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949年—1965年:櫛風沐雨(一)(1 / 3)

新中國的誕生,為一個時代畫上了句號,曆史又翻開了嶄新的一頁。伴隨著人民共和國初期的風風雨雨,雅禮人經曆了一段有風有雨更有晴的崢嶸歲月。

從“雅禮”到“解放”,從“解放”到“五中”,從麻園嶺到楓樹山,變遷的不僅是校名和校址;“反右派”“反右傾”,“大躍進”“苦日子”,留下的是酸甜苦辣的回憶……

櫛風沐雨,迤邐前行,隻要不忘卻目標,就能在風雨中找到道路……

應時代兩易校名

迎接長沙和平解放,順應時代教育變革

1949年8月5日,飽受舊社會摧殘的長沙人民迎來了一個渴盼已久的偉大節日,這一天長沙和平解放了。強大威武人民解放軍,於下午8時半,在萬眾歡呼聲中莊嚴地開入長沙城區。是晚,長沙城火樹銀花不夜天,50萬市民徹夜狂歡,盛況空前。為慶祝這次和平解放,歡迎人民解放軍入城,長沙人民早在幾天以前就熱情地行動起來了。全市人民以53個單位為代表,自動組織了一個迎接解放軍聯合委員會(簡稱“迎解聯”),從8月3日開始,就有114個單位,包括近10萬有組織的群眾,在“迎解聯”登記,並在它的指揮下,日夜奔忙地進行著一切準備工作。從舊社會走出的雅禮中學也積極投身到這一改天換地的曆史變革洪流之中,雅禮校園內張燈結彩,師生興高采烈,一片節日喜慶盛況。時任雅禮校長的勞啟祥在迎接長沙解放的倡議書上簽名,積極組織全校學生參加全長沙市的遊行、集會和迎接解放軍入城的活動,並書寫和張貼“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誓將革命進行到底”、“向北京人民學習,爭取長沙和平解放”等革命標語。

(勞啟祥,字洛生,1893年正月出生,湖北宜昌人。1911年考入雅禮大學預科第一班,後升入大學本科第一班,1917年在雅禮大學本科畢業後留校任教數學,1924年由雅禮協會派往耶魯、芝加哥大學留學,獲理科碩士學位,回國後於1928年任雅禮中學代理校長,1932年繼黃溥校長之後接任雅禮中學第二任校長,並兼任數學教師,1947年,雅禮中學舉行有數百人參加的盛大慶祝會以紀念勞校長在雅禮工作30周年,贈送他一枚金質獎章,1952年調入長沙市二中教數學,1959年光榮退休,1974年2月14日病逝於北京協和醫院。勞校長在數學上造詣高深,著有《科學常識》、《初等代數》、《混合數學》、《平麵幾何》等書,在雅禮有“勞氏幾何”的美譽。)

長沙的和平解放,揭開了長沙的新篇章,也翻開了長沙教育的新一頁。飽經戰火洗禮的長沙教育,學校辦學規模很小,大多數學校,開班數量少,一般隻有2至4個班,最大的也隻有8到10個班;兒童入學率低,大量學齡兒童因家境貧寒而不能享受受教育的權利,或失學,或輟學;學校的辦學條件一般都很差,經費嚴重不足,師資隊伍貧弱,教學場地狹小,校舍破敗,教學設備簡陋。

1949年12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之初,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黨和政府對舊有學校教育的改革采取謹慎的方針,爭取一切愛國的知識分子為人民服務。為了辦好社會主義教育事業,黨號召學習蘇聯經驗,並提出“教育向工農開門,為生產建設服務”的工作方針,要求教育改革“以老解放區教育經驗為基礎,吸收舊教育有用經驗,借鑒蘇聯經驗,建設新民主主義教育”。針對國家政府所提出的政策,新成立的長沙市政府製定了一係列的措施,以保證教育事業的平穩過渡。1949年8月22日,長沙市教育局成立,從此長沙教育積極進取,破舊立新,百端競舉,百廢俱興,舊長沙教育被有序地接管、接辦,長沙教育正經曆著一個翻天覆地的變化。

