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少年才俊(1 / 3)

明代在我國已是文化繁榮時期,文人在談古論今之時,思維已相當嚴謹,家世這東西已經是有根有源了。張居正可考的先祖叫張關保,乃鳳陽定遠人也,此地現屬滁州,現在鳳陽和定遠這兩個地方,分別是滁州市下轄的兩個縣張關保是太祖朱元璋打天下時頭紮紅巾“從龍”的一個老兵,渡江後打過采石磯,這一仗奪的是安徽當塗附近長江邊上的險要,為的是最終拿下南京,明太祖朱元璋在這地方打的較苦,打了三次才從元軍手裏拿下,可以說張關保是能豁出命來打仗的一條好漢,為明朝江山盡了力。後來張關保歸到將軍徐達部下,隨軍席卷江南,轉戰浙江,福建和廣東,在戰場上屢建戰功,最終授了世襲千戶,入了軍籍。(朱元璋創立的一種特殊的戶口製度,把老百姓分為“軍籍”和“民籍”兩大類,軍籍不光是打仗,防衛,還得自己種田養活自己,每個兵賞官田50畝,但是須當兵到60歲,然後由長子一人頂缺,世世代代保證衣食無憂。)

張關保當這個千戶長,手下管著一千多人是個權力不小的軍官。張居正可以說是出生於名門之後,有這樣一個如此光榮出生的祖宗,為張居正以後的報國之誌找到了源頭。著“軍人戶口”的張氏一脈,給成年後的張居正帶來的是鐵石心腸的一麵,日後在介入中樞的政爭時,他的冷酷,嚴厲,令出如山,都源自於此,再往下,也就是張關保的曾孫了,叫做張誠。張誠是次子,不能襲老爹的職位,就從歸州遷到了江陵,從此,江陵算是張居正的祖籍之地了。所以後來張居正又被同僚們稱作“江陵”。

張誠是張居正的曾祖父,他到這兒入了“民籍”,成了老百姓戶口,開始自謀職業。因為生性樂善好施,攢下的錢都捐給了別人自己過得也很清貧。張誠口吃,是個結巴,人送外號“張謇子”。謇子是古語,也就是結巴之意。張謇子人緣不錯。雖然說話期期艾艾,但頗有哲理。江陵人教訓子弟的時候,都願意引用他的話,儼然是個小城的名流了。據人說張誠平生急難振乏,說他曾經經常發願,願意自身做一個草墊,讓需要的人睡在上麵,這個思想簡直有點聖人的意味了。

這個張結巴老先生,又給張居正注入了性格中的另一麵,那就是對窮人要有抱有很大的同情心。這個特點,直接影響到他後來的執政綱領。張結巴老先生有三個兒子,次子叫張鎮。這就是張居正的祖父了。其他兄弟兩個,一個經商,是位成功人士;另一個讀書,補了縣學生,是個秀才。獨獨這個張鎮,兩樣都不幹,隻是放浪。估計是經常參與打架鬥毆,遊蕩街頭的那一夥。偏偏結巴老先生就喜歡他,處處都給與維護。

張居正的這個痞子爺爺又給張居正傳下了幾分潑皮性格,張居正在後來政壇爭鬥到白熱化時,張居正往往會有出人意料的舉動,讓人瞠目結舌。痞子爺爺張居正倒有個不錯的歸宿-進了江陵的遼王府充當護衛,其職務實際上就是“守門的”。張鎮不爭氣就把希望寄托於下一代,張鎮生子叫張文明,字治卿,別號觀瀾,這就是張居正的父親,結巴曾祖自認為自己一生急公好義,應有好報,也該有個體麵的孫子了。張文明果然沒走武把式的道路,一直堅持讀書應試。二十歲補了府學生,也就是在本地通過了初級考試,混了個個秀才名分。可是往後,一連七次沒通過省裏的二級考試“鄉試”,總成不了舉人。成不了舉人,就等於不是什麼正牌知識分子,社會上沒地位,還趕不上一個有錢的屠夫,隻有中了舉,才能光宗耀祖。明代的省上“鄉試”是三年一次,放榜之時,正值桂花飄香,所以又叫“桂榜”。放榜之後的盛況那就不用說了,有巡撫大人主持“鹿鳴宴”,眾考生高唱詩經裏的《鹿鳴》詩,還要跳魁星舞。張文明大人卻與此無緣。卻與此無緣。七次落榜,二十一年蹉跎過去了,一直到他四十歲,兒子張居正早已中了進士,點了翰林,三年的“庶吉士”(相當於博士後)都畢業了,張文明這才徹底死了心,把考籃一丟,歎道:“本人不是讀書的料。”根據兒子的總結張秀才出口成章,才氣不凡,隻是因為不肯向八股文的死規矩的低頭,所以不被考官接納。張老爹是性情中人,喜喝酒,愛說笑話。與人接觸,不論貴賤,都一視同人,平生沒什麼仇家對頭,可是很有人緣,可以說是命帶六合。他要是去赴哪家的宴會,大夥必定會歡愉終席,遺傳了祖上的優良作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