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合作與競爭的魅力(5)(2 / 3)

豪斯沒有打斷他說:“這不是你的主意。這是我的。”他太老練了。他不願追求榮譽,他隻要成果。所以他讓威爾遜繼續認為那是他自己的想法。豪斯甚至更進一步,他使威爾遜獲得這些建議的公開榮譽。

卡耐基告誡我們,我們明天所要接觸的人,就像威爾遜那樣具有人性的弱點,因此,讓我們使用豪斯的技巧吧。

幾年以前,一個在新布侖茲維克的人,在卡耐基身上應用了這項技巧,從而使卡耐基照顧了他的生意。那時,卡耐基正計劃到新布侖茲維克去釣魚及劃獨木舟,於是寫信給觀光局,向他們索取資料。卡耐基立刻就收到了各個露營區及鄉道所寄來的無數信件、小冊子以及宣傳單,被弄得頭昏腦脹無所適從,不知道選哪一個好。有家營區的主人作了一件很聰明的事,他把他曾經服務遵的幾個紐約人的姓名和電話號碼寄給卡耐基,並請打電話給他們,讓卡耐基自己去發現他究竟有什麼好條件。

卡耐基很驚訝地發現,名單上竟有他所認識的一個人。於是打電話給他,詢問他的看法,然後卡耐基立刻打電報把抵達的日期通知那家營區。

其他人想向卡耐基強迫推銷,但另外一個人卻讓卡耐基把自己推銷出去。自然就獲得了成功。

在二十五個世紀之前,中國的哲人老子說了一段話,本書的讀者今天可能還用得上: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屈原

“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

所以,如果你想影響他人接受你的思想方式,請記住這條規則:

“讓他人覺得這個想法是他自己的。”

有一次,查爾斯·史考伯手下的一名工廠經理來向他討教,因為他的員工一直無法完成他們分內的工作。

“像你這樣能幹的人,”史考伯問,“怎麼會無法使工廠員工發揮工作效率?”

“我不知道,”那人回答,“我向那些人說盡好話,我在後麵推他們一把,我又發誓又詛咒的,我也曾威脅要把他們開除,但一點效果也沒有。他們還是無法達到預定的生產效率。”

當時日班已經結束,夜班正要開始。

“給我一根粉筆,”史考伯說。然後,他轉身麵對最靠近他的一名工人,問道:“你們這一班今天製造了幾部暖氣機?”

“六部。”

史考伯不說一句話,在地板上用粉筆寫下一個大大的阿拉伯數字:“6”,然後走開。

夜班工人進來時,他們看到了那個“6”字,就問這是什麼意思。

“大老板今天到這兒來了,”那位日班工人說,“他問人們製造了幾部暖氣機,我們說六部。他就把它寫在地板上。”

第二天早上,史考伯又來到工廠。夜班工人已把“6”擦掉,寫上一個更大的“7”。

日班工人早上來上班時,當然看到了那個很大的“7”字。原來夜班工人認為他們比日班工人強,他們當然要向夜班工人挑戰。他們加緊工作,那晚他們下班之後,留下一個頗具威脅性的大“10”字。情況顯然逐漸好轉。

不久之後,這家產量一直落後的工廠,終於比其他的工廠生產得更多。

原因何在?

讓史考伯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明。“要使工作能圓滿完成,”史考伯說,“就必須激起競爭。我指的並非是賺錢的卑鄙手段,而是激起超越他人的欲望。”

超越他人的欲望!挑戰!是振奮人們精神的一項絕對可靠的方法。

如果沒有人向他挑戰,提奧多·羅斯福可能就不會成為美國總統。當時,這位義勇騎兵隊一分子剛從古巴回來,並被推選出來競選紐約州州長。結果,反對黨發現他不再是該州的合法居民;羅斯福被嚇壞了,想退出。但這時,托馬斯·科力爾·普列特提出挑戰。他突然轉身麵對羅斯福,大聲叫起來:“聖璜山的這位英雄,難道隻是一名懦夫?”

於是羅斯福留下來接受挑戰——其餘的全是曆史了。這項挑戰不僅改變了他一生;對於美國曆史也有真正的影響。

“每個人都有所畏懼,但是勇敢的人把他們的畏懼放在一邊而勇往直前,結果有時會通往死亡,但最終總是通向勝利。”這是古代希臘帝王的言論。什麼東西還比克服困難的機會所能提供的更具挑戰性?

查爾斯·史考伯深知挑戰的效力,普列特和艾爾·史密斯也懂得這一點。

人在他的曆史中表現不出他自己,他在曆史中奮鬥著露出頭角。

——[印]泰戈爾

艾爾·史密斯在擔任紐約州州長的時候,就應用過這個方法。辛辛監獄,魔鬼島西方最惡名昭彰的一座監獄,一名管理人空缺了。那座監獄醜聞滿天飛——醜聞以及一些惡毒的謠言。史密斯需要一個強人來管理。但是,找誰呢?他派人把新漢普頓的劉易士·路易斯請來。

當劉易士站在他麵前的時候,他愉快地說:“你去主持辛辛監獄,如何?他們那兒需要一個有經驗的人。”

劉易士·路易斯非常為難,他深知辛辛的危險。這是一個政治性的職位,是政治奇想中的攻擊目標。典獄長來了又走——其中有一個隻幹了三個星期。他必須考慮他的前途,這是否值得冒險?

