路。有一次,敵人要出來搶糧,就從駐地附近抓了一些老百姓,強迫他們牽著牲口在前麵踏雷開路,敵人尾隨在後麵。為了不傷害無辜的群眾,民兵發明了一種“長藤雷”,等前麵的群眾走過以後,埋伏在旁邊的民兵迅速扯動長線,隨著幾聲巨響,敵人被炸的血肉橫飛,而老百姓卻安然無恙。

敵人陸路運糧失敗,又改從海上運糧。輪船開到何家村以南,那兒沒有碼頭,船靠不上岸,日軍便叫偽軍下水扛糧。趙守福、於化虎等通過調查,摸請了敵人下水扛糧的往返路線,便提前把水雷埋在敵人往返的路上,等敵人扛著糧食靠近岸邊時,水下的連環雷一齊爆炸,敵人大批倒斃在水中,民兵們趁機把糧食搶走了。以後敵人改用飛機運糧,但狼多肉少,根本滿足不了需要。因而隻能向“西寺”日軍那邊丟。但飛機飛的太低要挨打,飛的太高又投的不準,投了三次東西,結果隻丟進“西寺”一包罐頭,其餘的全掉在圍牆外邊,倒成了民兵們的慰勞品。被困守的敵人坐立不安。

小丫頭一邊坐在地上一邊腦袋回憶著以前看過的片子,想一想那麼多的辦法,可到她這裏要怎麼應用,地雷戰,可是誰會地雷呀!

“誰會埋地雷呀”小丫頭抱著腦袋頭疼的叫喊,真的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呀!

“丫頭,你趙大爺就會地雷”一直都在默默關注小丫頭的爺爺接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