此時的雅禮中學,在沉浸於解放的喜悅的同時,也遵循著國家所製定的政策,有條不紊地進行著自身的蛻變。根據黨的“維持現狀,逐步改進”政策,雅禮中學在日常教育工作照常進行的基礎上,著手進行學校領導班子的人員結構改革,盛群鐸出任雅禮中學的教導主任,學校組織了有教師、職工、學生、工人代表參加的“校務委員會”,共同商決學校的重大事務。1950年上期,湖南省教育廳介紹周衍桐任教導主任一年,並成立了首屆雅禮教育工會,王宗石、朱龍飛當選為正副主席。在維持現狀的短短兩年內,學校發生了諸多變化:從1950年起,學校開始招收女生;在學生員工的要求下,雅禮協會撥款修建了大禮堂1座;以後又利用廢墟破磚及財會節餘,建造了平房教室6間;工人義務勞動平掉了墳山,建成籃球場2個;學生人數和班次增加約2倍。這些曆史後文將詳細敘述。同時,為了響應國家“重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視馬克思主義的普及和啟蒙”的要求,自1949年12月起,雅禮中學開始對全校教師進行政治學習和思想改造運動。1950年初,學校建立少先隊和新民主主義青年團。這種民主、和諧、積極向上的嶄新氣象是前所未有的,對提高所有成員的辦學、工作、學習積極性,起著極大的促進作用。

(盛群鐸,原名鏗,字覺凡,江西永新人,生於1894年10月。1920年畢業於雅禮大學預科第10班,1924年畢業於本科13班。畢業後留任雅禮中學數、理、機械畫及勞作等課程教學,曾著《盛氏代數》,與譚安琪老師合著《盛譚二氏代數》。在雅禮工作期間,曾任訓育主任、事務主任、教導主任等職務,主持規劃雅禮沅陵西遷建校工作和籌備遷回長沙麻園嶺複校工作。1960年從雅禮退休,兢兢業業為雅禮服務37年,1973年12月2日,因病逝世。)

雅禮的發展就要進入一個嶄新的時期,所有的雅禮人都期盼著能馬上放開手腳大幹一場。而紐翰芬協會理事長DeanLutherA.Weigle於1949年9月30日給全體耶魯校友和關心、支持過雅禮的人寫了一封信,報告了雅禮的情況,信中寫道:辦學校、醫院的工作還在艱難的條件下運行,係列重建的工作還需要長期的努力。他還希望耶魯所有在華協會的同事能盡可能地在搖擺不定的天平上找著相對的穩定,使自己的各項工作在這個新興的國家產生影響,因而繼續解囊相助,支持雅禮的重建和發展。

這封信在發動更多熱心中國教育和中國發展的美國人民參與捐助活動方麵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起到了激勵雅禮協會在華成員以及雅禮師生積極地投身學校發展中來的作用。學校產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西雅村全麵修複;遊泳池按舊貌複原;寢室、教室按圖紙施工;禮堂、食堂也都在原來的地方重新修建。原有的科學館也在大規模地維修,而在科學館的旁邊一棟十分氣派的體育館也破土動工了。這是俞道存博士特為雅禮人籌劃的一項工程。他沒有單獨列出項目追加預算向雅禮協會伸手要錢,而是在整個重建基金中多方平衡、調整,勻出一筆錢來,節約一切開支,小處三五百,大處三五千,能省的多打幾次算盤,以節約為原則。他說,一流學校應該有的雅禮都得有。從現在的眼光來看,俞道存博士對學校的建設理念是領先的,是有遠見的。在那一段日子裏,俞道存博士是學校裏麵最忙碌的一個人。他從來不講什麼博士、代理領事、協會主事之類的頭銜,而是一天到晚在工地上轉著,默默地把其全部精力投入,毫不聲張地為雅禮建功立業。

而與此同時,國家的形勢在發展,長沙的教育也在進行著深層次的調整,一切都預示著雅禮教育的春天就將來臨。

新中國將長沙已有學校按管理體製和經費來源分為公立學校、私立學校和接受外國津貼的學校。新中國建立以後,政府對公立學校進行接管和改造;對私立學校進行接辦;對接受外國津貼的學校進行接收。出於穩定社會的需要,政府對後兩種學校實行公私兼顧的原則,接管過程中對舊有學校的教職員工全部留用,對年老和失業教師進行救濟。在這個時候,長沙市一中、明德、周南、廣益、清華五所中學,相繼改為省立中學。因為雅禮中學與雅禮協會的關係,因此雅禮中學被認定為“接受外國津貼的學校”。有了正確的教育政策的指導,1950年,雅禮也被政府接收,1951年底改為省立中學。