史密斯看到他猶豫不決,於是往椅背一靠,露出笑容。他說,“我不責備你嚇成這樣子。這不是個容易應付的地方,它需要一個人物到那邊坐鎮。”

史密斯提出了挑戰,劉易士很喜歡去擔任一個需要大人物坐鎮的職位。

於是他去了,並且堅持下去,成了當代最著名的典獄長。他曾在電台裏廣播;他的監獄生活的故事也被改編成十幾部電影。而他的罪犯“人性化”,在監獄改革上帶來了奇跡式的改變。

哈維·懷爾史東,偉大的火石輪胎及橡膠公司的創始人。他說:“我發現,光用薪水是留不住好員工的。我認為,是工作本身的競爭……”

偉大的行為科學家之一佛瑞德瑞克·侯茲柏也同意這種說法。他深入研究了好幾千名從工廠作業員到高級經理的工作態度。他所發現的激勵工作的最大因素是什麼?工作上具有刺激性?鈔票?良好的工作環境?福利?都不是。激勵人們工作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工作本身。如果工作令人興奮和有趣,負責工作的人就會渴望去做,而且努力把工作做好。

這就是每個成功的人所喜愛的:競爭和自我表現的機會,證明他自己的價值、超越、獲勝的機會。渴望超越別人,渴望有一種重要的感覺。

所以,如果你想使人們一有精神、有勇氣的入一接受你的想法,請向他們:“提出挑戰。”

下麵的分析或許對你理解合作競爭有些幫助。

為什麼人生自立要合群?這裏有兩個方麵的道理。首先,從客觀方麵說,人生的實存狀態,就是以群體的方式實現的,絕對孤立的個體不可能實現人生。因為,人自身生存所需要的物質資料和精神資料,不可能完全由個人的活動來取得和滿足,個人的體力、智力有限,而且必須在群體的活動和交往中得到發展。不僅如此,個人在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難、危機,也不可能完全由自己的力量得到解決,必須得到他人或集體的協助、支持才能解決。所以,人必須相互依存、相互聯係才能生存。人是作為關係而存在的,這是人生的實存狀。

其次,從主觀方麵說,人之為人是能夠意識到群體的關係和聯係的,因此應當在理智和情感上,自覺地、主動地去適應和促成必要的、有益的群體關係。所謂“合群”,正是強調在認識客觀存在的群體關係的基礎上,自覺地、主動地去維護或促進群體的正常關係,使人生得到健康、順利的發展。客觀方麵所揭示的是人生的“實存”,主觀方麵所要求的就是“應該”。這就是說,人生不僅是群體的,而且應該是自覺去過群體生活的,應該能夠合群、善於合群。人隻有能合群、善於合群,才能積極維護和促進群體的生存和發展,同時也才能使個體更好的自立。這就是個人隻有在群體中才能得到發展的道理。

自立與合群,是人生得以全麵發展的兩個主要方麵,特別是在現代社會商品經濟普遍發展的條件下,要使個性的全麵發展和能力的全麵發展成為可能,就必須把自立與合群結合起來,在競爭與協作中,全麵發展自立與合群的能力。

必須在奮鬥中求生存,求發展。

——茅盾人生的自立與合群,蘊含著積極的競爭與協作。競爭與協作,都是人生進取與事業成功的機製。

積極的競爭,也可以稱作良性的競爭,是人類生長、完善和社會發展的普遍現象。不過在專製的、強製的社會製度和環境中,這種競爭機製得不到正常地、良性地施展,常常釀成嫉妒、詭計,甚至撕殺;而在比較自由、民主的製度和環境中,競爭能夠得到正常的、良性的發展,在社會生活中普遍發生作用。其實,競爭在最早普遍施展的英國,也是與競賽作同義理解的,而且作這種理解的就是講出“人對人是狼”的霍布斯。在他看來,競爭者為取得成功,“奮力自強以圖與對方相匹敵或超過對方,就謂之競賽”。但這種競賽如果加進自私的目的和自私的手段,就會變為互相敵對和損人利己的爭鬥。由此,他提出保證個人生存權利的契約論和自然法,以約束個人的為所欲為。這就要求有為達到利己目的的履行契約的協作。

十九世紀的英國空想社會主義者威廉·湯普遜,曾經從功利主義觀點上對曆史上的競爭作過比較分析。他首先肯定謀求利益的動機,對勞動者來說是一時也不可缺少的推動力。要充分發揮這種動力的作用,就要使勞動者有條件發揮自己的能力。這就是要使勞動者得到自己的勞動成果,並因努力勞動而得到獎勵。如果用強迫勞動和專製統治的辦法壓抑勞動者,那麼無論在經濟上還是在道德上,都將是對社會的危害和損失。因此,他肯定個人競爭製度比起強製製度與非自願製度來,具有很多的優越性。但是,鑒於資本主義私有製中的利己主義支配,使競爭成為貪得無厭、損人利己、損公益私的手段,因此他試圖尋求一種既能保持競爭的優越性,又能避免競爭所帶來的流弊的製度。按照他的理想,實行這種競爭加合作的製度,就能實現個人利益與社會整體利益的結合。他的思想具有永久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