在祖國教育形勢好轉的大潮中,雅禮教育的規模因為其強大的教育實力而迅速擴大,當時甚至不得不在十分擁擠的情況下破格招收588名學生,還在學校圍牆外邊附設了一所學校,專門招收窮人家的子弟上學。教師的積極性也空前高漲,教師們從來不考慮自己的待遇等個人問題,從早到晚,日以繼夜地努力工作成為雅禮教師的習慣,在這一氣氛的影響下,所有的教師和學生都投入到爭奪“紅旗”的活動中(為鼓勵教育、學習而采取的一種精神獎勵形式)。

鴨綠江邊狼煙突起,學生踴躍報名參軍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抗美援朝的號角在新中國大地上吹響,熱血青年紛紛踴躍參軍,跨江作戰。

在長沙的雅禮校園裏也呼啦啦地飄起了紅旗。雅禮青年紛紛脫下學生服,穿上綠軍裝,告別校園,共赴國難。迄今還有人記得當時很多班級集體寫血書的感人場麵,這種情形在當時《新湖南報》上作了專題報道,以彰雅禮學子的愛國熱情。由於報名參軍的人數實在太多,有的班已經空出一半以上的座位,學校不得不把兩個班級合成一個班級上課,即使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學校仍然堅持著自己的正常教學秩序。當時41班的黃開華同學就是抗美援朝熱血青年中間的一個代表,他家兄妹四人,就有三個投入了這一時代的洪流之中。這個事例也說明,雅禮雖然是由外國人在中國所創立的學校,但受到的卻仍然是愛國的教育,而不是當時社會上一些人所擔心的那樣。正如在華雅禮協會總幹事斯達博士在1986年學校八十周年校慶致大會組委會的賀電中所言:學校在1906年的年度報告中提到開辦伊始所公布的一個學堂概況,陳述了雅禮學堂辦學的目的是:擴大學生的知識麵,培養學生的品德及愛國思想。這個宗旨一百年以來直至今天從來不曾有絲毫改變,雅禮學生熱愛祖國,願為建設祖國獻出自己所有的一切。

雅禮耶魯中斷關係,雅禮校名易為解放

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時局的變化,政府對各級公、私立學校的管理在進一步加強,對外國人在華辦學開始收縮,對外籍人員開始進行了一些限製,他們與外界的聯係不再是自由無度的了。此時此刻,俞道存博士還忙碌在雅禮的重建工作中。其實,早在1948年11月,美國政府就下達了撤僑令,雅禮協會在華人員先後離開中國。但是,俞道存博士依然堅持留在了中國,希望繼續為雅禮在新時期的發展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此時,盡管形勢對他越來越不利,但俞道存博士依然在為雅禮的重建與發展奔忙。他和EdwardManice兩人,除了教學,日夜忙於基建工地上。抗美援朝戰爭打響後,一邊是朝鮮戰場烽煙四起,一邊是雅禮基建進行得如火如荼,這兩者本無關聯,但是在那個特定的曆史時期,空前高漲的愛國情感及對美國的仇恨使得俞道存博士與EdwardManice二位美國人成為眾矢之的。

形勢急轉直下,校園中開始出現反美遊行示威活動。遊行示威的矛頭直指俞道存博士。因為,在中國人眼中,俞道存博士就是美帝國主義在雅禮的象征。此時,體育館工程即將竣工,學校重建的另幾項工程也已經次第動工。每個工程都有中國方麵的員工在具體負責,但是作為雅禮協會駐長沙的代表,俞道存博士認為自己責無旁貸,因此雖然紐翰芬此時曾經有意將在華協會的工作轉移向醫學部門,但他並沒有做出任何回訊反饋,仍然全力以赴,日夜操勞在基建第一線。

終於,長沙市中學校園裏僅有的一個大型體育館落成了。而外邊“打倒俞道存”、“俞道存滾回去”的口號聲卻一浪高過一浪。

1951年5月17日,雅禮校園中的體育館正式啟用了。體育館落成後迎來的第一個大會便是“反對美帝國主義侵略大會”。按照政府的通知,雅禮係列的實體除了武漢的華中大學沒有參加之外,其餘四所院校外加長沙的幾個教會學校全部出席,與會者多達2200餘人。會上,俞道存博士作為美帝國主義的代表被押到會接受批判,會場內外都布滿了武裝人員。一些人上台發言揭發他“辦洋學校,奴化中國青年;假借宗教毒害青年學生”、“收發報特務活動”和“盜賣文物罪”,決定將俞道存博士驅逐出境,當場執行。隨後,兩名武裝人員將俞道存博士徑直押上了開往廣州的火車,到了廣州,再由廣州方麵押解去香港,直接遣送回美國。